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的抢救:评王国梁长篇小说《大营救》

2015-09-25郭小东

湘潮(上半月) 2015年7期
关键词:文化界民主人士珍珠港

◎ 郭小东

大营救,营救什么?营救谁?为什么要营救?营救到哪儿去?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危险最困难也最黑暗的1942年前后,在中国抗日战争也同样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这个震惊中外的大营救事件,正在悄悄地策划与行动。它的缘起及战略思想,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与评价中,被证明是一个政党博大的政治理想所有的明智之举,它与后来时代发生的一切,形成了一个历史性的片段,其中有许多值得庆幸与反省的资源。

王国梁的长篇小说《大营救》,首次比较系统地描绘了这一已经被人们淡忘,或者匆忙略过却在历史细节中时而被提起的伟大事件,一个发人深思深省的文化现象。

在珍珠港被轰炸的当天,1941年12月8日清晨,周恩来给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发去电报:许多民主人士被困在香港,其中有的是我国文化界的精英,要用尽一切办法把这批民主人士转移到国民党统治区的安全地带。

12月9日,周恩来又急电廖承志等,对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撤离香港路线作出明确指示:除了去广州湾、东江外,马来西亚也可去一些,如去琼崖与东江游击区则更好,不能留下隐蔽、也不能南去或到游击区的人员,则转入内地到桂林。周随后又询问:“港中文化界朋友如何处置,尤其九龙朋友已否退出?”“能否有一部分人先隐蔽?”“与曾生部及海南岛能否联系?”谋略周密,其情殷切。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讲话。

珍珠港轰炸——抢救文人行动——延安文艺座谈会,这三者所体现的历史联系,在时空线索与战略思想上,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卓绝的政治远见与文化胸怀,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的胜利以及建国初期的一系列文化运动与文化成就。

开始于珍珠港轰炸的文化人大营救,有助于抗日战争期间形成文化艺术界的统一战线。而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使这种统一战线有了明确的政治目标:文学的工农兵方向及社会主义性质得以确立。其文化资源和知识谱系,缺失这部分来自国统区文化人的融入与支撑,单靠解放区的文化构成显然是不够的。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批文化人在其后的革命进程中,包括1949年建国前期的政治协商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对建国后国家的文化建设更是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也为新政权的政治信用,树立了政治榜样。

《大营救》是党史学家王国梁一部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上的长篇小说。他在大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以史实为素材创作长篇小说,并以史实事件中的人物实名描述,以达到更为逼真可靠的历史氛围和话语叙事。这在文学创作中,是非常有难度的。且小说中涉及的人事,人人有考据,事事有出处,其中大多数人物皆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文化名人。大多已有传记、回忆录问世,其生平材料汗牛充栋,无比丰富与芜杂。这种文学资源上的文学创作,自然有得天独到的题材便利,但也难免陷于历史事象的搜索与寻找之中。作家的辨析与选择,厘清大事件的边界与秩序,剩下来的也仅是细节的想象与心理的揣摩,艺术空间是相对狭小的。应该说,作者对此颇有心得,并在创作中彰显了把握的智慧,虽然因此使文学叙述略欠丰润,敏感之处被磨平了,而拐角也便失其尖锐,但他的描述依然生动,各种力量纠结,各路人马蛰伏,身份不明,来路诡谲,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与氛围中,大营救悄然进行,史诗般显示了共产党人的大谋略、大智慧、大气度。

《大营救》为岭南抗战邀上一功,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亦为岭南文学捧上了一个别致的花环。

没有这些被抢救出来的几千文化人,包括艺术家、作家和思想家们,加入抗战统一战线的队伍,为抗战胜利以及新中国的诞生浴血奋斗,并坚决支持拥护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将变得艰难。在这个意义上说,《大营救》的价值指向是颇有深意的。

猜你喜欢

文化界民主人士珍珠港
“爱国民主人士——新四军之友”征文启事
推进文化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文在寅政府首次就“文化界黑名单”道歉
中共一大在民主人士李书城家召开
偷袭珍珠港
民主人士翟宗文在芜湖革命活动述略
《民主人士》
第三只眼看
特鲁克——第二个『珍珠港』事件
参观珍珠港内的“亚利桑那”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