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深阅读教学的根
2015-09-25梅永钢
梅永钢
一、 词语教学要厚实
1. 解读数字。阅读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出现了数字,这些数字在不同类型的课文中出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更多地关注说明文中的数字,因为那是一种说明方法;然而,记叙文中出现的数字,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恰当地解读这些数字,就更能体会到数字——这一特殊的表达情感的载体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1) 年龄的奥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中写道:“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10岁”这个年龄,在这里有怎样的奥妙呢?我连问了学生3个问题: 10岁的孩子大概上几年级?一个10岁孩子的体能是比较弱的,经过长途旅行后不累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忙碌呢?经过这样一番解读,学生就能比较深入地体会到儿子对父亲的爱,读书的时候,感情也就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了。
(2) 数字揭示厄运。《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开头有这样一串数量词:“一百多里”“20多年”“6次”“50多岁”“400多万”,这一连串数字反映了谈迁完成《国榷》的艰难。通常情况下,我们认真修改一篇400字左右的习作,还需要10分钟时间,《国榷》400多万字的修改量,相当于4万多篇习作的修改量。可想而知,修改6次要花多少时间!因此,这部《国榷》对谈迁来说,就是他20多年心血的凝结,就是他的“命根子”。学生有了上述的体会之后,就能够充分感受到谈迁完成这部《国榷》之后的喜悦。当《国榷》被小偷偷走之后,沉浸在无比喜悦之中的谈迁是难以面对这个现实的。这,对于谈迁来说就是“厄运”。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我想,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锐感受力,因为,往往几个重要的数字比千言万语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
2. 具象词语。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循文——识象——明意——悟言”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一个循文识象,因象明意,由意悟言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通过词语的品味,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进行语言实践训练,就能有效提高词语教学的效率。
(1) 在比较中具象。执教《拉萨的天空》一课第2自然段,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段最后两句话做文章,引导学生思考:“贴”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什么词?换成那几个词好吗?这样,学生就可以由“贴”体会到,拉萨的天空之所以如此之蓝,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和天空的距离太近了,再加上没有空气污染,自然就会有作者的感觉。因为学生一定有这样的体验:南京的空气如果没有污染,天空也会如蓝宝石一样。也正因为这个“贴”字,作者才会感觉到“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那么,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这样引导学生品味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更能培养学生斟酌语言表达的意识。
(2) 在联系中具象。《灰椋鸟》一课,着重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喧闹与热烈。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笔者认为,不仅要从数量与形态上表现出灰椋鸟归林的“壮观”,还应引导学生从速度及声音上感受“壮观”。课文有这样一句话:“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感悟这句话中的“投”字,一个“投”字表明灰椋鸟进入刺槐林时的速度是很快的。一只鸟或几只鸟很快地飞进刺槐林,不会让人感受到什么,但如果是一群一群的灰椋鸟、整群整群的灰椋鸟,以很快的速度飞入刺槐林,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情景!怎一个“壮观”了得!还有一句话:“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老远”是多远?一只鸟、几只鸟的叫声,在“老远”的地方是听不到的,只有成千上万只小鸟的鸣叫,才能在“老远”处听到,真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归林的灰椋鸟数量巨大、声传数里,迅速落林,由此,“壮观”一词变得立体起来。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带着想象去读,读出气势,读出惊叹,那么,学生的语感就会获得有效提升。这样的词语教学不仅是在理解,更是在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精妙,把得“意”与得“言”统一起来了。
3. 在还原中具象。《负荆请罪》一课,是两幕历史剧的剧本。在第一课时,指导学生读通课文这个环节,当学生读到韩勃的台词时,我抓住“想当年”这个词,安排了一个课内外结合、开发课程资源的环节。我认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才对发生在两个历史人物之间的故事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从而理清文中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人物形象形成一个深刻的、立体的感知,进而在分角色朗读和剧本表演的环节,才会出现准确把握人物特点、特别投入、特别精彩的场面,蔺相如和廉颇的形象,才会逐步丰满起来。这样,学生在学习这个话剧剧本时,就有了一个理解的基点和平台,就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好了铺垫。
二、 句子教学要扎实
1. 模仿范本写句。陶行知先生在《陶校长的演讲》中,谈了“每天四问”。教学这样一篇演讲稿,如何进行语言训练?除了课后的复述课文和用带点的关联词造句之外,还可以从发展语言、发展想象能力、提升认识能力的角度设计语言训练。如陶校长在“第一问”中说:“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健康到底有多重要?对刚上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是很难有具体而感性的认识的。这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训练,模仿例句,把句子补充完整:健康的身体就像巨轮,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上扬帆远航。健康的身体就像飞机,_________________。健康的身体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训练中,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步过渡到独立完成句子,写出了不少精彩的句子,反映了他们想象之源已经广开,语言表达获得了有效的锻炼。同时,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其实,把学生写的句子排列起来,再加上开篇和结尾,就构成了一首生动的现代诗歌,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到语言的奇妙,进一步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2. 精心指导造句。《变色龙》的课后练习中有一个造句的练习,要求用“名副其实”造句。“名副其实”是说名称或名声与事实相符合。但学生在造句的时候,会出现“某某某,果然名副其实”这种有名无实的情况。为了帮助学生用好“名副其实”,我设计了这样的训练:
(1) “名副其实”的“名”在文中指什么?“实”指什么?继而出示例句:“变色龙能随着环境的变化改变身体的颜色,果然名副其实。”引导学生体会“名副其实”要有“名”有“实”。
(2) 出示梯度训练题:1大力士”沈奇龙______________,果然名副其实。2,___________,真是名副其实。
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学生从模仿到半独立造句,再到独立造句,从易到难,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掌握了“名副其实”的用法。由此可见,造句教学必须具有针对性,要突出重点,才能提高实效。
3. 联系、推敲句子。再如六上《船长》一文中,有一些具有语言学习价值的句子。如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中,第一句话的主语是不一样的。前者的主语是“船长哈尔威”,后者的主语是“哈尔威船长”。为什么对同一个人在相邻的两段文字中有如此不同的称呼?作者有什么用意呢?教学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涵泳、慢斟细酌:“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是作者想强调哈尔威面对突发的灾祸,临危不乱,通过有效地指挥、控制和领导,救出了除他之外的所有乘客和船员。他很好地履行了船长的职责,他是一名真正的船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强调“船长”;“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是作者强调哈尔威个人具有卓越的人格魅力,在灾难面前尽职尽责,敢于承担风险,表现得大智大勇。再联系到下一句中的“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就更加突出了忠于职守,舍己救人是他做人的一贯原则,可钦可佩,令人敬仰。正是在这样的联系、比较中,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实现了同构共生。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实验小学浦园路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