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创造型经济
2015-09-25李从国
文 / 李从国
当今世界,只有创造型的社会,才能拥有滋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活水源头;只有创造型的民族,才有机会自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央行降息,把资金撵向股市,一阵风似的“牛”了一把,又自然开始泄气;熊市注定会为没有道理的牛市打扫战场,明白这个道理的机构撤资,资金又从股市飘向房市;早已供过于求垂而不死的房地产,又一度飘红,过不了几天必然会回归有价无市的死寂。中国宏观经济犹如一桌麻将,不停地变幻着赌规,时冷时热,注大注小,赌来赌去,钱来钱往,就是没有一股源头活水淌进来,最后连赌客都觉得乏味。中国经济,有依据的增长,有创造的价值,可持续发展的根据,到底在哪里?说创造是现代经济的灵魂,那么这个灵魂,到底在哪儿游荡呢?
人类的优越性,在于人有自由意识因而具有创造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在于资源优化配置的“1+1趋于2”,而在于创造的“1+1大于2”。因为资源总是稀缺的,没有创造就意味着坐吃山空。创造是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一个民族不断走向强盛的必要条件。西方社会经济危机频发,然而总能自我调节走出困境,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他们的经济模式的动力是创造,经济体系是建立在创造之上的,拥有源头活水来自动调剂。而且这个创造不是简单的科技创造,而是由市场、法治、个性解放、社会文明支撑起来的人类创造,这种创造具有科学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优越理性的社会制度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创造与人种、历史、民性和文化密不可分。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法治社会产生于西方,为什么不产生在其他社会,而且其他社会想学也学不到,想模仿也只能“入皮入不了骨”,这说明社会发展与人文历史本质唇齿相依,不可分离。
进入千禧年10年后,中国消耗型的、吃老本型的经济模式,因资源的枯竭、环境的限制、社会矛盾的压力,走到了增长不可持续的困境。30多年来平均8%以上的高增长画上了句号。而且从目前各方面的情况看,中国经济很难在10年8年之内重返高增长。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中国经济模式是建立在资源消耗吃老本的基础上的,这种模式可以在短期内形成近乎想要多少GDP就有多少GDP的局面,但资源的稀缺性限制会使这种经济模式坐吃山空后无以为继。经济的灵魂是创造,而中国经济最缺乏的恰恰就是创造这个东西。没有源头活水的经济,无论短期内怎么辉煌,都难以长期可持续发展下去。
仔细考察一下可以发现,托起前30多年的高增长的因素主要靠的是资源消耗、环境毁损、体力型劳动投入、技术模仿型劳动几大要素来支撑的。“创造”这个经济的活水源头,这个经济的灵魂,这个人类最大的优点,却没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无论速度多么高,都只能是低水平的、低层次的、与经济增长的理性格格不入的落后型增长。这种增长不过是:耕地变成了建筑用地,铁矿变成了钢筋,石灰石变成了水泥,农民工把钢筋水泥变成了城市混凝土森林和道路,各种矿山的开发生产了大量的工业原材料,模仿技术的科技人员带领民工把这些材料变成了汽车轮船家用电器~~在此过程中,一大批贪官污吏和商人富有了,两极分化不断加剧,端起碗吃饭举起杯喝酒放下筷子骂娘成了百姓普遍的社会心理。而且由这种增长模式30多年来不断积聚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积重难返,不花几十年的时间难以化解。
按旧模式走,资源环境社会条件已经不允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按照通常的市场经济以创造为源头活水的道路行走,又因市场几十年来一直被压制没有成型、权力仍然在市场上横行霸道、市场主体没有真正形成,创造在经济生活中踪影难觅,找不了地方下脚。法治、市场、个人素质以及基于此上的创造性远远没有形成。
当前的中国经济,处于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最艰难的时期。面临的烂摊子数不胜数,特别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所有道路都堵塞了,而且没有现存的宽路好路可走。中国经济将会由此进入一个时间不会很短的徘徊期,直到哪一天中国经济能够培养出适应本民族的创造型经济的源头活水,能够理性汇集民智民力来作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构建中国创造型经济,或者说创造,是中国经济转阴还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中国经济提升绕不开躲不过甩不脱的重大历史课题,是中国经济冲出困境的突围点。
高层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是简单提出来的,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处深处所提出来的战略方针。然而有多少人能理解“双创方针”的重要性呢?事实上,近期国家在推动培养“双创”方面,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改革的药也很猛,以削减政府权力疏通市场通道的力量和强度史无前例,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展。特别是商事制度方面的改革,“三证合一”“一址多证”等方面的改革让创业者们感动不已。然而,“创造”不是大白菜,想买就能买的。社会经济意义的创造不是零散的个人聪明才智的科技发明创造,而是社会性的创造氛围与制度。小处看是个性的解放个人独立思考的发挥,大处看是社会制度的文明升华,是社会自觉自发的集体智慧力量。而就是这个代表现代经济灵魂的创造,恰恰是我们炎黄民族的软肋。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炎黄子孙的确是非常聪明智慧的、具有强大的潜在创造力的,然而我们的制度、体制、文化环境不但没有充分激励发挥这个聪明智慧,相反是限制抑制这个聪明智慧。我们的社会还很不适应创造型社会的要求,某些方面可以说是格格不入。
要成为创造型社会,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围绕着如何培养创业者,认人们自觉主动创业,为创业者提供宽松环境,让创业者坚持走创业的道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中国经济模式要从消耗转变为创造,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等方面,还需要进行诸多改革。一句话,打造创造型社会的道路还很艰难,很难很难,难于上青天。
创造,是人性的闪光,是现代经济的灵魂。当今世界,只有创造型的社会,才能拥有滋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活水源头;只有创造型的民族,才有机会林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我们究竟如何才能走向创造型社会?道路在何方?途径在哪里?我们没有根据说中国需要学习西方,借鉴西方,中国自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和道路,而且这个逻辑是知识分子的思想阳光照射不进去的。但从逻辑上可以负责任地推断,我们的社会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途径都必须要度过向创造型社会转变这一关,没有一个创造的涅槃和升华,不能给国民经济注入创造的活水源头,未来的路一定会更艰难。
创造,是炎黄子孙唯一的出路,是走出今天困境的唯一突破点,也是国家民族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