构建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2015-09-27张彦云
张彦云
【关键词】 高效课堂;校本教研;培训;集体备课;课堂演练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6—0068—01
一、培训为先,修炼内功,是实施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1. 以更新观念为起点。学校始终把校本培训视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有效策略。对教师着重进行新课标、教材、高效课堂专题、观看名师课堂教学光盘、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合作学习及小组评价方式等内容的培训;外派学科骨干教师前往山西太谷、长沙、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兰州等地参加前沿培训,并在回校后对全校教师做一次培训,达到一人培训,多人受益的效果;还外派老师参加市级、区级和联盟校组织的各类讲课说话比赛、专题教研活动、老师基本功比赛等。让老师们将“生本教育”理念扎根心底,进一步掌握理论,澄清思想,解决困惑,少走弯路,使我们的校本研修始终能在前沿、复杂的研究领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2. 以提升内涵为着力点。以“4481”(即四课:研讨课、汇报课、优质课、精品课;四艺: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计算机;八个一:一种好品质、一本专著、一门学科、一篇论文、一件教具或课件、一项课题、一项特长、一对师徒)培养工程为突破口,让教师在改革和创新中享受职业幸福,提升专业素养,为高效课堂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二、教研为重,促进专业,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有力支撑
1. 以集体备课为抓手。我们从集体备课抓起,选出业务能力强的骨干老师担任备课组长,严格执行“个人精备+集体讨论+个人修改”的集体备课制度,在大家的共同研究中完成备课。具体分三步完成。第一次备课——备课组长根据本册教材内容,将各单元内容进行细致分工,确定主备人,初案形成;第二次备课——集体研讨,形成共案;第三次备课——处理好教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老师们在不断的理念碰撞中发现别人的真知灼见,依靠集体智慧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上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以课堂为阵地。
(1)构建课堂模式。我校尝试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着力探索如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学科教学中可操作的模式,在实践中提出了“五步连环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验过程中,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把握好“精讲、适练,‘四个导”原则;二是抓好一个年级;三是抓住重点学科;四是抓实“1+1+N”举措。学校成立高效课堂督察小组,对在过关活动中被评为一般课的教师由学校督促其制订出整改措施,由课改督察小组对其跟踪听课,不限次数,直至过关。
(2)开展课堂演练。在加强课堂技能技巧的基础上,我们为上好“四种课”进行演练。一是“推门课”,由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组成的高效课堂领导小组成员随时进入课堂听课。二是“研讨课”,构建了“集体备课——上课实践——评议交流——再上课实践——再评议——再实践”的课例研究模式;三是校内赛课,赛课采用“备课——授课——评课”三环节进行;四是精品课,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种观摩课、评优课、示范课活动。通过优秀教师引领,同行互助,帮助授课教师寻找问题,优化策略,也使听课教师从中分享智慧,提升水平。
(3)改进学习方式。具体做法是:各班建立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分组时做到学生性格、成绩、性别等方面的合理搭配,并对小组内部进行科学分工。每学期评出优秀小组及成员进行奖励,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技能。
3. 以反思性教学为途径。学校把教师的反思教学实践作为校本教研最基本和最普通的方式来抓。引导教师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反思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真正解决问题;反思课堂生成事件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思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以不断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开展“课后反思怎么写”专题研讨活动,激励教师写反思,写教学随笔、写教学心得。让反思来源于课堂,还原于课堂,植根于课堂,最终达到以记促思、以思促教的目的。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学校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4]GHB0035)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