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伤逝》归来后的新收获、新思考
——一个女性文化的视角
2015-09-27文/李娜
文/李 娜
歌剧《伤逝》归来后的新收获、新思考
——一个女性文化的视角
文/李 娜
歌剧《伤逝》是韩伟根据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是中国第一部心理抒情歌剧,由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在1981年创作完成。全剧巧妙地通过四季的刻画,反映出在当时的环境下,爱情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十年磨一剑”,从《伤逝》首演到复排经历了30多个年头,这部戏之所以能够一直活跃在舞台上,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为什么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伤逝》可以不被大众所遗忘,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歌剧《伤逝》的艺术生命得以常青,首先因其植根于文学品格,上世纪80年代,歌剧应运而生,成为阳春白雪。它的典雅和韵味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给人以惊叹,《伤逝》剧中许多经典的唱段令人难忘,成为民族歌剧的经典范例,让无数人为之震撼,这也是为什么一次次地被复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伤逝》的歌词真实别致,像散文一样飘逸;剧本的创作角度新颖,这样大胆的尝试对歌剧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延伸空间,是中国文学与西方歌剧的一次完美呈现。施光南先生为了创作出核心唱段,废寝忘食,现在看来许多经典的唱段就是在他辗转反侧中完成的。如《一抹夕阳》《紫藤花》《风萧瑟》《不幸的人生》等经典唱段,把女主人公子君悲伤惆怅、依依惜别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词曲作者潜心的完美追求,使得剧中唱段珠联璧合,这些经典唱段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彰显出品质的高贵。
从1987年开始,施光南先生用了3年的时间在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录制了全剧的音乐,就在完成录制的三个月后,他不幸因病逝世了,他为我们的民族歌剧留下一份宝贵的财富。选择重新复排这部歌剧,让生活在不同时代的青年人感受文化的盛宴,重温鲁迅的经典文学,唱响了时代的旋律。
大连作为东北文化和经济的名城,有很多的青年人渴望着欣赏到高雅音乐,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歌剧,让歌剧走进人们的心中,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2014年的秋天,将这部沉寂了30多年的经典歌剧《伤逝》重新搬上了舞台。
经典歌剧《伤逝》经过重新编排后,还是有许多新的亮点和感受的,笔者有幸出演《伤逝》女主角子君这个角色,站在一个女性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女主人公,感受到子君是一位新时期女性,有着追求个性的新思想,追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她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勇敢地同旧势力抗争。与涓生结婚后,悲剧在一点点向她走近,每天忙碌于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中,开始为了生计而放弃了自己追求的理想,丢失了自我,渐渐地变成了一个家庭主妇,并在精神上依附于涓生,成为了男人的附属品。这种结果并没有使子君得到她所追求的生活和向往的自由,她从一个充满理想的新时期女性沦落为男人的牺牲品。笔者认为,子君勇于追求自由的爱情,想像鱼儿在海里自由地遨游,像鸟儿在天空自由地飞翔,不管世人的流言蜚语,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快乐地生活,这种态度是值得称赞的。但婚后不再坚持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涓生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她将当初自己的誓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抛在了脑后,这种思想是酿成悲剧的根源。子君的悲剧是当时的时代所造成的,加上男权主义的强势,女权的低下,最终酿成了悲剧。子君在追问,子君在呐喊,她想从秋风和落叶中找到答案,她已意识到未来的日子结下的是苦果,她的心态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被现实的生活撕得粉碎,婚姻成为爱情的坟墓。
同时笔者也认为,子君悲剧的酿成,有很大的原因是涓生造成的,他对待爱情不够坚定,软弱自私,把摆脱子君作为寻求新生活的开始。子君自杀后,涓生一直活在歉疚和自责中,如果他能够勇于承担起生活的责任,共同面对生活的压力,就不会是这样凄惨的一幕!虽然这只是子君一个人的悲剧,但其实折射出当时大多数女性的遭遇,他们生活在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没有选择的权利。一个有思想的新女性也必须在现实面前和社会的舆论下低头妥协。子君虽成了这个社会的牺牲品,但也给了大多数女性新的希望和梦想。
在表演的同时,笔者感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对中国女性的影响,从女性的角度感受到了中国女人一直处于社会的底层,但她们内心始终保持着崇高的信仰和对新生活渴望,她们希望在歌剧的世界里看到的不仅仅是正在经历的社会,还希望看到自己心中理想的境界和状态,她们渴望“和谐美好,男女平等”的理想,她们渴望有真正的话语权,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切是不存在的,她们希望在艺术创作上得到心理上的“补偿”。所以,在21世纪的今天,女性文化的创作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我们要不断地挖掘女性审美的内涵,让女性在人生舞台上成为真正的第一主角,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摆脱压力和舆论,摆脱传统的价值观,实现真正的女性价值观转变。
为了更加贴近年轻人的欣赏心理,歌剧由原来的两个小时缩减为一个半小时,内容更加精炼,以子君的悲剧为主线,在“不幸的人生中”深深地思考,最后在合唱“紫藤花”的旋律中结束全剧。形式上也采用了室内歌剧的风格,压缩了合唱人数的规模,采用了钢琴伴奏,舞美采用布景道具。我们希望把这部经典的歌剧以更加简单的形式呈献给大众,贴近大众,贴近生活,可以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重排,自身得到更大的提高,有助于我们的教学和演唱工作,言传身教,把每个眼神、动作传授给在校的学生,让那些有一定基础的声乐学生都可以走上歌剧的舞台,提高每个人的戏剧表演功力,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伤逝》的再次归来,意味着中国大众对中国歌剧的本体回归,中国本土的歌剧还正处于一个上升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还需要不断完善,兼收并蓄。《伤逝》的复排唤醒了歌剧向舞台艺术回归,让人们走进剧院欣赏中国的歌剧,与当下大众的审美取向相谐,让观众享受到舞台以外所不能产生的快乐,领悟到只有走进剧场,才能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达到全身心的释放。《伤逝》的复排让人们想起了歌剧发展进程中许多难忘的往事,它承载着中国大众的理想,它是一个生命周期的开始。此次的复排演出很难与30年前的首演等量齐观,与大众的期望值也会有差距,但这并不会令人感到遗憾,因为时也势也,这说明人们看重的并不是《伤逝》复排本身,而是看重复排的意义!
所以,让我们一起关注《伤逝》的归来,一起享受民族歌剧的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