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劲光:镇守延安卫后方

2015-09-25

湘潮(上半月) 2015年7期
关键词:兵团部队

◎ 李 敏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劲光先后出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留守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担负着组织指挥后方部队的艰巨任务,为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立下了汗马功劳,作出了卓越贡献。

辅助毛泽东,献智宝塔山

历经漫漫长征路,1936年10月,红三军团参谋长萧劲光随部队终于到达陕北,不久调任陕甘(后改为陕甘宁)省委军事部长。后来,根据瓦窑堡会议确定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萧劲光主持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九军并兼任军长。

毛泽东对萧劲光历来是器重有加。到延安后,他的身边急需一个得力助手,协助处理军务,研究军事理论,指挥对敌作战。于是,科班出身、曾任彭杨步兵学校校长和第一任红军学校校长的萧劲光被他“瞄准”,成为中央军委参谋长人选。

1937年2月下旬,毛泽东给陕甘宁省委书记李富春连发两份电报,催调萧劲光到中央军委工作。3月1日,萧劲光离开陇东环县,来到党中央、中央军委所在地延安。

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在延安城北凤凰山麓的吴家地主院内,与毛泽东住所只一墙之隔。毛泽东经常邀萧劲光或登宝塔山或信步漫谈。

一天,萧劲光正在修改司令部几个参谋编写的讲义,毛泽东又踱着方步来到他的窑洞。

毛泽东一边“漫不经心”地翻着萧劲光桌前的一摞书,一边和萧劲光聊着天:“你是学军事的,你说对一个战役或战斗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

“我认为首要的是战役战斗的军事指导要领。”萧劲光说,“战役战斗要怎样打?要对全局和局部有个通盘的考虑,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是进攻还是防御?什么样的进攻?怎样防御?必须十分明了。”

“嗯,有道理。你准备一下这个问题,我们找时间讨论一次。”说话间,毛泽东顺手拿起案头上的《战役问题》和《战斗条令》,对萧劲光笑笑:“我想研究一下军事问题,这两本书我拿去看看。”

1938年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的萧劲光

这可是萧劲光在中央苏区时收集的、长征路上几次轻装都没舍得放弃的宝贝。萧劲光愣了:“我就这样两本军事书,部队教育还靠它们当拐棍哩!”

“那给我也当当拐棍吧!”这两本书对毛泽东后来研究军事战略思想着实派上了大用场。

1938年初春的一天,毛泽东邀萧劲光和罗瑞卿、刘亚楼、郭化若等来到他的窑洞,专门交流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今天你们是老师,我是学生。不过我这个学生可是要给老师们出题目的。”“游击战争有没有可能提到战略位置?游击战争采取什么样的指导要领?”……毛泽东一连出了好几个题目,并首先点将萧劲光:“你对战争的指导要领似乎挺有研究,你先谈谈吧!”

“我认为,就是要在军事上想方设法使自己处于主动的地位。因而要坚决地采取主动的进攻方略,要善于集中兵力,灵活地、有计划地运用兵力。”

“好像渔人打鱼一样,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

“当敌人进攻的时候,采取单纯防御,分兵把口,以至被敌人各个击破,是游击战争指挥者的戒条。”

“无论是整个游击区的行动或是单个游击部队或游击兵团的行动,事先都应尽可能地严密计划。”

……

萧劲光摆出一个个论点,又逐一展开分析,在座的各位听得都入了迷。后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萧劲光将之形成《游击战争指导要领》提纲,并多次在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讲授,也为毛泽东写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提供了充分的素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留守大后方,任务重于生命

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后,国共两党最终达成了合作的协议。

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总指挥部下辖3个师,每个师1.5万人。之后,完成了改编的八路军部队陆续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同时,中央军委将从八路军各师抽出的兵力组成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由萧劲光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并上报南京政府。3天后,南京发来蒋介石的委任状:任命萧劲光为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

“劲光啊!守好延安这座大本营担子不轻哟!”“萧主任,我们走后,陕甘宁根据地的安全就靠你们咯!” 彭德怀、刘伯承等临行前的叮咛,令萧劲光深感责任重大。

12月,中央军委将留守处改编为留守兵团,萧劲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在留守兵团正式颁布编制、任命干部的大会上,毛泽东拍着萧劲光的肩膀,风趣地说:“同志们,我在延安,就是靠这位老兄吃饭,靠你们留守兵团吃饭啊!”萧劲光感觉这是毛泽东对他的充分信赖,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萧劲光啊!我准备死在延安,埋在清凉山。你也得做这个准备哟!”毛泽东幽默而又意味深长地说。

“我们留守兵团的干部都要做这个准备。”萧劲光接过毛泽东的话。

“同志们,党中央决定在西北立足,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靠谁呢?在前方靠英勇作战的部队,在后方就是靠你们留守兵团。军队是根据地赖以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武装力量,你们要把留守任务看得同前线抗日救国一样重要……”接下来,毛泽东神态和话语都严肃起来,像重锤敲震着萧劲光的心。

当晚,萧劲光挥笔写下“任务重于生命”6个大字,作为留守兵团的训则并一直坚守着。

打造一支“打不烂、拖不垮”的正规兵团

留守兵团是由红一、二、四方面军留下的部队、陕北红军和地方武装抽调的部队组成的。人员大部分经过长征,经历过战斗考验,党员比例也比较大。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组织不健全,机构不统一,编制装备参差不齐;纪律涣散,军容风纪不整,游击习气浓厚;本地干部与外来干部之间、同级干部之间、上下级干部之间存在着不团结的现象;部分干部战士对红军改编一时接受不了,开小差现象时有发生;主力东进以后,一部分同志不安心后方工作,等等。

提高留守兵团凝聚力与战斗力,迫在眉睫。萧劲光如实将部队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抓好这支部队建设的想法向毛泽东作了汇报。

“要整编留在延安的军队。”

“要提高部队的素质,需要搞一些军事训练。”

“还有必要搞一点干部教育,先从提高干部的素质入手。”

“扩大部队,设法动员青年参军。”

“要抓团结问题,对事不对人。”

……

听着萧劲光娓娓道来的分析,毛泽东鼓励说,要使留守兵团尽快走上正规化建军的道路。

为了使留守兵团成为“第一流的军队”“战斗的学校”“蓄存干部的基地”,萧劲光可谓是殚精竭虑。

首先,走政治建军的道路。留守兵团成立后,萧劲光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兵团首长会议。毛泽东率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领导亲自出席了会议,并强调指出:要把这支来自各个方面的、比较松散的队伍建设成一支打不烂、拖不垮、具有较强战斗力的正规兵团,关键就在于要按照古田会议决议的精神去做。

据此,萧劲光确定以政治、军事、文化和党的工作为留守兵团的四大工作,并注重加强连队党支部建设,建立了经常性的政治教育制度,干部普遍组织了学习小组。高级干部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重点,一般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联共(布)党史》。战士学习留守兵团政治部编写的《政治课本》。兵团政治部还出版了《烽火报》和《烽火副刊》,创办了烽火剧团,用各种形式配合教育。

其次,向正规化部队迈进。当时,留守兵团的条件很艰苦,萧劲光号召大家土法上马。没有教室,就自己动手挖窑洞,因陋就简;没有教具,就自己找来材料,模仿制作;没有教员,萧劲光和当时的参谋处长曹里怀、军委一局局长张宗逊等亲自走上讲台;缺教材,萧劲光就凭着以前扎实的功底,一点点回忆,交大家讨论定稿后,一本简易教材就编成了。

一天,毛泽东又和萧劲光谈到将留守兵团纳入中央军委序列建设的问题。“我们打的是游击战争,但军队不能是游击队、游民队。你是喝过洋墨水的,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在我们部队搞一套自己的东西。”

当时,部队有文化的人少。萧劲光接受这一重任后,动脑又动手,从一般军事常识到单兵战术,从夜间训练到防毒防空、轻重机枪的使用,逐一编写教材。同时,部队开设了骨干训练班、射手训练班、参谋训练班和兵团首长参加的军事研讨班,形成了空前的学习军事热潮。一时间,宿舍里、屋檐下,识字牌随处可见,庭院中、操场上,瞄准靶比比皆是。

萧劲光亲自授课。他编写的《近战战术》和《游击战争指导纲要》等被毛泽东推荐给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印成教材,发给各部队学习。

萧劲光还要求团以上干部要研究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要虚心学习前方部队的作战经验,部队训练要用启发式,要少讲多练。

在练兵中,萧劲光倡导要把战术训练与技术训练分开。技术训练着重于刺杀、射击、投弹和近迫作业四大技术的提高,战术训练坚持以近战战术为中心,以夜间战斗、河川战斗以及森林等特殊地形条件下的作战为训练重点,既适应中国抗日战争特点,又体现正规化要求。

萧劲光还结合部队的实际情况,统一了部队建制,逐步制订了值班、汇报、会议、请假、检查、总结等各项制度,颁布了内务、纪律、参谋、作战、机要、文书档案等各项条令、条例。

“有了法,就按法办事。”萧劲光把部队正规化工作一步步向前推进。通过这块“试验田”,陕甘宁边区铸造了一支红色劲旅,又为未来建立正规化军队奠定了基础。

1944年4月,由中央书记处讨论通过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充分肯定了留守兵团“是充满着战斗热情、生产热情和学习热情的部队,是富于朝气的部队”,“陕甘宁边区部队的进步,可以为一切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所效仿”。

以战斗的姿态抓生产

陕甘宁边区土地贫瘠,再加上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部队物质生活条件一直很艰苦。开始,每个战士平均每天只有5分钱菜金。衣着更困难,有的冬天还穿着短裤,打着赤脚。

为了克服经济困难,改善部队生活,减轻人民负担,根据毛泽东“部队要学会搞生产”的指示,1938年7月,萧劲光在第二次兵团首长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生产、学习”的口号。12月,在兵团党代表大会上,萧劲光又提出了“以战斗的姿态加紧生产”的口号,要求把生产作为部队的一项经常性任务来抓。从此,全体干部战士积极开荒种菜、养猪、打草鞋、纺毛线、织布等,很快改善了伙食,增加了军服、日用品等的供应。

1939年,随着磨擦反磨擦斗争的愈演愈烈,国民党顽固派加紧了对边区的进攻和经济封锁,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了八路军的薪饷、粮食、被装、武器、弹药的供给,使边区财政供给发生了极大的困难,一些群众也产生了负担过重的埋怨情绪。

9月的一天,毛泽东把林伯渠、高岗和萧劲光找来商量对策。当大家都一筹莫展时,毛泽东抛出了思路:“我们到陕北是来干什么的呢?是干革命的。现在日本侵略军、国民党顽固派要困死、饿死我们,怎么办?我看有3个办法:一是革命革不下去了,那就不革命了,大家解散,回家;二是不愿解散,又无办法,大家等着饿死;三是靠自己的两只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大家共同克服困难。”

“当然是第三种办法。”面对毛泽东的激将法,三人不约而同地回答。

“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 1940年2月10日,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向全军发出指示,要求各部队依照不同环境条件,开展生产运动,做到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

萧劲光带领的留守兵团自然不甘人后,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一列列军人踏进了田头,一双双握枪的手拿起了锄头;一架架纺车搬进了窑洞,七尺男儿摇起了纺纱车。

在中央经济委员会的领导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留守兵团还积极开展边区贸易,以边区的食盐和一些土产换取棉花、布匹、药品等。由于当时的运输工具只有陕北的毛驴和骡子,故称之为“驴狗子经济”。

延安到处呈现出一派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景象。仅1943年,留守兵团就开荒近20万亩,收细粮465万公斤,种蔬菜1650万公斤,织布1.3万余匹,养猪1万余头,商业获利7.3亿余元(边区纸币)……不但摆脱了当时的经济困境,也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民党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参观边区生产成果展览会后惊叹不已:“真没想到你们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渡过了经济难关。如今延安是今非昔比了!”萧劲光会心地笑了。

确实,萧劲光值得自豪。因为留守兵团的部队成了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支生力军。

固守千里河防,消解磨擦矛盾

陕甘宁边区的黄河河防,北起府谷,南至宜川,有千里之遥,它是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重要屏障。

从1938年至1940年,日军凭借飞机、大炮等装备上的优势,先后向河防阵地发动了数十次进攻,企图强渡黄河,速战速决,摧毁边区根据地。留守兵团各部队及增援边区的第一二○师三五九旅广大指战员,在晋西北、晋西、晋西南八路军主力部队的支援下,英勇战斗,顽强抗敌,多次粉碎了日军的武装进攻。

当时留守兵团只有1.5万人,面对敌人的猖狂进攻,针对部分人员的种种担忧,萧劲光首先在兵团干部会上仔细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势,特别分析了我方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边区支援的群众基础、前线部队的牵制作用,以提振大家的信心。同时,对所属部队下达抗日总动员令和紧急备战令,抓紧战前练兵,要求随时进入一级战备。在兵力部署上缜密布防,在黄河西岸紧急构筑相当纵深的防御工事。

1938年7月28日,萧劲光(三排左六)陪同毛泽东(三排左五)与出席八路军留守兵团及陕甘宁边区保安部队第二次军政干部会议的人员合影

在先后70余次对日作战中,萧劲光采取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给予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始终固守了千里河防,使敌人未能越雷池一步。

在斗争实践中,萧劲光及时总结了河防战斗的两条基本经验:一条是“半渡而击”。就是在敌未达我火力地带前,要善于隐蔽,顶住敌人大炮、飞机的狂轰滥炸,待敌进入我火力范围,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火力,或击敌于登船之处,或击敌于渡河之中,或击敌于登陆之时。1939年夏天,在宋家川战斗中,日军曾调动1.5万余人的兵力,并配有大炮和飞机,企图重兵强渡黄河进犯陕甘宁边区。萧劲光指挥留守部队,巧妙设伏,机警隐蔽,昼夜坚守阵地,待敌人大部队到达河岸时,突然给予猛烈射击,经过三昼夜激战,粉碎了敌人强渡的阴谋。

另一条是“主动出击”。就是在准确掌握敌情的前提下,选择时机,东渡黄河袭击敌人。如1938年5月,山西省离石一带的日军一个旅团企图进犯我河防。萧劲光摸清了敌人动向后,当即派一支部队夜渡黄河,突袭了汾离公路王老婆山敌营,经过激烈的肉搏,歼敌200余人,粉碎了敌人进犯边区的企图。

留守延安期间,萧劲光还在毛泽东的直接指导下,妥善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经受住各种历史考量,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

与“磨擦专家”国民党绥德专员何绍南、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硬碰硬;与国民党驻防榆林地区邓宝珊将军及其所属部队,力求和睦相处;对40余股大小匪患,在战术上“猛打穷追,堵截合击”,在政治上争取瓦解,取得抗顽、清匪、安边的一系列胜利,成功保卫了陕甘宁边区的安全。

针对当时留守兵团与地方党政机关存在矛盾、与人民群众关系不够协调的状况,萧劲光积极协助毛泽东推行“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公约,使“双拥”活动很快从陕甘宁边区扩散到其他抗日根据地,并逐步成为我党我军的一个优良传统。

1945年,萧劲光出席了中共七大,并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在萧劲光准备离开延安去前方工作时,毛泽东跟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对他在抗战期间的历史功绩高度肯定:“留守兵团是一支好部队,坚决执行了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

猜你喜欢

兵团部队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拆弹部队 爆炸封印者
老部队
用兵团精神凝聚兵团人的梦
关于“西北野战兵团”称谓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