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世纪现实主义油画内涵的思考

2015-09-25陈伊

艺海 2015年6期
关键词:马奈油画家现实主义

陈伊

〔摘要〕时至今日,有关现实主义油画内涵和本质仍具争议和困惑,19世纪是现实主义油画发展的巅峰期,本文结合其中部分代表性作品,分析了19世纪现实主义油画的三个内涵,正确认识现实主义油画的内涵实质,将有助于现实主义油画创作格调的提升。

〔关键词〕现实主义油画19世纪内涵

19世纪是现实主义油画蓬勃发展,甚至达到一个鼎盛的时期。现实主义油画家们拒绝理想化和刻意美化他们的绘画主题,而是客观公正地描述和表达,这种真实和诚实的道德立场正好反映了19世纪现实主义的核心价值。19世纪法国艺术家库尔贝是一位追求真实性的代表性现实主义油画家,比如他曾经说过“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没见过天使”。库贝尔和他的追随者们反对古典主义理想化和浪漫主义的感情色彩,著名评论家查尔斯·罗森也表示“现实主义绘画的三大敌人是多愁善感、诗情画意、以及道听途说”[1]。

我们可以用三个内涵特征来描述现实主义油画的实质以及带给人们的审美感。

一、平实而坚韧的题材

现实主义油画家通常选择“平凡的”、“坚韧的”绘画题材,这些题材能带给人们非常真实,甚至略带“令人尴尬”的审美感觉,这体现在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和米勒的早期作品中,比如库尔贝的《石工》(图1)和《早安,库尔贝先生》,以及米勒的《播种者》和《拾穗者》等。这些现实主义绘画没有掩盖任何“丑”或者进行任何美化,通过对普通生活的直接表达,创作出一个强大的、有说服力的和脚踏实地的效果,比如《石工》描绘的如下场景,炙热的阳光下,路边两名一老一小石匠正背对着我们干活,年老石匠膝盖上的补丁清晰可见,微微弓背敲打着石头,年轻的石匠后背上衣服有许多破绽,正吃力的搬着大石头,旁边是暗绿色和土黄色的山坡,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只有右上一个小角的蓝天,画面中还包含了卷边的帽子、条框、锤头、铝锅、铁锹等劳动物品,《石工》描绘的是底层劳动者的日常工作,但却给人最直接最真实最贴近大众生活的审美感觉;诺克林引用保守批评家查尔斯皮埃尔的话说“没有人能否认采石工人和王子一样可以成为值得绘画的题材,但至少不会有人认为采石工人如同被打碎的石头一样微不足道”[2]。米勒是19世界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油画家,他以变现农民题材而著称,在他的作品《播种者》中,描绘了苍凉的麦地里,身穿不起眼罩衫的农民迈着阔步,挥舞着手臂撒播着希望的种子,正在寻觅食物的飞鸟在空中盘旋,仿佛要抢夺农民刚播下的种子。米勒从不直接画农民抗争的作品,通过描述粗衣陋食的劳动者,以及他们日常辛苦劳作场面,实际上也表达了对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的一种温和抗争,《播种者》即是如此。

现实主义油画家们强调视觉上的真实性,而不是更高意境上的绘画。现实主义油画题材往往关注和记录普通民众的生活,因此也得到了更多的群众热爱和支持,给人平实而脚踏实地的审美,展现了现实主义的力量和深度。例如库贝尔作品《早安,库尔贝先生》,记录的是一件生活小事情,库尔贝先生去蒙彼利埃拜访他的贵族朋友阿尔弗雷德,阿尔弗雷德是一位艺术爱好者,他们正好在乡间的小路上不期而遇,画面中阿尔弗雷德还带着一位低着头的仆人卡拉斯以及他的狗布雷顿,他们在初夏美好的阳光下相遇,库尔贝来时搭乘的马车正远离而去。该作品描绘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早安问候场景,但是在当时却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当该作品出现在一个沙龙展出时,立即招来不少人的批评和嘲笑,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个普通画家见着贵族时,应该是穿戴整齐和毕恭毕敬的,然后该作品描绘恰恰相反,显得谦卑和拘谨的却是他的贵族好友阿尔弗雷德,库贝尔只是真实地反映了他们之间的活动场景,并没有屈服于当时的世俗和偏见,给人脚踏实地,甚至令人尴尬的审美感觉。

二、松散而随意的创作风格

其次,现实主义油画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形成了一种松散而随意的创作风格。这种松散随意风格不仅仅表现在绘画构成上,也表现在随意的笔触和调色刀痕上,比如库贝尔非常喜欢使用大画刷和调色刀,并把这些痕迹不作修饰地留在画布上,后来的现实主义油画家们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创作风格,马奈的作品表现得尤为突出,比例他的作品《海滩上》和《燕子》等,在这些作品中,马奈利用自由的笔触开创了一种更加随意和松散的创作风格。

然而这种松散而随意的创作风格在19世纪的法国却遭到质疑和批评,批评者们认为基于这种风格的现实主义油画缺乏基本的道德操守,比如安格尔曾批评过此类作品具有“未完成”的质感效果,并指出这种给人“未画完”的笔触和效果不应该直接呈现给观众,因为它会妨碍人们的幻想空间,禁锢观众的思考[1]。另外一个著名的例子是1877年至1879年间画家惠斯勒和批评家罗斯金之间的诉讼案[3],指的是罗斯金批评惠斯勒的作品《黑色和金色的夜曲:降落的烟火》太粗糙,给人未画完的感觉,极其不负责任。再如当库贝尔的作品《早安,库尔贝先生》出现在1854年的巴黎一个沙龙展出时,立即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很多人认为该作品的画风太粗犷,没有进行后期处理,更谈不上精雕细琢,甚至有不少评论家嘲笑他仓促地拿了一幅还没有完成的作品来参加展出。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随意而松散的创作风格挑战了当时的传统,这让当时很多人在道德上难以接受。

当传统的“画完”概念遇到非正式而随意的现实主义风格时,成品和草图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如今,这种松散而随意的创作风格在现代西方现实主义油画中已经普遍存在。

三、不带感情色彩的表达

现实主义油画家们通常不会带个人的感情色彩进行描述和表达,这种特点带给人们“冷酷”、“感情缺失”或“超脱意识”的审美感,这可能是现实主义者们强调客观性和非理想化表达的必然结果。库尔贝和马奈的作品尤其体现出这种超脱的冷酷感,比如在库尔贝的《石工》中非常明显地展现了这种特征,库贝尔没有带进任何的感情色彩,甚至都没有正面描绘石工们的脸部表情,只是客观地描绘当时劳作的场面。

诺克林比较了马奈的作品《枪决国王马克西米连》(图2)和戈雅的作品《五月三日》,这两副作品都表达了处决的恐怖。她指出,通过光线、色彩、以及图中手势,戈雅的《五月三日》通过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描绘,构造了一幕戏剧性的画面,给人们一种冷酷和感情缺失的审美。在马奈的《枪决国王马克西米连》没有表现任何的情感和道德色彩,只是给人们描述这个恐怖事件过程。作品《枪决国王马克西米连》描述的了一个历史事件,1867年6月19日凌晨,行刑队押解着马克西米连国王和他两位手下米格尔·米拉蒙和托马斯·梅西拉将军,并执行死刑,皇帝身穿黑色制服,胸前佩带着哈布斯堡家族的金羊毛勋章。这幅画的构图给人冷酷、缺失感情的审美愉悦:一边是正在装子弹的行刑队,态度非常冷漠,而另一边是国王马克西米连紧握战友的手,表情严肃的面对枪口,在画面远处的围墙外;不少好奇群众正在观看。画面的主要颜色主要是墙壁的红褐色,以及任务服装的灰黑色,增加了画面的悲壮感,给人们一种“冷酷”、“感情缺失”甚至有些“令人尴尬的”的感觉。通过这个对比,诺克林详细地表明了现实主义绘画具有冷酷的味道,并对此非常坚信不疑,现实主义的冷漠感不仅符合了丑陋或暴力的绘画主题,也可以和传统上被视为美丽的主题相结合,而不会产生冲突。

“妓女”是19世纪艺术家们喜欢的一个绘画主题,观众希望画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反映他们的道德态度,比如是同情还是愤怒,然而马奈不会在他作品(比如《奥林匹亚》)中显露任何感情色彩,只给出“冷漠”的画面,给人冷酷和感情缺失的审美,这对于一个19世纪的观众来说,实在令人不安和难于接受。在罗森看来,马奈缺乏人情味的风格表明“他故意抛弃之前女性裸体绘画艺术中的惯例做法”[2]。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油画中的缺乏感情绘画手法和中国文化中的“冷嘲”具有相同效果。这种讽刺态度和冷嘲手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现实主义油画中得以发展,并成为一个重要的特征。

19世纪以来,现实主义油画中平实的绘画题材,松散而随意的创作风格,以及不带感情色彩的表达,等等特征,造就了现实主义油画独特的审美感觉,如今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应该借鉴和吸收现实主义油画的表现力和批判力量,可以有助于提升现实主义油画家们的创作格调。

参考文献:

[1]查尔斯·罗森,亨利·策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19世纪艺术的神话[M].伦敦:费伯书局出版社,1984

[2]诺克林·琳达.现实主义:风格和文明[M].密得塞斯(英):企鹅图书出版社,1971

[3]埃德加·芒霍尔.惠斯勒和蒙特伯爵[M].巴黎:弗拉马利翁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马奈油画家现实主义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马奈和《吹笛少年》
新法律现实主义
油画家之死
著名油画家——孔凡平
著名油画家——王沂光
『蹭』出来的大师?
隽永的悲凉——追忆油画家赵开坤
马奈与草地上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