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三十五)了解器乐老师的特点 建立良好的教学沟通
2015-09-26周海宏
文/周海宏
(连载三十五)了解器乐老师的特点 建立良好的教学沟通
文/周海宏
考级的实质分析
下面我来谈谈我对考级的个人看法。我们先来看看考级的社会属性:考级是业余器乐学习成效的社会评价体系。它是由音乐管理机构与教育机构自发的组织行为:如中国音协考级委员会、中央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所说自发的行为就是指,它是政府官方委派的。有些类似于行业协会搞的评比活动:比如:500强排行榜,只有参考性质,不是官方的资格认定。因此,鉴定的权威性是由主办者的权威声望,以及具体组织工作的严密性、科学性与公正性决定的。考级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民间组织评定的资格认证。
因此,考级的证书,是否具有证明力,完全取决于要看证书的一方是否愿意采信。这就导致有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认可,有的不认可,有的学校认可,有的不认可。有的考级机构发的证书被人们认可,有的不被认可的现象。当然要不要这个证书,主要看家长是否需要这个证书。但是请家长注意:证书有什么用,与考级有什么用是性质不同的两件事。需要这个证书,当然必须要去考级,不需要这个证书呢?也不见得一定不要参加考级,毕竟考级活动本身对于学琴的孩子而言,还有其它功能与作用。由此我们首先要说的第一点是:考级不是必须的,不是强迫的,我们不是非要参加考级,没有任何权威机构强迫孩子参加考级,孩子参加考级,无非是家长与老师或孩子自己的意愿而已。因此,是不是要参加考级的答案很简单,就取决于这个考级这项活动,对我们家孩子的好处是什么,坏处是什么,如果好处很多,没有坏处,那何乐而不为呢?如果要有坏处,那么就没有必要非要参加考级。所以其实要不要参加考级,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很简单的考量,就是要看一下考级到底对我们家孩子有没有好处。下面先来说说考级有什么好处。
首先,考级提供了学琴的交流平台
考级的好处是和学琴这种特殊的教学方式有关的,小孩学琴的时候就是老师一对一的教学,没有任何交流,于是这个孩子闷着头就学,到底自己学得怎么样?家长之间也不知道别人的孩子是怎么学的,器乐教师之间的沟通也很少,即便在专业音乐学院,教学与教法之间的沟通也不像普通中小学那样多,有许多都是自己的老师怎么教自己的,自己就怎么去教自己的学生,代代相传。对其他老师的教学体系了解很少,个别偶尔的交流,也很难有整个体系的了解,即便了解了某个教学经验,也很难把别人的教学体系整个借鉴过来,改变自己的教学体系。缺少交流活动是器乐学习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当年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同学转给我一个学生,这个孩子手指都特别的僵,后来了解到老师一直要求孩子把一枚硬币放在小孩子的手背上面,要求弹琴的时候不能掉下来,据我所知,这是19世纪的钢琴教学方法,而自然重量下放的奏法,在20世纪初就已经得到普及了,一种原始的教学方法历经150年没有任何变化,原因就在于器乐教学活动缺少教师与教学体系的交流。我在1992年做过一个调查,有80%的家长都认为孩子学琴当中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关于学琴活动应该有的交流场所和平台。有交流,才有比较,有比较才有判断,有判断,才能有评价有交流,才有可能取长补短、借鉴学习的可能性。
当年我在学钢琴的时候,我的老师每个学期都要搞一场钢琴演奏会,这是一位私人老师。这个钢琴演奏会,当时他只安排他的学生来参加。
后来带着这样一种影响,我自己教钢琴的时候,我也搞学生的钢琴演奏会,当时我还请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共同课教研室的老师也来看一下我的业余教学,那时候很认真地去做这件事情,把自己的学生聚在一起,把自己的老师也请过来指导,现在回想起来,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我自己都有很多好处。所以一对一的器乐教学活动,它缺少一个交流平台。考级实际上也具有一定的这方面的效果。为什么呢?比如你原来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学得怎么样,有了考级以后,你知道我们家孩子是6级,他们家孩子是3级,那你就知道我们家孩子进步快。使家长也了解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相比的程度怎么样。在考级当中,小孩还见到了一些其他老师的学生,在考场外面的家长也可以互相聊聊天,说一些孩子弹琴的情况,沟通一些问题,我想考级有这样一个好处,就是它为学琴的老师和家长提供交流的可能性。
其次,考级使得学琴教育有了学习阶段感
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很清晰的阶段感的话,我们中间就没有很强的阶段性的反馈,鼓励动机的效果就差。比如在普通学校学琴的时候,每年两个学期,每个学期有一次考试,考试后有一个大的放松,然后是假期——转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学习的阶段感,提供了学生心理上的张弛的变化,这是非常重要的心理需要,人不能一直把神经绷在一种状态下,有张弛的时候才有活力。反观学琴,是一个长期持续不断,没有张弛变化的活动。
小孩从一开始学琴的第一天起一直绷着这根弦,没有休息没有寒暑假,没有公休日,像一根永远拉紧的橡皮筋,没有更紧,也没有放松,学琴好像是一个没有车站,也没有终点的旅行,让孩子看不到能够在什么时候可以放松一下,没有盼头,这对孩子的学琴动机是很不好的。在任何类型的活动中,只要它是一个持续的长时间的活动,就要安排一个阶段感,每个阶段包含着紧张、放松、休息,你看看美国总统,也有固定的休假时间。大家能不能想象一下,我们现在是每天8小时上班,每周两天不工作,如果改成每天上5个半小时,每周7天工作,没有周末是什么感觉?在社会上出考级之前,学琴活动是没有任何阶段感的,当年我在学琴的时候就总想这个问题,老师上次会布置的一组乐曲,这个练好了,通过了,那个还没有通过,没练好的曲子要继续练,而通过了一个作品,教师会紧接着留一首新作品,永远有新作品与旧作品同时在手上练。神经一直是拉着的状态,从来没有一时放松。这对人的学琴动力是不利的, 考级就为学琴的孩子提供了一个特别清晰的阶段感,我现在努力是为了什么呢?他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哪天去参加考级,于是他的这种神经绷得很紧,这种动机和期待非常强,到那一天时,一考完到第二天就放松一下,不管结果如何,考完了,放松一下,这种放松的愉悦,就为一个学习阶段画上一个句号。 很多孩子在考完级以后,都会有那么几天的时间好好放松一下,享受几天不练琴的日子,家长也觉得像完成了一件大事情,也有一个放松感,所以考级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使得一个旷日持久的没有车站、也没有终点的旅行,有了车站,有了下车望风、透气、伸伸懒腰的机会,所以考级的出现,就非常有效地为学琴活动提供了阶段感。
就好像我们驴友去旅行一样,出发前就会设计几个节点,当你知道存在着这些节点的时候,人还没有出发的时候,你心里就放松了,但如果你不知道节点在哪里,那就会在还没有出发的时候,就已经觉得有些疲惫,这是人本能的心理反应。
考级活动把一个长时间、长远的目标分解成为一些短近的目标。学琴教育的目标是一个长线的目标,这个目标对于孩子而言,更是隐性的,孩子也不清楚,学琴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们将在这个讲座的后面讲到,远大目标,激励动机的作用不如短近目标。要想实现远大目标,必须要树立短近目标,让短近目标大致指向一个方向。
所以家长需要把让孩子学琴的根本目的,转化成一个个短近目标,从而,激发孩子的学琴动力。
(责任编辑 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