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教学中的爱情观引导
2015-09-25郭晓明
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对于爱情相关题材的作品在教学认识上存在误区。首先,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感情表达是含蓄、内敛、羞涩与持重的,认为爱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然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面临着情感上的迷茫,需要有人加以指导。第二,一些教师认为中学生出现很多早恋现象,如果在课堂上大张旗鼓地谈爱情,就起到了催化作用,然而,越是讳莫如深越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会想尽办法从其他渠道获得信息,如影视剧、网络、刊物等,这些信息往往不能给予正面的引导,反而勾起学生恋爱的欲望。其实爱情本身就是人之常情,况且中学生之间的“恋”不过是有些朦胧的好感和情愫,教师要结合课文,讲清爱情只不过是人类众多情感中的一种,是一种神圣而美丽的感情,引导学生像对待亲情、友情等情感一样去正视它。如果能够与语文课堂相结合加以良好的引导,让这种朦胧的感情保持在萌芽状态,则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那么针对《氓》这篇诗歌的教学教师要注意这两个方面。一方面,古代题材的作品联系现代生活,结合文本对学生现在或即将面对的生活给予指导。另一方面,既要重视对《诗经·氓》的知识能力目标教学,例如《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本诗中是如何运用的,也不能忽视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理解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以便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爱情观的引导。
《诗经·氓》主要写了在自由恋爱的情况下,男女主人公青梅竹马,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里相互爱慕“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她懵懂少女的心,女主人公的纯真、热情力透纸背,体现了她对美好爱情的神往。等到蒂落瓜熟,当爱情变成婚姻时,女主人公任劳任怨,操持家务,“三岁食贫”,“女也不爽”,“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如此勤劳善良的主人公遭到抛弃后,认识到婚姻爱情的价值: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她不用眼泪去祈求男人,而是下决心与负心的男子分手。“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不去惋惜死亡的婚姻。她的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展现了清醒、刚烈的形象。
女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那些只在自己的悲惨往事中自怨自艾的弃妇,她能够“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思自己的遭遇并勇敢反抗,控诉男子,决绝的放手。作家亦舒曾经说过:“当一个男人不爱一个女人,那女人哭闹是错,静默是错,活着呼吸也是错。”所以这个时候应该留给男人一个决绝的背影,毅然地放手。人都是有惰性的,当习惯了一种生活,很多人不愿意改变,那战胜自己,改变生活环境,改变原来对一个人依赖的习惯,是需要勇气的。《圣经》上说:“能够战胜自己内心的人比攻下一座城池的人更为勇敢,更为坚强。”女主人公的勇敢就表现了她的敢爱敢恨,爱你,就会不顾切和你在一起,当这段感情变了质,就会不顾一切离开你。因此女主人公是勇敢的,她这种果敢值得我们去学习。
但是她精神上的觉醒是有限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认为自己没有过错,自己敢于贫苦,为全家兢兢业业,就该得到男子的爱,她的思想也与当时文化背景下男女交往相对自由,道德束缚相对较少有关,然而这种等价原则是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但在当时社会中女子在家中的地位很低,这种等价是不太可能实现的。而且她对于爱情是盲目的,“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为他欢喜为他忧愁,爱人所说的话都是对的,可见女主人公在恋爱的时候过于痴情,没有冷静下来思考,发现氓的本质,盲目听信氓的花言巧语,好在后来能总结自己沉痛的教训,“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说女子啊,不要过分沉迷于爱情。这也告诉女生恋爱时一定要慎重、保持冷静的头脑,切不可听信男人的花言巧语,学会保护自己,不要一时冲动就将自己的全部奉献出去,感情需要理智把握,女生一旦走错路,可能就回不了头了。
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温柔善良、勤劳能干、勇敢坚强的女子,她不是一味的忍让,甘心做丈夫的附属品。经过婚姻的裂变,找回了失去多年的自我;经历人生的沧桑,维护了妇女所缺乏的自尊。在夫权制的奴隶社会中,她敢于直面人生,敢于独立自主地抉择自己的未来,敢于与当时社会挑战,反其道而行之,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她是一位高于同时代所有女性的人。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一个贤良淑德的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呢?
我们首先来看看造成她悲剧命运的人——氓的形象,“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恋爱时表现得热情、忠厚老实,然而“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在结婚后,虽然女主人公如此温柔善良、任劳任怨,当她不再年轻貌美,氓就移情别恋,可见泯对于爱情是如此的不忠诚,反复无常,冷酷无情。“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可见他婚前是多么虚伪狡诈,用那些至死不渝的花言巧语骗取女主人公的信任。但仅仅是这些吗?不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缺少对家庭的责任感,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说:“每一个男人生命当中都有这样的两个女人:一个红玫瑰和一个白玫瑰。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追求新鲜美好的事物是人之常情,是人的本性,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牵手走过一生。因为爱情不仅要有激情更应该有责任感。恋爱时的热情冲动不可能维持一辈子,爱情最终会变成一种亲情和对家庭的责任。选择了就应该去坚持、呵护。人之所以为人也是因为我们有理性,能控制自己的情感,能分辨对错,而不是随着自己的意愿为所欲为。
在社会制度方面,当时正处于奴隶社会末期,在社会关系中,男子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和领导权,而女子则处于从属地位,在经济上和人格上均无独立可言,所以女主人公的悲剧可能是整个时代的产物。受封建伦理制度的影响,当时女主人公是自由恋爱,没有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或许家中已经为她找了其他人家,但是她坚持嫁给氓,有了现在的遭遇,家庭没有给她任何温暖,“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女主人公被弃回家,没有得到家人的任何同情安慰而是嘲笑。
然而这是古代奴隶制度下的爱情,今天的爱情已经发生变化,现在的社会男女平等,男性不再拥有特权,男性对于爱情要真诚、忠贞,有始有终,不喜新厌旧,对于爱情、家庭要有责任感;女性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有独立的人格,不依附于任何人,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在爱情婚姻上,要适当听取别人的意见,因为旁观者清,虽然相信爱情,但不要盲目去爱。有的高中生可能正处于迷茫阶段,可能喜欢了某个人,纠结于要不要表白,教师可以引导爱情不仅需要激情,两情相悦,更需要责任。自己的前途还没有定数的时候没有能力负担起另一个人的未来,现在你需要展翅高飞,在翅膀上压了太多,承担的太多就会成为折翼的天使。
费洛姆说:“爱是需要学习的。没有经过学习的爱情是幼稚的,甚至是危险的。”学生朦朦胧胧的爱情观只有通过正确引导和学习,才能够成为理性的爱情观。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爱情相关题材的文本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一种情感,是不能排除语文教学之外的。良好地运用爱情相关题材的文本进行教学引导,不仅要提高学生鉴赏爱情文学,观察生活,体认社会、理解人性等的能力,还要引导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净化学生的心灵,塑造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从而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郭晓明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1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