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经济圈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09-26高乐红魏多多董洪光汪克亮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经济圈第三产业合肥

高乐红,魏多多,董洪光,汪克亮

(1.安徽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7;

2.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合肥经济圈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乐红1,魏多多2,董洪光1,汪克亮1

(1.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淮南232007;

2.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合肥经济圈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合肥经济圈发展存在边规划边建设、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不强、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工业的增长等问题。建议采取做好规划工作、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业应特色先行、加强中心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对策加以改进。

合肥经济圈;发展现状;特征;描述性统计

一、概述

安徽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承担着中央制定的“中部崛起”战略规划落实的重任①《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http://ahjst.gov.cn/front_ahjst/InfoDetail/?InfoID=2ae34708-b312-49a3-b0dd-08de769262fd&CategoryNum=005013005.。

经济圈又称城市群集合,主要从地域的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和政府的宏观管理出发,组成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推动经济圈内的经济整体快速发展。为了贯彻中央的战略目标,更好地促进安徽区域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2009年安徽省规划建设“合肥经济圈”,以合肥为中心城市,实现合肥市与淮南市、六安市、桐城市、定远县整合资源,抱团发展②郑军,刘复友:《合肥经济圈空间发展特征及对策研究》,《池州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第11-14页。。

合肥经济圈规划建设至今,已经有7年时间了,目前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应如何科学发展等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拟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合肥经济圈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为更好地促进合肥经济圈发展提出建议。

二、合肥经济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边完善规划,边进行建设

2003年合肥市《千亿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合肥经济圈”的概念;2009年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的公示使“合肥经济圈”的全貌首次展现在公众面前;2013年,滁州市整体加入合肥经济圈,使合肥经济圈的范围扩大至由合肥、淮南、六安、滁州、桐城五市组成,合肥经济圈未来十年将形成“一区、五轴、三带、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系;2014年8月4日,《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提出构筑"一核三心、五带多极"的经济圈空间布局;2015年,专家建议未来进一步扩容合肥经济圈,逐步将蚌埠、芜湖等市纳入其中。

从合肥经济圈发展的历程看,合肥经济圈的规划在逐步完善,内涵在不断充实,建设目标在逐步清晰;但也存在着边规划,边建设,建设目标不断调整的现实,这在规划建设上存在一定的瑕疵,容易造成投资建设的失误。

(二)合肥经济圈的经济实力相对薄弱

安徽省近10年来GDP数据与周围省份的比较如图1所示,从纵向上看:安徽省的地区生产总值逐年增加,由2004年4759.3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20848.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10年间增长了4.38倍,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从横向上看:安徽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周边省份相比,仍处于较低位置,与江苏、浙江、河南、湖北等省份的经济总量差距较大,仅略高于江西省的经济总量,且与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的差距在增大。

2014年,合肥经济圈的经济总量为安徽省的40%,但由于安徽经济总量较周边省份而言比较小,合肥经济圈的经济实力显得相对薄弱。

图1 安徽与周边省份经济总量变化趋势图

(三)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有限

经济圈的发展,一般都圈定若干个中心城市,通过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根据规划,合肥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为合肥市,合肥经济圈的发展需要依靠合肥这个中心城市去发挥辐射带动作用①孙艳:《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第111-116页。。

图2 2014年合肥及周边主要城市地区生产总值

然而,与周边省份的中心城市相比,合肥市的经济水平仍然处于落后水平。由图2可知:2014年,合肥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5100亿元,约为武汉市生产总值的50%,杭州市的55%,南京的58%,目前由于地区生产总值偏低,使得合肥作为火车头的能量稍显不足。

(四)忽视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第三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邮电、批发零售、餐饮、金融、保险、咨询业、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等行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广泛行业②GB/T 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必然下降;随着工业4.0时代的带来,智能化运用必将越来越广泛,机器人必将越来越多地代替人工工作,导致工业从业人数减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第三产业在保就业、稳增长、促税收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提出,在产业结构上,服务业的比重应始终是不断上升的,并将在工业化阶段超过农业成为仅次于工业的第二大产业,在发达阶段将超过工业成为最大产业③H·Cheney:《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吴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4页。。

根据合肥经济圈相关城市统计年鉴数据④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04-201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5。,采集2004~2014年间的地区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数据,可以得到合肥经济圈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趋势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2014年合肥经济圈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

由图3可知,合肥经济圈中,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缓慢下降趋势,这违背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规律,表明合肥经济圈在发展建设中严重忽视了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利于合肥经济圈整体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

(五)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工业的增长

根据合肥经济圈各个城市的2014年的统计数据⑤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年。,可以获得合肥经济圈产业结构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2014年合肥经济圈产业结构图

由图4可知,2014年合肥经济圈产业结构的构成为:第一产业占区域生产总值的9%,第二产业占区域生产总值的56%,第三产业占区域生产总值的35%。

数据表明:合肥经济圈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增长,合肥经济圈的发展目前仍处于工业化进程阶段。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工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国内工业产品需求市场有限,目前国家正在进行“一路一带”建设,将国内过剩的产能转移出去,所以产业结构中,工业一支独大,会导致合肥经济圈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最终影响合肥经济圈的发展速度;二是工业发展容易产生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问题,这不符合中央提倡的“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

根据合肥经济圈相关统计年鉴数据,可以得到三大产业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快于服务业,而且这种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扩大。第二产业与合肥经济圈的发展速度相关度高,这应该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应对合肥经济圈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图5 合肥经济圈三大产业发展趋势

三、发展建议

(一)继续做好合肥经济圈的规划工作

按照项目管理理论告诉我们,项目建设应遵循先设计(规划),后实施的原则,经济圈建设应首先做好科学规划工作,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然后再进行建设,边规划边建设,容易造成建设失误。

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合肥经济圈的发展,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继续做好合肥经济圈的规划工作,暂缓合肥经济圈的各项建设活动,待规划得到充分的科学论证,制定好合理的发展目标后,再加快建设步伐,这样有利于提高合肥经济圈的发展后劲。

(二)优化合肥经济圈的产业结构

目前,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过度依赖工业的发展,而工业的发展伴随着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现象,这与目前提倡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背道而驰。为贯彻国家的科学发展观,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有优化产业结构的意识,采取整合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壮大第三产业的方法,努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格局,使合肥经济圈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

第一产业的发展应通过优化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各类生物资源的比例,最大限度地提高安徽省生态承载力;同时,应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各类生物资源的生产效率,促进第一产业整合稳定发展。

工业发展应通过淘汰落后工艺,关停并转一批落后产能,大力引进高科技企业等方式,使安徽省的工业结构得到优化;合肥经济圈应统筹发展工业,通过建立各类产业园区,使工业发展形成集群效应;同时,应通过加大外贸出口等手段,使安徽的工业产能得到消化处理,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增长,大力发展低耗能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产业具有“保就业,稳增长,促税收”的作用,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时,应重点扶持合肥经济圈服务业的发展。要注重金融服务业、教育文化、医疗、旅游、饮食、物流等方面发展,早日形成完善的第三产业系统。

(三)发展服务业要特色先行

由于合肥经济圈服务业多年来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在下降,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有广阔的空间。发展第三产业应根据合肥经济圈的环境实际,注意特色先行:一是要注意发挥合肥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合肥经济圈处于我国的中部,在区域上有“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根据地理优势,重点发展物流、仓储等优势服务业;二是要注意发挥合肥经济圈的资源优势。如合肥经济圈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重点发展特色旅游服务。通过特色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可以更好地带动服务业的整体发展。

(四)加强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发展

经济圈的发展需要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在合肥经济圈中,合肥市为中心城市,在此基础上,又圈定了淮南、六安、桐城等多个副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由于人口密集,资本、知识和信息丰富,各类要素集聚,使其成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合肥市经济圈应通过各种努力,将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的经济建设搞上去,充分发挥合肥在整个经济圈中的辐射影响作用。同时,为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应加强经济圈内的信息、金融、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中心城市快速发展了,整个经济圈的经济才会实现快速发展。

(五)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合肥经济圈的发展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政府要投入必要的资金,加快经济圈内外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县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其次,政府应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制度,否则发展措施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如政府应健全相关制度、标准,规范市场监管,鼓励个体创业,推广小额信贷,解决市场准入机制,适当减轻服务业税费,鼓励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合肥经济圈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结束语

合肥经济圈的发展关系着我国“中部崛起”战略规划的实现,与安徽经济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为了促进合肥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我们只有正视存在的问题,采取继续做好规划工作、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服务业、加强中心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针对性措施,才能促进合肥经济圈更好更快地发展,保障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

Research on develop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efei Economic Circle

GAO Lehong,WEI Duoduo,DONG Hongguang,WANG Keliang

In order to find the problems and take measures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efei Economic Circle,descriptive statistical method has been adopted to figure out the question of hefei economic circle;Studies finding that:thequestion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of Hefei Economic Circle including five parts:First,construction while improving the plan;Second,economic strength is relatively weak;Third,the radiation ability of center city is not strong;Fourth,ign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Fifth,economic development relying too much on industrial growth;Some measures are suggest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efei Economic Circle.First,do well in development planning;Second,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Third,characteristic service industry should be given priority to development;Fourth,the center city construc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Fifth,the government should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development.

Hefei Economic Circle;developing status;descriptive statistical method

F061.5

A

1009-9530(2015)06-0020-04

2015-10-16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节能减排效率视角下我国省区低碳经济评价与政策优化仿真研究”(13YJC790136);2015年安徽省人文社科规划课题“新常态下安徽省生态经济发展发展的特征、趋势及管控对策研究”(AHSKY2015D38)

高乐红(1972-),女,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经济圈第三产业合肥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上海市对长三角经济圈经济辐射力的计量分析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生态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