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治疗对肝衰竭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2015-09-26黄雪霞吕建林谭柳纯毛德文
黄雪霞 吕建林 谭柳纯 毛德文
人工肝治疗对肝衰竭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黄雪霞吕建林谭柳纯毛德文
目的观察人工肝治疗对于肝衰竭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将于我院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肝衰竭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给予肝病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加予人工肝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存期。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指数、社会功能指数以及躯体功能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肝治疗1次平均生存期为(26.2±1.91)d、治疗2次为(40.2 ±1.87)d,治疗3次为(56.14±2.31)d、治疗4次或4次以上为(80.41±3.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后生存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以及慢性肝衰竭治疗后生存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人工肝治疗急性肝衰竭,可使患者的生存期得以延长,且多次的治疗效果与单次治疗相比较,优势较为显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人工肝;肝衰竭;生存期;生活质量
肝脏是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有生物合成、生物转化、分泌代谢及解毒等功能,被称为机体最大的“化学工厂”。肝衰竭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肝细胞大量的坏死,肝脏出现功能衰竭,造成机体代谢严重紊乱与毒性物质大量的堆积。而后两者的出现又会使得肝细胞损伤进一步加重,使肝细胞加剧坏死,影响所残存的肝细胞再生,导致肝功能衰竭的恶性循环,一般临床表现为腹水、黄疸、凝血功能障碍、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目前肝衰竭在内科治疗中较为困难,死亡率高达60%~80%[1]。目前,人工肝治疗已成为最常用的方法,其能减轻肝脏的继发损伤、提高抢救成功率。笔者将84例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人工肝治疗对肝衰竭患者生存期的影响进行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住院治疗的肝衰竭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男性32例,女性10例,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39.02 ±2.32)岁,肝衰竭类型:急性肝衰竭15例,亚急性肝衰竭1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5例,慢性肝衰竭10例;观察组(42例),男性30例,女性12例,年龄22~54岁,平均年龄(40.02± 2.22)岁,肝衰竭类型:急性肝衰竭17例,亚急性肝衰竭13例,慢加急性肝衰竭4例,慢性肝衰竭8例。全部患者肝衰竭患者分期:早期20例,中期22例,晚期42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纳入标准
诊断标准按《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中相关标准,纳入标准按《肝衰竭诊疗指南》[3]中人工肝治疗适应标准:①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早、中期,PTA在20%~40%之间和血小板>50×109/L为宜;晚期肝衰竭患者、未达到肝衰竭诊断标准,但有肝衰竭倾向者,也可考虑干预;②晚期肝衰竭肝移植术前等待供体、肝移植术后排异反应、移植肝无功能期。
三、排除标准
严重活动性出血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对治疗过程中所用血制品或药品如血浆、肝素等高度过敏者;循环功能衰竭者;心脑梗塞非稳定期者;妊娠晚期;有严重原发性肾脏疾病或者肝癌者;有失代偿性心肺疾病者。
四、治疗方法
统一定制内科治疗的原则与人工肝的操作具体方法。两组患者内科的治疗方式相同,主要包括促进肝细胞生长、退黄、抗感染、调节免疫、补充白蛋白及冰冻血浆、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防止并发症等。观察组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加予人工肝治疗,人工肝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血液滤过、血液置换、分子吸附与再次循环,血浆置换配合血液的滤过、胆红素的吸附、其他组合型的非生物人工肝等,治疗次数不限[4-5]。
此次研究之中,血浆置换30例,胆红素吸附7例,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5例。共采用人工肝治疗的42例,给予1次治疗者10例,3次治疗者15例,4次者13例,4次以上者4例。
五、生活质量的评定标准
采用本院自制生活质量评分表,告知患者与其调查的意义与目的,分值100分,共36选项,内容主要包括:患者躯体功能指数、社会功能指数以及生理功能指数。
六、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两组资料一般情况比较,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生存期采用相关回归分析和t检验、生活质量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两组生活质量对比观察组治疗后生理功能指数、社会功能指数以及躯体功能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对比(±s,分)
分组n生理功能指数躯体功能指数社会功能指数%%对照组4271.41±2.2472.11±1.2174.22±1.20 %%观察组4282.12±2.1280.21±1.0281.14±1.31 %%t值-22.5033.1725.24 %%P值-%%0.0018%%0.0429%%0.0165
二、人工肝治疗次数对肝衰竭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人工肝治疗1次平均生存期为(26.2±1.91)d、治疗2次为(40.2±1.87)d,治疗3次为(56.14±2.31)d、治疗4次或4次以上为(80.41±3.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人工肝治疗次数对肝衰竭患者生存期的影响(±s,d)
表2 人工肝治疗次数对肝衰竭患者生存期的影响(±s,d)
治疗次数n生存期%%%%%%%%1次1026.2±1.91 %%%%%%%%2次1240.2±1.87 %%%%%%%%3次1156.14±2.31 %%%%%%%%≥4次%%980.41±3.25 %%%%%%%%相关系数(r)值-0.99134211 %%%%%%%%P值-0.0087
三、不同类型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生存期对比
观察组急性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后生存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以及慢性肝衰竭治疗后生存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类型肝衰竭人工肝治疗生存期对比(x±s,d)
讨论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病之一,肝炎病毒感染、长期大量饮酒、采用对于肝脏具有一定毒性的治疗药物、某些代谢性的疾病、肝肿瘤、严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外科手术等都能够引起肝脏损害,肝细胞大量坏死,导致肝衰竭的产生。肝衰竭病情危重且预后较差,因此对于肝衰竭患者的救治在临床中亟待解决。目前对于肝衰竭的治疗,内科综合治疗一般采用减少肝细胞的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调节免疫力、抗病毒以及对症支持治疗,肝移植是目前肝衰竭有效治疗手段之一,但其受到供体缺乏、受体情况等条件影响,使得临床应用受到限制[6-7]。据相关调查显示,有条件进行肝移植的肝衰竭患者仅有10%左右,大部分患者常常因其等待时间较长,病情发展迅速而最终死亡。因此急需一种可维持或者延长其生命的方法。人工肝(ALSS)是近几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种治疗肝衰竭的新型治疗方法,是通过借助体外机械、生物或化学性装置,暂时以及部分代替肝功能,是协助肝功能不全及肝衰竭与相关疾病治疗的办法。其主要原理是应用代偿肝代谢、人工解毒以及合成功能等方法,使得肝衰竭患者内环境稳定,为再生能力较强的肝细胞创造较好的内环境,使患者安全过渡肝移植[8-9]。
本次研究对不同类型的肝衰竭人工肝治疗后生存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急性肝衰竭人工肝治疗后生存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以及慢性肝衰竭治疗后生存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急性肝衰竭患者应用人工肝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期,且观察组治疗后生理功能指数、社会功能指数以及躯体功能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能够使其生存期得以延长,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人工肝治疗2次、3次、4次或4次以上的生存期均较治疗1次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人工肝不同的治疗次数其生存期延长时间不同,且多次治疗者的生存期更长。
综上所述,肝衰竭患者应用人工肝治疗,能够为促进肝细胞的自我修复进行十分重要的尝试,对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还能作为肝移植的重要桥梁[11]。人工肝治疗可明显延长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期,且进行多次的人工肝治疗也可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其近期的预后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1 金清龙,鞠桂萍,牛俊奇.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老年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110-111.
2 刘志红,江建宁,罗光汉,等.终末期肝病模型评价人工肝支持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临床肝胆病杂志,2010,26(6):615-617.
3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9):643-646.
4 谭友文,叶云,姜林仙,等.血浆置换联合持续血液滤过对肝功能衰竭患者短期生存期的影响.中华传染病杂志,2014,32(4):243-246.
5 徐玉琴,石文明,李金顺,等.代血浆加白蛋白置换液部分代替血浆进行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临床观察.中国急救医学,2013,33(9):829-831.
6 汤佳媚,葛小玲,邬菊英,等.护理危机管理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人工肝治疗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9):19-21.
7 蒲云川,陈凯红,毛燕群,等.咪达唑仑在肝衰竭人工肝治疗中的镇静作用.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11):806-808.
8 郭予斌,李爱民,刘思德,等.生物人工肝细胞材料的研究进展.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3,18(1):53-55.
9 王亚东,李爱民,朱薇,等.3株肝细胞在硝酸纤维素膜界面上生长的初步研究.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1,16(2):96-100,104.
10 李爱民,王亚东,王泽楠,等.无病毒可回复性肝细胞永生化载体的构建和结构鉴定.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2):61-65.
11 武文芳,杜菁,张晶,等.人工肝治疗对重型病毒性肝病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1,30(6):632-634,660.
(本文编辑:朱薇)
10.3969/j.issn.1672-2159.2015.06.040
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中心
201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