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5-09-25朱礼霞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肖邦波兰自然段

朱礼霞

一、 课前预学——调查学情

课前预习是学生应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非常重要,它可以让学生学在先,教师的导在后,然后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以生为本。

高年级学生预习的主要任务有:(一) 初步掌握文本中的生字、新词的读音、字形和意义。(二) 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作者或主要人物的信息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三)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对文章的思路作简要的思考。(四) 字、词、句、篇是重点任务,通过读、画、圈、写等多种形式,对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感悟,在文中写上批注。(五) 提出自己的见解、疑惑,不懂的地方可在文中用“?”标记出来,或将疑问写下来。根据学段要求和本班学生的特点,我在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预学单:

1. 今天,我预习了《 》课文,我掌握的生字、新词有:________________,我需要提醒大家的是_______的读音,_______的字形,我还不理解的词语有___________。

2. 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了解的肖邦是怎样的人?当时波兰的社会是怎样的?(搜集资料来汇报)__________________。

4. 我感悟最深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

5. 我的疑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预习了这篇课文,我还联想到____________。

二、 交流讨论——梳理学路

对于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要及时掌握并反馈,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上出高效的课。在交流时,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讲或少讲,对于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要舍得花时间,对于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肖邦的爱国情怀呢?学生在交流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同时将预习单中的3和4两题结合起来理解。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由于学生基础各不相同,交流时由基础较好的学生当组长,由他来组织讨论。课上交流时,他们对感悟最深的句子的交流花时较多,从交流的言语中,也能展示他们探究的个性风采。

生1:最打动我的地方是第4自然段,“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肖邦爱国的方式是音乐创作。祖国灭亡,他痛心不已,祖国的前途渺茫,他深深忧虑,他唯有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全部倾注到音乐创作中才能释怀,所以“倾注”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2:我来补充。第4自然段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透过三个“工作”,我仿佛看到了肖邦日夜不停地工作的情景,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成了对工作的痴狂。

生3:这一自然段里的“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也令我感动,从“常常”“彻夜”这些词,我读出了肖邦不是偶尔这样做,而是经常地、持之以恒地、夜以继日地在工作。另外“幽暗”“点上蜡烛”这些词也告诉我们,肖邦工作的环境是多么的艰苦。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源于他对祖国的热爱。

三、 质疑点拨——直面盲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断发问,但如果学生的理解出了意外和偏差怎么办?我觉得,教师应该在这些地方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探索。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解惑”,要通过巧妙地点拨,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从而把学生引向新的“最近发展区”。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中的肖邦,生于十九世纪初,距离现在200多年了。他是波兰人,与现在的学生距离较远,这就增加了学生对文本理解的难度。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肖邦为什么要远离祖国,定居法国巴黎18年呢?他是不是不爱国啊?”面对学生的疑问,我要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分析,重点读一读第1自然段。

生4:我觉得肖邦是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的,我从‘不得不这个词读出来的,肖邦还是很爱国的。

生5:当时“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面对国土的沦丧,肖邦是“满怀悲愤”的。一个人只有心中有祖国,才会“满怀悲愤”。

师:这两个同学说得都很好,都能从语言文字来品悟、感受,这样的读书方法很值得借鉴。肖邦爱国是毋庸置疑的,那他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想一想,当时波兰人民可能会干些什么?

生6:当时波兰人民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

师:如果你是波兰人,别人欺负你了,你会怎么做?

生7:我要起来反抗。

师:你怎么反抗?

生7:我会拿起武器,同欧洲列强作斗争。

生8:我要拿起镰刀、斧头同殖民者拼命。

生9:我要用枪支、炸药等去消灭敌人。

师:肖邦的武器是什么?

生10:哦,我明白了,肖邦的武器是音乐,他要用音乐这种武器同敌人斗争,同时号召波兰人民拿起武器同敌人作斗争。而国内动乱,肖邦是不能安心地进行音乐创作的,所以他必须远离祖国。

师:你分析得真到位。肖邦远离祖国,得忍受着日夜思念祖国的痛苦。他不是不爱国,恰恰相反,正因为他的爱国情深,才使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啊!

四、 效果呈现——总结检测

这节课教学的效果到底怎样呢?教师应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班级学生的基础,精心设计练习,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补救。本课,我设计了如下的检测单:

(一) 看拼音写词语。

(肖xiāo 邦bānɡ) (永yǒnɡ 唱chànɡ) (忧yōu 虑lǜ) (蜡là 烛zhú)

(二) 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 这段文字对所写的事情交代得很清楚,你一定能从中找出时间______,地点______,人物______以及所写的事情__________________。这件事又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场景。

2. 埃斯内尔为什么要送这份礼物给肖邦?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一说。

3. 用“即使……也”“无论……都”造句。

4. 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你读出了肖邦怎样的情感?

5. 读着课文中送别时的感人文字,你会想起哪句古诗词?

(三) 什么是“弥留之际”?肖邦为什么让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四) 我所了解的爱国人士还有谁?我所知道的音乐家还有谁?写两个名字。

五、 拓展延伸——善用资源

新《课标》强调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善于运用网络、图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资源,来拓宽语文学习的途经。比如预习课文时,让学生完成预学单中“我了解的肖邦是怎样的人?当时波兰的社会是怎样的?”就是要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搜寻有关信息,了解肖邦的生活经历,以及波兰人民在沙皇统治下的悲惨生活;课中也可以拓展有关的知识,如介绍《革命练习曲》的创作过程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更深入地理解肖邦是如何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化为催人奋进的音符的;学完课文以后,还可以让学生围绕“爱国”和“音乐家”两条主线进行资料搜集,如:搜集爱国的诗句来背一背,你了解的爱国诗人有哪些?你所知道的音乐家有哪些?选择其中的一位来介绍介绍,最后推荐学生读《名人传》这本书。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金桥分部)

猜你喜欢

肖邦波兰自然段
在此消彼长中幸存的波兰
“钢琴诗人”肖邦
进军波兰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秋天
肖邦
在波兰,遇见地下仙境
网络时代
美丽的秋天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