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下)
2015-09-26王成邹天伦
文/王成 译/邹天伦
中美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下)
文/王成译/邹天伦
(接上期)
六、吃的文化
子贡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民以食为天”强调了中国历代以来粮食对老百姓来说是多么重要。社会稳定是以充足的粮食供给为前提的。有充足的就业机会提供给那些想工作的人,社会才能稳定。而维持一个高投入高标准的经济增长态势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即是中国近30年来经济发展的轨迹。
在美国的今天,人们关注的更多是食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大多数美国人能够说出中国几个主要菜系,比如川菜、粤菜。一些喜欢尝试的美国人会在中国餐馆里用中式菜单点餐,例如烧全鱼 (美国本地商店和餐馆卖的鱼是完全没有刺的)、凤爪、猪蹄等。如余兴未尽,可到中国南方,在那几乎没有不可以吃的东西。如果一个外国人要想了解中国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可以先从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入手(我指的可不是在美国到处可见的“熊猫快餐”的中式快餐)。外国客人来到中国后,很容易发现晚餐有多么重要。晚餐的气氛通常会反映出白天事情的进展情况。在美国,中国家庭是最不愿意出去下馆子的。中国人好像天生就有很好的厨艺,吃快餐通常是我们不得已的选择。大多数中国人上班时愿意从家里带饭作为午餐在单位吃。这个习惯能够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全世界多发的肥胖症、二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在中国人身上发病率不高。在家做饭吃不只是省钱,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家人都聚在一起,共度美好时光。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会理解并认可一家人在一起共进晚餐的意义,会认识到健康的食物、家人团聚、分担责任的重要性。这可是一举多得的。
七、人际交往之道
在中国,人际关系通常被认为是通往成功的关键。在中国的文化里,人际交往艺术是深奥的。对于想要了解它的外国人来说,交往之道在于会听出弦外之音,也就是说要能够在关键的对话中捕捉到隐藏其中的真正想表达的含义。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做事情要把握好分寸。短短两万字的《论语》道出了朋友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君臣之间等各种人际关系的相处之道,为封建社会以忠孝作为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上千年和谐社会的形成。但是《论语》却未提及法律。中国人做事情的思维是:首先会考虑人际关系,然后会考虑逻辑对不对,最后才考虑法律,这种思想已根深蒂固。然而,事情做得过了头,可能会带来灾难。做事情掌握分寸是关键,近些年中国已开始高度重视依法治国。
总体来说,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在事业和生活方面通往成功之路的关键因素。不过,两国之间的一些风俗习惯的差异还是要引起重视的。最明显的是,美国人无论在正式还是非正式场合,通常会直呼对方的名字,对自己的上司也是如此。这样会迅速地营造轻松的氛围,这是美国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相反,中国人在称呼对方时,则会在姓氏后面加上这个人的头衔,尤其在工作场合中。中国人如果直呼自己上司的名字,那就等着被炒鱿鱼吧。
美国有句谚语叫“吱吱作响的轮子能得到机油”。如果一些中国人发现自身的升职空间受到限制,遇到了仕途的“竹子天花板”状况,那多半是自己造成的。心理学研究显示,成功25%的因素是专业技能,而75%是来自于社会关系和我们怎么处理人情世故。试想,如果你所能提供的是对方所需要的,而且对方又十分乐于和你一起共事,那么你的潜力将会超出自己的想象。
八、文化“熔炉”
美国这个文化大“熔炉”会欣然接受每个心甘情愿的融入者。然而,相当多的华人却选择在自己族人的社区活动。但是一旦感到自己被侵犯(比如舆论界开了一个伤害华人的玩笑,一项法案伤及了孩子的未来,当地一项预算缩减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机会)便会准备捍卫自己的权益。中国人成长在一个传统的“仕可杀,不可辱”的环境里。但是在美国,“把自己的脸面放在第一位”也许并不是那些成功人士的特征,更难以被公众所认可。如果我们不受那些陈旧观念的束缚,在美国社会找到自己新的身份和定位,就会更好地融入这个“熔炉”。
问题在我的脑海里不断萦绕:既然选择以此为家,我们是应该像当地人似地融入这个社会、适应于这个令人着迷的文化,还是坚持不被同化?甘地说过,“为别人服务,是找到自我的最好方式”。这句话也许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如何在这个逐渐形成的大熔炉里发现自己新的定位的途径。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又最为互补的两种文化。每个身在“熔炉”中的人都会在中美两种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深受裨益。
(责任编辑 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