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乔尔·霍夫曼交响乐作品ChiaSsO浅析

2015-09-26郑秀玲

音乐生活 2015年12期
关键词:乔尔霍夫曼交响乐团

文/郑秀玲 李 韵

乔尔·霍夫曼交响乐作品ChiaSsO浅析

文/郑秀玲 李 韵

内容提要

乔尔·霍夫曼(Joel Hoffman)是当代美国著名作曲家,他的作品风格多样,东欧民间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到波普音乐等都是他作品灵感的来源。他的百余首作品涵盖了交响乐、室内乐、独奏、舞台剧、协奏曲,声乐等诸多体裁与形式。在创作中他以自己在世界各地体悟到的不同文化精髓为基础并加以创新,形成自己作品独特的内涵。

本文以乔尔·霍夫曼的管弦乐作品《ChiaSsO》为研究对象,在对这部作品的全面学习理解基础之上,择取其中最具特点的音乐语汇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作曲家深刻独特的音乐思想以及创作特征。

乔尔·霍夫曼 ChiaSsO 创作特点 音乐思想

乔尔·霍夫曼(Joel Hoffman)1953年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哥哥们分别是大提琴家、指挥、竖琴演奏家,他的子女分别是青年大提琴演奏家和青年小提琴演奏家,他的伴侣为杰出小提琴演奏家。除了作曲家这个身份外,他还是非常活跃的钢琴家,曾在芝加哥交响乐团、比利时广播电视交响乐团、哥斯达黎加国家交响乐团和佛罗里达交响乐团担任钢琴独奏。

乔尔·霍夫曼毕业于威尔士大学以及茱丽叶音乐学院,曾获美国艺术和文学学院专业主要奖项、国家艺术基金的两项资助,哥伦比亚大学贝恩斯奖,BMI奖,1977年以来的ASCAP奖,三项美国音乐中心资助奖。他的作品充满了抒情性和节奏感的活力,诸多乐团演奏过他的作品,如芝加哥铜管乐团、威尔士BBC交响乐团、辛辛那提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克里夫兰四重奏团、上海四重奏团、布伦塔诺四重奏团、Brentano四重奏团以及Golub-Kaplan-Carr三重奏团。他为大提琴和交响乐团所写的“Self-Portrait with Gebirtig”(与盖博缇格的自画像)在纽约、巴黎、特拉维夫、洛杉矶、旧金山、华盛顿、巴尔的摩、匹兹堡、辛辛那提、圣塔巴巴拉、科隆堡上演,并已由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基辅室内乐团以及Lubiana斯洛文尼亚广播交响乐团录制。他的歌剧《记忆游戏》在2003年五月首演成功。2014年,他的笛子协奏曲《Dizi in my life》在伦敦Southbank Centre首演。

目前,乔尔·霍夫曼教授任职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16年来担任MusicX的艺术总监。曾担任华盛顿国家室内乐团、Rockefeller、Camargo、Hindemith、McDowell和Yaddo的驻团作曲家,同时他是我国民族音乐学府中国音乐学院的客座教授。

《ChiaSsO》是1995年为庆祝辛辛那提交响乐团成立100周年而创作的管弦乐作品,全曲共演奏9分钟。乐曲标题用瑞士文,意为基亚索,(基亚索是瑞士位于意大利边境上的一座小镇),其中三个大写的字母CSO是cincinnati symphony ochestra(意为辛辛那提交响乐团)的缩写。现就此作品的写作技法作以下几方面的探讨。

1.乐队编制

从以上乐队编制中可以看出,作曲家在常规的三管乐队基础上加入了钢琴、竖琴、颤音琴、马林巴等色彩丰富的装饰乐器及铙钹等打击乐器,为乐曲营造意境增添灵动的奇妙幻想般的色彩,拓展听众的想象空间,丰富音乐的表现力。

2.音高组织逻辑

整部作品是由两个无序的六声中古音阶构成的,第一个音阶由G、bB、bE、C、F、bA六个音组成,第二个音阶由D、A、B、#F、#C 、E组成。这两个六声音级集合构成了对称的结构。结构的陈述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控制而产生的。作品开始处主要主题的陈述,使用第一个无序的六声集合。到第51小节时,进入了第二个六声集合。在三小节引子之后是第一主题的旋律,持续了10小节,到第14小节是第二个主题的旋律,持续到第20小节两个主题融合,此时第一个主题在单簧管、英国管和巴松声部上,第二个主题在弦乐队和长笛上,然而在这一部分中第一主题改变了其原来面貌,由第一次呈示的大旋律轮廓的G上行到bE,到现在向上二度移位的逆行bA下行到C,第一主题的变体与第二主题融合得天衣无缝。

第一个六声集合(bB单簧管声部)

第二个六声集合(钢片琴和颤音琴)

3.不同角色速度的整体调控

作品的整体速度调控是整部作品最精妙的部分,慢的速度A与快的速度B相结合,相追逐,仿佛两个好朋友在比赛一般,它可感知,但是会由于生理上对时间的认知而出现一些误差。作品的第一个六声音阶表示快速音乐的角色,第二个六声音阶表示慢速音乐的角色,这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通过持续的变化来贯穿全曲。一开始,作曲家就开门见山地抛出这两个部分,明亮而富有动力的动机使人瞬间为其艺术性和内在音乐趣味所吸引。

开始的管乐部分:

开始的弦乐、打击乐、钢琴部分:

以上谱例是作品开始处主要主题的陈述,使用第一个六声集合。在音乐进行过程中A角色的一小节不等于B角色的一小节。慢的A角色的小节数是快的B角色的小节数的2.66倍。旋律是在这两种关系之上额外附加的一层,有时主题只有A,有时主题只有B,有时主题是A与B在不同时间内的结合。观察对比可以发现,开始时管乐组承担A角色——慢节奏的音乐性格,而弦乐组,打击乐和钢琴则承担B的角色——快节奏的音乐性格。A和B在乐曲开始处以这种方式呈现,而随后音乐角色并不是按照乐器或主题旋律控制的,而是互相穿插,在宏观上总的进行调控。慢的A以四分音符=75的速度进行,四分之一音的速度为18.75,快的B以附点四分音符=150的速度进行三下八分之一音的速度为50,它们之间为附点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速度关系。因此A总共224小节,B为67×2.66=178秒

总体上A与B的“比赛”呈现一开始A很慢,B很快,随着音乐控制的发展,A逐渐追赶上了B,最终A赢得了比赛。

4.曲式结构

用传统的眼光看来,这部作品总体上可以算是奏鸣曲式,然而通过与乔尔·霍夫曼本人亲切交谈,了解到作曲家很难说这部作品究竟是什么曲式,它接近于奏鸣曲式但同时加入了作曲家自己的创作想法,因而是一种新的,作曲家独创的音乐结构。在他看来,作曲之前就应该预先设计好作品的结构和创意,他认为写出音符很容易,假设可能只需要2周的时间的话,前期的思考和预案可能需要三倍的时间来完成。作为一个当代的作曲家,自由之处在于艺术的游戏规则可以由作曲家自己来制定,而是否要打破这个规则来满足艺术的需求则在于自己的选择。ChiaSsO这部作品是完全按照作曲家自己所设定的规则创作的,在没有打破规则的前提下表现出了A、B的追逐,同时又具有很高的可听性,很有代入的感染力,这种兼可听性与艺术审美趣味结合创新的作品或许是世界音乐艺术发展的一种路子吧!

5.创作特点与启示

如作曲家本人所说:“与当代的其他作曲家赖克(Raich)的作品相比较,作品处理的方法相同。”但是霍夫曼的作品却完全是另外一种音响效果,音乐的基本构成元素如:速度、音级集合、音乐的陈述等都可以明确听到,感知到;再如与布列兹的作品比较,“他不是设计了一个作品,而是设计了一个机器”,这种观念深受霍夫曼喜爱,然而霍夫曼的作品更要让听众捕捉到音乐过程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

这部作品最基本的发展办法与古典传统发展观念相似,总能让人听到材料以及结构的脉络、配器的变换处理以及微妙的潜在的音乐变化。

纵观全曲《ChiaSsO》,两个无序的六声音阶贯穿全曲,快与慢两个音乐角色各自的追逐融合与超越,用慢来烘托快,快来衬托慢,在不断的控制中保持音乐,最后给人意料之外的惊喜,总体营造出一种壮阔而又奇幻,激动人心而又娓娓道来,仿佛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在世界的群山峻岭中翱翔,时而陷入思考,过后又会振翅高飞。与其说是A与B之间的比赛,不如说是人生道路上自己与自己的比赛,有些许困惑也有豪情壮志,有细腻也有粗犷,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建音乐,即人生。在宏观的对人生的控制之下,最终破茧成蝶,飞翔到辉煌的山峰,金色的朝阳洒满每一个细胞!整个音乐过程都使听众无比憧憬这充满希望的人生,最后,在超越自我之时仿佛一切都有了圆满的回答,无论在艺术上,技术上,还是给听众的内心感觉上,都达到了期待的效果。洋溢着享受不同的人生过程,都能笑颜以对的洒脱与真性情!在探索自我的道路上摸索,这是对作为既是普通人又是艺术家的人的灵魂的双重考验,《ChiaSsO》带领听众在没有文字的语言中一同探索自我,挑战自我,实现自我,让听众忘却一切,同作曲家在这9分钟内尽情想象,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工作。而作曲家的自己独有的艺术意味与细微的艺术感受恐怕作曲家自己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这不也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吗?

通过与霍夫曼教授的交谈对于作品音乐内容的理解,他是这样认为的:“如果你想问一个当代作曲家所表现的音乐内容具体的画面或形象是什么,那么回答会是:作曲家最内心的感觉变化与想象。在听众接收到音乐时,音乐所要表达的意义则又化为听众最内心的体会和感觉变化,因此,同样的音乐在作曲家与每一位听众的心灵世界所要描绘的意境绝不会是相同的,正如‘一万个人眼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样,艺术的微妙变化尽在不言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霍夫曼的《ChiaSsO》对我们的交响乐创作是一种启迪,我们的音乐发展更要开拓眼界,可以多方位吸收世界音乐文化的精髓,在乐队的运用当中,深度挖掘管弦乐队的潜力,例如融合其他形式如爵士乐、中国吹打音乐等等音乐种类的乐器,抑或采用新的,非常规的管弦乐队的编制形式等,施展作曲家才华,不断出新,让艺术的发展更具新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 霍闽)

郑秀玲(1962—)女,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李 韵(1995—)女,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

猜你喜欢

乔尔霍夫曼交响乐团
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先驱——汉斯·霍夫曼
交响乐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上海交响乐团举办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色经典音乐会
诺奖得主霍夫曼团队落户深职院
忍不住的领事
季后赛高光时刻乔尔·恩比德没有遗憾
寻找歌剧制作及演出的“新常态”模式——从上海交响乐团版《唐璜》说起
大帝重生 乔尔·恩比德
请给我一幅画
枪口下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