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2015-09-25张蓓殷滔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20期
关键词: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张蓓 殷滔

摘 要:实践教学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现状及区域经济的市场调研,明确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岗位和核心技能的。为保证装饰专业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及实践教学得到更好地落实,该课题以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构建“工作室制”实践教学平台入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突破口,从工作领域出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对以建筑装饰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实践教学 工作室制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101-02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重点,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高职专业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1]近年来,我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及校企深度合作,建设了一支兼具“多证”“多能”的双师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保证“职业性、零距离”专业特色的实现,满足市场对于高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求。

1 构建“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行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及地域行业的优势,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宽阔的发展平台。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行业的就业机会也大大增加,因此培养适应建筑装饰职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而目前传统的建筑装饰专业课程教学大都是封闭在教室中进行,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如草图方案、效果图、施工图等)表达设计意图,通过对施工规范与验收标准了解装饰施工工艺和操作方法,但是如何把学生的设计变为现实、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物质形象,这就需要通过实践环节,以工作领域任务为依托,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体验建筑装饰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但是,往往多数院校忽略了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仅在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中选择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实践岗位能力,在正常的教学活动和授课内容没有或较少的涉及到,这也直接影响到本专业人才的顶岗能力及后期持续发展能力。

2 构建“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

2.1 基于工作引领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工作领域为依据,建立3个不同方向的工作室,包括装饰设计工作室、装饰施工管理工作室、室内装修空气质量检测工作室。(见图1)其中,从各工作室基本工作领域入手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网络状分布的教学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具体要求:

(1)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搭建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工作、参与教学管理、融入企业文化为主要内涵的“融入式”育人平台,双方信息互通、人员互派、资源共享,淡化“教室—工作室”的界限,教室即是工作室,工作室亦是教室,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工作室均与一家专业企业合作,企业与“工作室”二位一体,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实践课程体系及完成课程内容、共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也就意味着学生进入“工作室”相当于介入企业,学生在课堂上就预先进入企业员工角色。这种实现了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近距离接触,使学生增加学习、创业与就业的兴趣,更加有效地激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学生在完成学校安排的公共基础模块、建筑装饰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学习之后,自主选择相应的工作室课程,通过“必修+选修”的形式实现学分制管理目标。

(3)通过现代学徒制,将师生之间的关系转换为“师徒”之间的关系,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并引导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展专业及专业以外的沟通与交流,改变过去师生疏离的现象,最终促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

(4)推进“小班化”教学,强化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融合,将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融合于教学情景中,加强“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思维能力的学习,充分体现职业岗位需求及学生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

(5)改革考核形式和方法,采用作品展示制,将学生的作品集中展示,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客户选择”的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提问的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全面发展。

2.2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与开发

(1)开发建设课程模块。按照人才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主要职业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典型岗位→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推行课程模块的开发建设及学分制,学生可在各专业课程模块间自由选课(选模块),打破专业壁垒,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广泛和持续性,充分体现出新体系的灵活度与自由度。

(2)以建筑装饰设计为例,根据设计院、装饰公司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见图2)

2.3 “多证”“多能”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与开发

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通过引进本专业领域中享有较高威望和知名度的“能工巧匠”、采取每年承担技术工作或企业现场顶岗实习不少于2个月、选派参加各项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参加相关执业资格证书考核等多种方式培养专业骨干教师,保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一线工作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保证骨干教师具有专业课程开发的能力。

2.4 “工作室”制模式下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引企入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积极与本地区优秀的建筑装饰企业及设计院合作,成立建筑装饰设计工作室;结合家装、工装、幕墙三大装饰系统,扩建建筑装饰材料、构造、工艺于一体的展示中心;按模拟现场的方式新建装饰装修基本操作技能实训室;将进一步扩建建筑装饰工程信息与管理实训室、建筑装饰材料、门窗性能及室内环境检测实训室,开展专业技能操作训练和综合岗位能力训练,形成工学结合的完善体系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争取明年增设1~2家新的校外实习基地,细化顶岗实习方案,增加学生顶岗实习的数量,构建“理实一体”的仿真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3)“工作室制”运行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完成“前修课程”考核合格之后均可选择进入某一工作室学习的机会。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报名参加各工作室的专业摸底考试,接受工作室的挑选。在院系领导监督管理下,各工作室负责人负责教学组织和总体规划,包括组织编制教学大纲、教案、实践指导书等教学文件,安排日常教学,组织考核评估等。其中,工作室作为开放的教学空间,除了为本专业方向正常教学提供教学点,也可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提供场所,积极拓展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的机会与渠道。

3 结语

建立“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以行业需求、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与个性化发展双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建筑装饰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创新基于任务引领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课堂—工作室—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达到“教、学、做”融为一体;“引厂入校”合作建立与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建立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以课堂与工作室一体化为基础,建成设施先进、信息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融教学、培训和项目开发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以“实战型”教师为主干,引进企业、行业专家和能手,建成“多能”“多证”双师型教师团队,积极推进“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进程,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李云杰.建筑装饰专业构建工作室教学体系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128-129.

[3]马磊,张福文.浅析建筑装饰校内实训基地的类型[J].大众文艺,2012(22):64-65.

[4]张绮曼.中国室内装饰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工作室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模式研究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