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丝弓技术结合平面导板矫治前牙深覆牙合的效果分析
2015-09-27陈保成
陈保成
(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口腔科北京102400)
直丝弓技术结合平面导板矫治前牙深覆牙合的效果分析
陈保成
(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口腔科北京102400)
目的:了解直丝弓技术结合平面导板矫治前牙深覆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前牙深覆牙合患者进行抽样,选取7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纯应用直丝弓固定矫治器打开咬合,实验组应用直丝弓技术结合平面导板进行矫治,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4.74%)明显优于对照组(65.79%),且咬合完全打开平均时间(3.42±1.21)个月明显低于对照组(5.62± 1.5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丝弓技术结合平面导板矫治前牙深覆牙合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指数高,值得临床积极推广与应用。
直丝弓技术;平面导板;前牙深覆牙合
前牙深覆牙合作为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一直以来都是临床工作中的关键研究课题。究其病理机制,深覆牙合多因上下牙弓与颌骨垂直向的发育出现异常,形成错牙合畸形;而前牙深覆牙合多因后、前牙高度缺乏协调性,最终诱导牙牙合畸形。在常规的正畸治疗过程中,针对前牙深覆牙合矫治而言,存在较大的难点,能否将咬合打开已成为了提高矫治成功率的关键。在临床上,以往多采用固定矫治器摇椅弓或活动矫治器(带平面导板)将咬合打开,难度高,治疗时间长,且矫治效果欠佳,故临床推广范围受限。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临床诸多研究资料证实,直丝弓技术结合平面导板矫治前牙深覆牙合可获取较为满意的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与应用。为了深入探究直丝弓技术结合平面导板矫治前牙深覆牙合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选取76例前牙深覆牙合患者进行平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前牙深覆牙合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实验组男18例,女20例,年龄(11~35)岁,平均年龄(18.21±2.25)岁;其中安氏Ⅱ类1分类17例,安氏Ⅱ类2分类21例。对照组男16例,女22例,年龄(13~35)岁,平均年龄(18.87±2.12)岁;安氏Ⅱ类1分类15例,安氏Ⅱ类2分类2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有关诊断标准[1],前牙牙合均属于Ⅱ度以上;②经颞下颌关节检查发现开闭口功能正常,无弹响、关节区压痛;口腔黏膜、腭盖形态正常;③曲面断层片示牙齿根部未出现畸形,头影测量提示上颌发育过度,下颌正常;④临床资料齐全,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①鼻咽部疾病史、正畸治疗史与家族史;②系统性疾病及其他传染病史;③前牙牙合Ⅱ度以下者。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并分析咬合完全打开时间变化情况。
1.5疗效评判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评估两组临床疗效。①治愈: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前牙托槽无脱落,上下颌磨牙相接触,覆牙合、覆盖处于正常状态,咬合关系良好;②好转: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咬合关系正常;③无效:以上临床指标均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6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方法
实验组应用直丝弓技术结合平面导板(上海科卫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产品,型号:KEWEI型)进行矫治,利用直丝弓矫治器(Z2型,德清伟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产品),于第一磨牙上备环,前牙、上下前磨牙粘托槽,选择0.012镍钛弓丝作为初始弓丝。同时,注意上颌戴上平面导板,诱导平面导板基托止于上颌第二前磨牙,并于前磨牙间(或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间)将邻间钩置入其中。在进行试戴时,需要注意的是,要确保导板与下前牙切缘均匀接触,就平面导板厚度而言,以磨牙打开2.5mm左右为宜。于矫治中,每4周进行1次复诊,并鼓励其于1d内进行戴用。在复诊时,需详细观察磨牙区牙合间隙是否消失,当其消失时伴有咬合接触,此时可加高平导平面,持续2~3次。待完全将咬合打开后,诱导前牙构建良好的覆牙合关系。此时,暂停平面导板,持续应用整平牙弓与直丝弓排齐,予以后续治疗。在平面导板戴用中,针对个别拥挤牙而言,其适当调整相对应的基托边缘,予以针对性磨改,留取间隙,便于前牙排齐。对照组采用单纯性直丝弓技术矫治,操作方法同实验组一致。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例(%)]
3 结果
3.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9%,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2两组咬合完全打开时间比较
两组前牙深覆牙合均正常,下前牙与上前牙合侧的切1/3处咬合,或上前牙牙冠覆盖于下前牙牙冠部位的1/3。实验组咬合完全打开平均时间为(3.42±1.21)个月,对照组咬合完全打开平均时间为(5.62±1.51)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目前,据诸多临床研究资料提示,深覆牙合多因颌骨或牙槽骨前后端高度不调所致;临床上主要划分为牙性与骨性两种,骨性深覆牙合多因下颌骨垂直方位发育不足所致,牙性深覆牙合主要是由于前后牙槽高度不统一,伴有前牙萌出过度(或后牙萌出不足)所致[3]。考虑到该病形成机制相对复杂,包含牙槽骨、牙、颌骨等因素,故临床诸多研究资料证实,单纯应用固定矫治器矫治前牙深覆牙合在打开咬合上具有较大的难度,且疗程相对较长,无法获取较为满意的矫治效果[4]。
有学者通过对48例前牙深覆牙合患者进行平行对照研究。结果提示,直丝弓技术结合平面导板矫治组见效快,咬合完全打开平均时间(3.40±1.20)个月明显优于单纯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器组(5.60±1.50)个月,表明直丝弓技术结合平面导板矫治前牙深覆牙合临床疗效颇佳,能迅速打开咬合,值得临床积极推广应用[5]。另有学者对1例安氏Ⅱ类牙合患者进行系统研究,于治疗前进行46、36、26、16远中关系检查,下前牙呈舌向错位状态,属于Ⅲ度拥挤;上前牙呈Ⅲ度拥挤,属于Ⅲ度深覆牙合,24、14呈反牙合;颜面部显现开唇露齿,证实为安氏Ⅱ类牙合;经将44、34、24、14拔除后行直丝弓固定矫治联合上颌平面导板矫治,持续治疗2年后经检查发现覆牙合、覆盖呈正常状态,纵颌曲线、咬合关系正常,充分证实证明直丝弓技术结合平面导板矫治效果确切。本文研究结果提示,实验组实验组总有效率及咬合完全打开平均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实直丝弓技术结合平面导板在前牙深覆牙合矫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这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究其根源,直丝弓技术对前牙深覆牙合进行矫治多以压低前牙为关键,增高后牙牙槽骨高度的同时对下前牙萌出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6-8]。直丝弓技术矫治器联合平面导板打开咬合主要经牙的移动来进行,两者结合可实现功能上的互补,矫治效果颇佳,与单纯应用活动矫治器(带平面导板)比较,打开咬合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9-10]。
需要注意的是,在矫治过程中,就低角型垂直高度不足者而言,可予以不拔牙矫治,于固定矫治时借助上颌平面导板,便于粘贴托槽与打开咬合。在应用直丝弓矫治器排齐(或整平)上牙弓时,就需排齐个别拥挤前牙(或内收上前牙)者来讲,要适当调整平面导板的基托边缘与组织面,避免阻滞牙移动。同时,于矫治期间,患者戴用平面导板至少维持24h;于复诊时构建良好的覆牙合关系,避免下前牙唇倾,可应用末端弓丝进行回弯控制[11]。另外,需掌握矫治禁忌证与适用证,适用证主要包括前牙咬合过紧且覆牙合过深、后牙牙槽骨高度不够、下颌无法粘贴托槽及带环等患者。而上前牙过长、高角型等患者应慎用平面导板[12]。
综上所述,直丝弓技术结合平面导板在前牙深覆牙合矫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1]王菲,周洪,管丽敏,等.多曲方丝弓和平面导板辅助矫治成人前牙深覆牙合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0,23(5):724-727.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34-139.
[3]金花.直丝弓技术结合平面导板矫治青壮年前牙深覆牙合[J].中国现代医生,2010,23(18):154-155.
[4]刘风雷,邹廷前,王伟,等.平面导板在AngleⅡ类深覆牙合矫治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3(35):92-92.
[5]明洪菊,于艳."2×6"方丝弓矫治技术结合平面导板方法矫治安氏Ⅱ2错牙合疗效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3,12(3):265-266.
[6]黄爱萍,华旭东,何玲,等.传动直丝弓技术在正畸临床应用的优势[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23(11):677-678.
[7]赵林琪.MBT滑动直丝矫治技术配合平导板矫治儿童深覆牙合临床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4,12(4):44-45.
[8]袁小平,陈锴,谢蕾.斜面导板配合后牙垂直牵引对面高的影响[J].广东牙病防治,2012,23(03):156-159.
[9]张进军.平面导板在深覆矫治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2(7):1048-1049.
[10]王维民.多曲方丝弓与预成钛镍丝摇椅弓矫治前牙深覆牙合的临床效果比较[J].吉林医学,2012,25(22):4784-4785.
[11]郑光.多曲方丝弓与预成镍钛丝摇椅弓矫治前牙深覆牙合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2,16(28):39-40.
[12]夏丽,陈增平,于卉,等.固定矫治器和活动平面导板联合矫治深覆牙合的临床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3(10):2327-2328.
编辑/何志斌
Effects of straight arch wire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flat bite plate correction on front teeth deep overbite
CHEN Bao-cheng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Fangshan District First Hospital,Beijing 102400,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traight arch wire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flat bite plate correction on front teeth deep overbite.Methods Selecting 76 patients with front teeth deep overbite in the hospital from March,2012 to March,2014,and randomly dividing them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straight arch wire fixed correction machine to open bite,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straight arch wire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flat bite plate correction.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94.74%)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65.79%),and the average time of complete bite ope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which was(3.42±1.21)months,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which was(5.62±1.51)months,with significantly statistical meaning(P<0.05).Conclusion There is exact clinical effect of straight arch wire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flat bite plate correction on front teeth deep overbite,with high safety index.So it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straight arch wire technique;flat bite plate;front teeth deep overbite
R783.5
A
1008-6455(2015)12-0070-03
2014-11-17
201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