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的建构作用
——以芋头侗寨为例
2015-09-26胡景强杨立国
胡景强,杨立国,喻 媚,杨 浩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421002)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的建构作用
——以芋头侗寨为例
胡景强,杨立国,喻媚,杨浩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421002)
本文从文化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的角度,识别鼓楼为景观基因的基础上,选取通道侗族自治县芋头古侗寨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研究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的建构作用。结果发现:①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建构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②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建构作用存在维度差异,行为意向最强,景观认知最弱。③不同维度之间作用比较微弱,其中,景观认知维度对情感依恋维度具有微弱的积极作用,情感依恋维度对行为意向维度具有微弱的消极作用。④同一维度的不同测量变量的影响存在差异。
景观基因;地方认同建构;结构方程模型
0 引言
地理学界对于“地方”内涵的认识复杂而多样。“地方”概念中地方所承载的文化意义逐渐受到更多人文地理学者的关注。1940年代,Wright提出了地方作为一种意义建构方式的观点[1]。1970年代以后,段义孚提出地方是社会与文化意义的载体[2]。Heidegger阐述了自我与地方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3]。Casey指出地方与自我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成是通过活动过程实现的[4]。1980年代,Benveniste、De Certeau等发现了地方是构建日常生活与社会关系的基本部分的意义重新得到承认[5]。普罗桑斯盖(Proshansky)认为地方认同是通过人们意识中存在的想法、信念、偏好、情感、价值观、目标、行为趋势以及技能的复杂交互作用,所确定的与物理环境有关的个人认同[6]。Massey认为,任何地方认同的建构方式都不会是单一的[7]。对地方认同方面的研究,国内外主要关注的是地方与认同关系分析、地方认同的特性研究、地方认同与权力关系研究、地方认同维度分析和地方认同与国家民族认同的关系研究五个方面[8]-[13]。而关于“景观”的研究国外开展得较早。19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Von.Humboldt将景观引入到地理学中,随后,索尔(Carl. O.Sauer)在1925年提出了景观的概念[14]。我国学者刘沛林最早将“基因”的概念引入文化景观研究中来[16]。综观近年聚落景观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景观基因概念研究、识别方法研究、景观区系划分研究、景观基因的解译研究和管理技术研究五个方面[17]-[23]。纵观聚落景观基因研究和地方认同研究,尚不存在从景观基因的层面对地方认同进行研究,本文企图将两者结合进行研究,从而为提高聚落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案例概况
芋头古侗寨位于县城西南9公里的芋头村,由下寨、中寨、牙上三个寨组成,占地约11.6万平方米,约150户800人。该村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至今有642年历史,2001年6月21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评为首批中国景观村落。
1.2景观基因确定
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深入剖析侗族文化以及芋头古侗寨的地方传统文化,依据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总体优势性的景观基因识别原则[24],运用元素提取、图形提取、结构提取、含义提取等常用的景观基因的识别方法[24],最后确定鼓楼为侗族村寨的景观基因。
1.3研究方法
将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的建构分为景观基因感知与地方认同两大维度,地方认同又分为景观认知、情感依恋和行为意向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可由一系列 指标或语句进行测量。并结合景观基因和地方认同的相关理论,拟定两个研究假设(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构建存在积极正向作用,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建构存在维度差异),然后构建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建构的理论模型。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利用SPSS软件分析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构建的因子载荷,并利用AMOS软件构建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建构作用的理论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
1.4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数据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获得,于2013年7月在芋头古侗寨现场进行,由当地村寨居民填写并当场收回。问卷内容包括个人特征、感知特征和认同特征三个部分。问卷内容的第二、三部分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测量。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4份,问卷回收率为95.00%,其中有101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4.17%。对所得问卷采用统计软件SPSS和结构方程模型AMOS进行分析。
2 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的建构作用
2.1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建构作用的模型构建
2.1.1理论模型构建
图1 鼓楼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构建作用的测量模型构建
表1 测量模型变量说明
结合前文中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建构的维度划分,将景观基因感知维度,即鼓楼感知维度1项,与地方认同维度,即景观认知维度、情感依恋维度和行为意向维度3项作为潜变量,并将其相应的测量变量纳入到模型中,构成四个测量变量模型(图1)。对4个测量模型的说明以及相应的变量处理情况如表1。继而由潜变量构建鼓楼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构建作用的理论模型,共提出两个总体研究假设,细化为五个研究假设。(见图2)
图2 鼓楼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构建作用的理论模型
2.1.2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基于鼓楼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构建作用的测量模型、理论模型以及各维度的感知、认同特征,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见图3)。其中,包括一个外生潜变量(鼓楼感知)和三个内生潜变量(景观认知、情感依恋、行为意向)。模型通过设计测量语句项对潜在变量进行测度,其中鼓楼感知维度测量语句项,包括景观特征、功能作用、文化特性三个方面,景观认知维度测量语句项包括独特景观、代表景观、一般景观三个方面,情感依恋维度测量语句项包括愉悦感、归属感、自豪感三个方面,行为意向维度测量语句项包括活动次数、推荐意愿和维护意愿三个方面。
图3 鼓楼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构建作用的结构方程模型
2.2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建构作用的模型检验与修正
2.2.1测量模型检验
信度,即可靠性,表现为检验结果的一贯性、一致性、再现性和稳定性。效度,即测量的有效度和准确度,表现为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变量的程度[25]。芋头侗寨居民调查问卷中包含3个鼓楼景观基因感知测量语句项和9个鼓楼景观基因认同测量语句项,本文利用spss软件中分析模块中的信度分析和因子分析功能,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26]。
对于问卷的效度,本文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进行检验。一般认为,KMO指数值大于0.5,表示合适[27],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较大,则可适用。检验结果显示,鼓楼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建构作用量表的KMO为0.871,统计量为640.769,sig= 0.000,表明量表的效度良好。
2.2.2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通过极大似然估计法对模型的路径系数进行估计,结果发现,鼓楼景观感知维度对景观认知维度有积极作用(0.52)。鼓楼景观感知维度对情感依恋维度有积极作用(0.97)。鼓楼景观感知维度对行为意向维度有强烈的积极作用(6.69)。景观认知维度对情感依恋维度仅具有微弱的积极作用(0.03)。情感依恋维度对行为意向维度具有消极作用(-5.84)(见图4)。
图4 鼓楼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建构作用结构模型路径标准化解
表2 鼓楼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建构作用结构模型整体拟合指数
2.2.3结构方程模型修正
依据上文结构模型检验结果及相关理论基础,对鼓楼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建构作用结构模型进行修正。
修正后的结构模型与修正前的结构方程模型相比,拟合度较高,各项拟合指数均符合标准要求。具体的拟合指数可参见表3。
表3 鼓楼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建构作用结构模型整体拟合指数(修正后)
结果发现鼓楼感知维度对景观认知维度有积极作用(0.57)。鼓楼感知维度对情感依恋维度有积极作用(0.77)。鼓楼感知维度对行为意向维度有积极作用(1.23)。景观认知维度对情感依恋维度具有微弱的积极作用(0.16)。情感依恋维度对行为意向维度具有微弱的消极作用(-0.37)(见图5)。
图5 鼓楼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建构作用结构模型路径标准化解(修正后)
2.3建构作用分析
对于上文中提出的5个研究假设,有3个研究假设是成立的(H1、H2、H3),2个研究假设不成立(H4、H5),详见表4。由此可见,鼓楼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的建构存在积极的正向作用。
表4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本研究,发现在景观基因层面对地方认同进行研究是可行的。并且,运用AMOS软件对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建构作用进行测度是可以实现的。该方法不仅能够测度出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建构作用的强弱,而且能够测度出地方认同构建中的维度差异,以及同一维度中不同测量变量间的差异。因此在构建过程中应当对不同地方认同维度区分对待,提高建构地方认同工作的针对性。此外,地方认同的不同维度之间联系较为微弱。
此外,在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建构作用测度的基础上,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的建构机制如何,也值得在未来不断地深入探讨。
[1]Wright J K.Terrae Incognita:The Place of Imagination in Gergraphy[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47,37:1-15.
[2]Tuan Y F.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M].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1974.1-125.
[3]Heidegger M.Poetry,Language and Thought[M].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1.143-161.
[4]朱竑,钱俊希,陈晓亮.地方与认同:欧美人文地理学对地方的再认识[J].人文地理,2010,25(6):1-6.
[5]PROSHANSKY H M,FABIAN A K,Kaminoff R.Place identi-ty:Physical world socialization of the self[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1983,3:57-83.
[6]PROSHANSKY H.The city and self identiey[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78,10:147-169.
[7]ROWLES G D.Place and personal identity in old age:Observations from Appalachi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1983,3:81-104.
[8]罗一星.资源控制与地方认同-明以来芦苞宗族组织的构建与发展[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1):41-53.
[9]庄春萍,张建新.地方认同: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1(9):512-517.
[10]郑衡泌.民间祠神视角下的地方认同形成和结构:以宁波广德湖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3,31(12):2209-2219.
[11]杜芳娟,陈晓亮,朱竑.民族文化重构实践中的身份与地方认同—仡佬族祭祖活动案例[J].地理科学,2011.31(12):12-17.
[12]林耿.地方认同与规划中的权力建构—基于规划选址的案例分析[J].城市规划,2013(5):35-41.
[13]刘博,朱竑,袁振杰.传统节庆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意义-以广州“迎春花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2):2197-2208.
[14]Sauer Carl O.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J].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tions in Geography,1925,2:19-54.
[15]刘沛林.家园的景观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6]胡最,刘沛林.陈影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单元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5):79-83.
[17]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等.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其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2010,65(12):1496-1506.
[18]刘沛林,刘春腊,李伯华,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基因分析[J].地理科学,2010,30(6):810-817.
[19]申秀英,刘沛林,邓运员,等.中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其利用价值[J],地理研究,2006,25(3):485-494.
[20]邓运员,杨枊,刘沛林.景观基因视角的湖南省古村镇文化特质及其保护价值[J].经济地理,2011,31(9):1552-1557,1584.
[21]胡最,刘沛林,申秀英,等.古村落景观基因图谱的平台系统设计[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12(1):83-88.
[22]邓运员,代侦勇,刘沛林.基于GIS的中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初步研究[J],测绘科学,2006.31(4):74-77.
[23]胡最,刘沛林,曹帅强.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J].地理学报,2013,68(2):96-101.
[24]刘沛林.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4(4):1-8.
[25]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0.
[26]尹立杰,张捷,等.书法景观在景区旅游意象构建中的作用研究——以西安碑林为例[J],人文地理,2011(5):49-53.
[27]高祥宝.董寒青.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50.
[28]赵向光,李志刚.中国大城市新移民的地方认同与融合[J].城市规划,2013,37(12):92-103.
[29]孟鸿伟,模型构建方法与结构方程建模[J].心理学报.1994,26(11):12-16.
[30]候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
[31]李学娟.结构方程模型下的因子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10(23):5708-5727.
[32]宁禄乔,于本海.结构方程模型分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8-17,25-34.
[33]蔡凌.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M].北京:中古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4]唐文跃.城市居民游憩地方依恋特征分析:以南京夫子庙为例[J].地理科学,2011,31(10):16-19.
[35]卢松,杨兴柱,唐文跃.城市居民对大型主题公园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以芜湖市方特欢乐世界为例[J].旅游学刊,2011,26 (8):41-43.
[36]朱竑,钱俊希,吕旭萍.城市空间变迁背景下的地方感知与身份认同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J].地理科学,2012.32(1):18-24.
The Effect of Landscape Genes in Construction Place Identity based 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A Case Study in taro Dongzhai
HU Jing-qiang,YANG Li-guo,YU Mei,YANG Hao
(College of City and Tourism,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2 China)
In this artic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in view of the landscape gene of loc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work,select Drum Tow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landscape gene selection channel taro ancient Dong Zhai dong autonomous county as the study area,with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distributed to get data,reoccupy Richter five-point scale method for data processing,and put forward the research hypothesis.Then use AMOS software to construct landscape gen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the role of loc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path coefficient of correction model for structure model,the research hypothesis can be valid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1)Landscape gene to construct a positive role in positive place identity.(2)The landscape gene function dimension differences of local identity construction,construct the strongest on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dimensions,the weakest effect on cognitive dimensio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3)The local identity between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effect are faint,among them,the cognitive dimension of emotional attachment dimension landscape has a weak positive effect,emotional attachment dimensions of behavioral intention dimension has a weak negative effect.(4)The same different measurements of the variables in the dimension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dimension is different.
Landscape genes;Local identity construction;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K901.6
A
1673-0313(2015)03-0173-04
2015-06-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01148);衡阳师范学院研究性学习项目(CX1429);湖南省工程实验室开放基金联合资助项目(C1401)
胡景强(1992-),男,江苏南京人,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通讯作者:杨立国(1980-),男,湖南常德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聚落文化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