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2015-09-25王淼
王淼
当今是一个高速发展、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知识更新迅猛,学生在校期间学的知识,到社会上很多需要更新,另有许多新的知识要靠自身的学习去获得。许多国家在培养人才的问题上,都经历了由“知识型”向“智能型”,再向“个性和谐发展型”的转变。这反映到语文教学上,就是提倡“自学”的能力。而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教学过程则强调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积极主动、独立自尊的能动的人。其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即学会在没有教师及别人的帮助下独立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在“会学”中使学生心智、情意得以和谐发展,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适合“知识剧增”的时代的需求。在这四个因素中,心理因素是自学的内在动力与前提,而自学能力形成的关键又在于智力品质的形成。
一、让教材走进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会促使学生对事物进行孜孜追求,主动去涉猎广博的知识。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尽量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目前,不管打开哪种版本的教材,我们会发现有许多选文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当然其中虽不乏好作品,但也应看到某些选文的背景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陌生,脱离了当今现实的生活,学生读来索然无味,又怎么会产生兴趣呢?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新闻二则》中所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描述的都是70年前的事,若从今天的角度看,早已变成了“旧闻”,已失去了新闻的价值,学生当然就无多大兴趣去看了。因此,只有让教材走进生活,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主动去学。以前笔者在教《新闻二则》时,并未直奔教材,而是先上单元导读课,结合学生初中已有的基础,放一段新近发生的新闻录像,并配上一段结构规范的新闻报道,让学生觉得新鲜,产生兴趣,这样对课文的学习就轻而易举了。由此观之,教学中若能跨越教材与学生的“代沟”,学生有了较好的兴趣去学习,那又何愁他们不愿学呢?
二、巧设疑难,引发思维
智力品质是自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智力品质的核心则是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若能巧设疑难,则犹如在学生看似平静如水的思维上投入了一块石子,大有一石激起千重浪之功。如在教《荷塘月色》(苏教版必修二)时,笔者让学生将此文与朱自清的《绿》在感情基调上作比较,然后设问:“为何写《绿》适逢秋天,但却写出油油的绿意?而《荷塘月色》所描绘的是夏季月圆之时的景象,但给人的感觉较低沉?”学生觉得有意思,都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找答案。又如在教“文明的对话”中《拿来主义》(苏教版必修三)等几篇议论文时,笔者让大家比较一下三篇文章提出论点的方法有何不同,然后做互换练习,看行不行?结果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意识到了论点的提出也有讲究。由“疑”来带动对语文的学习,这不但拨动了学生心灵的琴弦,而且还能激发他们智慧的潜力,从而使智力提升。当然“问”还要问得巧,且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问”要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要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相适应等。只有这样,“问”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学法点拨,学贵自得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注意教学艺术外,还应在学法上引导学生,点拔学生去努力探求,逐渐自求而得,达到对知识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例如,在训练学生修改议论文时,笔者就指导他们:一找论点,二看论据,后改语言。这样一点拨,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就不会无所适从。又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记笔记的能力较差,笔记几乎是老师板书的“翻版”。为此,笔者专门指导他们,将笔记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种。尤其是课后笔记,既是补遗漏的工作,又是对听课内容复习的重要环节,更是提高自己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记不仅可单篇独立做,更强调多篇甚至单元之间比较来做,这不但加强了知识的横向联系,也增强了学科之间的系统性。再如,在教传记单元时,笔者就鼓励学生将“自传”与为他人立传在特点、格式及写法上进行比较,再拿它们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作比较,这样学生对其中的异同就更容易把握了。
另外,在训练写作时应注重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生写作的兴趣、乐趣。如教完新闻单元后,笔者让学生充当广播站的特约记者,让他们报道一下学校新近开幕的文化节,并且设“最佳标题奖”、“最佳新闻奖”。学生有了兴趣和责任感,对所写的内容就会认真地、反复地推敲,丝毫不敢马虎。这样的训练,自然能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要实施素质教育,语文教学就必须改变“灌输”的授课模式,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也只有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语文教学才能成为一种充满活力的高效劳动。
(王 淼 江苏省新沂市棋盘中学 22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