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2015-09-25张云峰
陈 鑫,张云峰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江苏226001)
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陈鑫,张云峰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江苏226001)
目的:探讨导致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卒中190例患者病后抑郁的发生率,比较卒中后抑郁组50例与未发生抑郁症组140例影响因素上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90例脑卒中患者有抑郁症状者50例,发生率为26.32%。Logistic回归分析示,影响患者脑卒中后抑郁的独立因素有:家庭支持缺失(OR=4.31,P=0.002)、医患关系一般(OR=3.79,P=0.009)、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低(OR=3.21,P=0.011)、文化程度低(OR=2.97,P=0.028)。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建议进一步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发挥社会支持系统作用、普及相关的医疗知识和早期实施康复训练,以减少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脑卒中后抑郁;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防对策
脑卒中不仅可使患者躯体功能丧失,而且可能导致心理社会环境的改变,甚至发生脑卒中后抑郁,影响患者的病情恢复及生活质量,同时也对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物力及财力负担[1]。本文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本院神经内科病房的首发脑卒中患者190例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导致脑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和预防对策,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90例首发脑卒中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经CT和(或)MRI证实。其中男99例,女91例,年龄46~87岁,平均(56.79±12.32)岁。其中脑梗死140例,脑出血44例,混合性卒中6例。按中华医学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中抑郁的诊断标准[2]筛选出脑卒中后抑郁50例设为观察组,其余无抑郁的14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和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所有患者均排除意识障碍、语言障碍,及既往有痴呆、抑郁、精神病史,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的抑郁。
1.2方法于患者入院后第7天进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4]、神经功能缺损积分[4]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4]测定,同时收集他们的临床资料。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家庭支持、基础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医患关系、卒中类型、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日常生活能力、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等12项指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1.3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然后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单因素分析比较190例脑卒中患者有抑郁症状者50例,发生率为26.32%。12项指标中除年龄与性别外,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单因素分析比较
2.2Logistic回归分析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独立因素为家庭支持、医患关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文化程度。见表2。
表2 脑卒中后抑郁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随着人文科学的发展,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脑卒中后抑郁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脑卒中后患者面对离开工作岗位或失业、长期卧床、肢体残疾行动不便、语言障碍及社会关系的变化等急、慢性应激时,常常出现悲愤、孤寂、丧失自尊感、失眠、食欲不振,自信心不足,甚至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自杀意念等,逐渐对周围一切感到无望、厌倦和绝望。国内外研究报道,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率为20%~79%[3],本组26.32%的发生率与报道基本一致。脑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仍在研究中,目前主要有2种学说。一为原发性内源机制学说,认为卒中后破坏了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及其径路,使神经递质低下而致抑郁[4]。另一学说为反应性机制学说,认为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对卒中事件的错误认知和过低的自我评价导致卒中后抑郁的发生[7]。本研究经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控制混杂因素,筛选出家庭支持缺失、医患关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低、文化程度低等四种独立影响因素,也支持上述学说。
脑卒中后抑郁可以影响患者残疾、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与病死率[8],因此,及时对脑卒中后抑郁高危因素患者进行适当干预,可以避免或减少抑郁情绪的发生。鉴于本组结果表明家庭支持、医患关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文化程度是导致卒中后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我们认为,(1)医护应尽力满足患者被接纳、受尊重,及时提供诊疗信息的需要。卒中患者由“健康人”突发肢体瘫痪、麻木,言语障碍住院,几乎都有对疾病康复、日后生活及能否继续工作的忧虑,此时他最需要的是医护的关心和抚慰。医护对患者的疑虑一一作答,及时将病情好转的信息告知患者[10],这样他们在医护那里不仅得到了躯体上的处置,而且得到心理上安慰、支持和温暖,这既可以满足他们安全的心理需要,又有利于改善他们消极的心境,也有助于病情的恢复。(2)尽量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患者如果有相知相伴、不离不弃的至亲陪在左右,其心理上得以慰藉。家人协助残肢康复锻炼,重塑生活的信心,促使他们在最佳康复期内尽可能地恢复,正确有效地面对生活压力[9]。对孤寡患者呼吁和尽力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给予支持和关心。让他们感到自己并非孤立无援,社会没有抛弃他、忘记他,人生有温暖,提高他们对疾病康复的信心。(3)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普及科学卫生知识。本组结果示,初中以下教育程度患者抑郁发病率显著高于高中学历以上受教育的患者(P<0.05)。为弥补患者文化水平较低、有关医学知识不足的缺陷,医院、病区和社区宜定期举办医疗健康知识讲座,在宣传栏上张贴疾病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手册等,提高他们和家属对脑卒中特点的认知。避免因知识匮乏引起不必要的紧张、忧虑,消除对卒中康复的无望感。(4)使患者及其家属正确地对待卒中后的病残。脑卒中后抑郁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有密切的关系,研究显示,肢体活动能力越差,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低,抑郁症发生的可能性就越高[6]。本组结果亦表明,抑郁发生和缺损程度成正比。为此,医护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卒中的特点和转归,患者康复是一缓慢的过程。对颅内病灶大,损害重的患者酌情告知病情,强调治疗以抢救生命为主,病残可能不可避免,使他们降低对康复的期望值,要他们调整好心态,直面病情,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同时,向家属和患者介绍行之有效的按摩和被动运动肢体的方法,并早期进行神经康复治疗和心理干预,使病残减低到最低程度。
[1]张继华,谢家兴.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2,50(6):32-33.
[2]李劲图.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同时期并发抑郁的因素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2):280-282.
[3]唐学梅.卒中后抑郁的流行病学及病因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1,38(3):287-290.
[4]王守安,罗韵文,张贵斌.初发脑卒中后抑郁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随访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 (12):713-716.
[5]曾嵘,胡风云.急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与焦虑共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4(2):237-238.
[6]邵蓓丽,林岩,李焰生,等.卒中后抑郁障碍与血管性危险因素的相关性[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0,7(1):17-20.
[7]李光耀,孙剑,汪卫华.探讨影响脑卒中患者抑郁评分的相关因素[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6):454-455.
[8]李海华,汪毅,张琴,等.脑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3):241-243.
[9]王晋芳,邰迎东.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相关因素分析及抗抑郁治疗[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5):564-565.
[10]徐利敏,潘小平.卒中后抑郁发病率的性别差异[J].中国卒中杂志,2012,7(9):726-728.
R749.1+3
B
1006-2440(2015)06-0573-03
201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