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蒸霞蔚蕴兰馨

2015-09-27张行炎

含笑花 2015年5期
关键词:兰花孔子

张行炎

达号溪村,秀甲边关,山水孔嘉。爱峰峦迭宕,壑冲险邃;鹭鹇翔集,草木喧哗。晨沐曦暾,晚吟希望,丁壮耘田妇绩麻。常回忆,到鹤湾凫渚,摸捉鱼虾。            辛勤铸就风华。终赢得、繁枝竞吐芽。缀返乡情愫,牧牛笛趣;咏梅骨韵,醉酒兰花。笑貌高龄,德人君子,忙里吟诗闲品茶。今尤恋,入芝兰之室,漫赏烟霞。

这首《沁园春·入芝兰之室》描述了马关达号的秀丽山水养育出德荣先生这一民间文艺领域文化巨将。《烟霞篇》的问世,标志着德荣先生的诗歌创作跃上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台阶。《烟霞篇》是德荣先生继《花月篇》、《云水篇》、《醉兰篇》之后的又一部诗歌力作。全诗直排,皆为五言绝句,古色古香。与前三篇相比,在古绝的基础上,律绝占了相当大的分量。全诗分为五个部分,共177个页面,其中“续《醉兰篇》”就占了100个页面,可见咏兰仍是本书的主题。德荣先生在自序中花了大量篇幅叙述钟爱兰花的情趣,便是最好的明证。一自蒙赠此书,便如饥似渴地通篇浏览了一遍,对本书即有良好的印象,于是,步着韵律,专心对1200首咏兰诗低吟浅唱,钟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再对咏兰诗慢吟细品,觉得字里行间散发出缕缕兰花的清香;第四次再进行一次精研深究,终于发现,兰花的形象中竟然影影绰绰飘出德荣先生的身影。

若要对一部作品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至少要读上三遍,这是我一以贯之的读书原则。读一遍是看不出所以然的。清代杰出小说家吴敬梓在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中对阅卷作了很好的描述。录取范进的那个考官名叫周进,是历经多年寒窗之苦,中了进士、升了御史后钦点的广东学道。周学道虽然请了几个看文章的相公,却心里细想道:“我在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要细细看过,不可听着幕客,屈了真才。”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的范进,这次与往届一样很快就交了头卷。周学道将范进的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什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在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有人来交卷,心里又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一会儿,仍无人交卷,又看了第三遍,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的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的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于是在卷面上加了三个圈,即填了第一名。

上面插叙不是赘言,而是我读书获益的真实感受,说出来与爱兰咏兰的同仁分享。诗词虽然短小,但只读一两遍也是难于正确领会其精神的。在对德荣先生的咏兰诗反复吟咏多次以后,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真谛,不妨把这一感受记录下来。

兰不仅香味幽远清逸,而且姿态高雅,品味无穷,优美圣洁,实为我国十大名花之首,故称花中君子。以兰喻人,兰心蕙质,品格高尚,愿君如兰,体现古人对兰花之倾倒,把兰的价值置于松竹梅之上。松竹梅被文人称为岁寒三友,可是,松有绿叶而不香,竹有节而无花,梅有花而无叶,惟兰兼而有之。德荣先生是一位恭谦的长者,为人和霭可亲,对人宽宏大量,就是对那些背后龃龉而证实错了的人他都从不记恨,在一般人看来难于做到的事在他身上确实做到了。他唱道:“自有春风枝,未开压俗姿。从来兰礼让,莫怪今开迟。”(第470首)。这种精神,确是兰花这一花中君子的独特精神在德荣先生身上的体现。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其中兰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涵丰富,真可谓“博大精深”。最早将人和兰花融合起来,使兰花与文化之间产生内在联系,从而奠定兰文化基础的是儒家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东汉文学家、史学家蔡邕在《琴操·猗兰操》的条目下说:“……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返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从此“王者香”一词成了中国兰花的代名词。孔子对兰花的高度赞颂和最高定位对中国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现代画家、教育家潘天寿《题兰石图》有诗云:“闲似文君春鬓影,清如冰雪藐姑仙。应从风格推王者,岂仅幽香足以传。”德荣先生在精神上确实与兰合为一体,当为王者香。他咏道:“天飞出岫云,移莳临溪滨。老夫七十五,未死爱兰心。”(第3首)。他创作的2409首咏兰诗给中国的兰文化增添了不少亮色。

《周易·系辞上》中记载,子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臭”的本义为“气味”,多指香味,这里指香味。)如兰。”这里孔子将兰花人格化,用兰花的清香比喻牢固而融合的友情和团结一心的精神。孔子首次将兰花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是我国兰文化的起源,“金兰”一词成了“团结”、“ 结拜兄弟”和“生死之交”的代名词。德荣先生那种团结人的高尚品德是难能可贵的,无论在他任《含笑花》杂志的主编时期,还是在创建几个协学会并担任其领导职务的阶段,他都能以善良宽宥之心去团结同仁,使其人人同心,将事业推向更高的层次。这从州诗词楹联学会、州根艺协会和州民族艺术家协会如今发展的规模和趋势便可看出首任领导德荣先生身上蕴聚的义如金兰的团结精神。从 “幽兰花国开,怪石溪边栽。从此天上月,好移花影来。”(第337首)中不难看出,花、月、影融为一体,恰似生死之交的金兰兄弟。

《孔子家语》记载:“子曰:……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其意思是,孔子称赞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相处,道德修养日益提高;批评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道德修养日见丧失。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创造性地把赏兰同教育结合起来,依据兰花香味的特点提出交朋友要择善而交的思想。从此“芝兰之室” 不仅成为赏兰颂兰的成语,而且也成为美好环境的代名词。德荣先生深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哪怕有人不如自己,但只要某一方面长于自己,他都与之交往,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对与之交恶者,他不记前嫌,只是很有分寸地敬而远之。原因很简单,就是谨防自己的道德修养日见丧失。请看:“石畔兰千簇,开花日接续。蜂来蝴蝶去,蝶去蜜蜂入。”(第26首)。兰花丛中,蝶去蜂来,蜂萦蝶恋,德荣先生的身边的确聚集了一群文坛贤达。endprint

《孔子家语》还记载:“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这里孔子以兰花的生长习性比喻自己不因清贫和富贵动摇自己的志向,更不会因名利得失而改变自己的信念。这是中华民族的志气和骨气,这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一直得到弘扬,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在德荣先生笔下,家乡达号村的自然环境是无比优美的,然而,德荣先生因自小失去怙恃,生活条件却是十分的艰苦。可是,德荣先生能在清贫的环境中自强不息,终于取得了今天的成就,而且年逾古稀,犹自笔耕不辍。他吟道:“昔莳一丛兰,仍开怪石边。性偏风雪里,争占百花前。”(第753 首)。 德荣先生不因环境的恶劣及生活的清贫和富贵动摇自己的志向,正是“性偏风雪里”的兰花的生长习性在德荣先生身上的真实写照。

德荣先生将兰花人格化,以兰喻人,将兰花比喻为“君子”、“德人”,颂扬兰花的高雅品质,以兰颂美、扬善、求真,揭示兰花与人类文明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兰花的审美价值被进一步强化。最后他咏道:“少爱兰花枝,而今两鬓丝。夕阳兰畔饮,醉倒君莫知。”(第1179首)。德荣先生不愧是中国兰文化的传承人,正如德荣先生在自序中引录的《中国国学史》评价的那样,德荣先生真正是一位彰显时代精神的优秀国学艺术家。

由于德荣先生对兰花的高度赞颂和推崇,才使我对兰花从有所认识到有所赏识,家中也开始养育兰花。闲暇扛着锄头到东山谷或小溪边转悠,踏着“远山啼竹莺,近水绕茅亭。荷锄溪边去,莳兰趁晚晴。”(第765首)的韵律,寻找幽兰的足迹。老伴在我的感染下也从接触兰花到迷上兰花,有时独自在院中,吟着“兰吐两三枝,女观绰约姿。惜花花惜人,同是一般痴。”(第773首)的诗句,立于兰前,一呆就是好久。

我想,认真吟咏德荣先生的咏兰诗,真正读懂德荣先生的咏兰诗,定能形成爱兰、养兰、赏兰、崇兰的传统风气。兰与人潜移默化,相得益彰,人的灵魂便会在咏兰中得到净化,人际关系便会在咏兰中和谐融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便会尽早在三七之乡降临。诚如是,德荣先生的心血就不会白费。请看,老君山下,盘龙河畔,兰花绽开的地方,山花更加烂漫了。我们期待着,待到山花烂漫时,一定会见到德荣先生在丛中欢笑的身影。

夜阑掩卷,激情难抑,犹自引吭高咏:

右翻惊五绝,竖咏叹千葩。

满纸颜如玉,通篇味若茶。

乡音成韵律,幽谷漫烟霞。

只为芝兰醉,香浓缘大家。endprint

猜你喜欢

兰花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种兰花
兰花开
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
我爱你兰花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兰花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