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上出“语文味”

2015-09-25张永信

学习报·教育研究 2014年37期
关键词:陶冶语文味紫藤萝

张永信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的最高境界是“有味”,即“语文味”。所谓“语文味”,一是有学科特色;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是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有滋有味。

如何上出“语文味”?我认为要在“趣”中探索 、“情”中陶冶 、“美”中创造 、“读”中品味。这就要找准切入点,即按照课文体裁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语文知识,课堂又洋溢着学科特色。

一、“趣”中探索

教学中,根据课文体裁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情感,学得有滋有味。如上小说体裁,抓住小说三要素,让学生在复述情节或表演故事中,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如《爱恩和奶牛》一课,内容枯燥。我指导学生大胆的表演。有个学生就对“死气白赖”、“留恋不舍”表演得活灵活现,贴近生活,加深了我们对主人公安恩爱护动物的赞同。又如《伟人细胞》一课,它由4个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构成。课前我给每组一个任务——讲故事接力比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加深了对主人公贾里思想的深刻理解。

二、“情”中陶冶

语文是人文性学科,亲情、友情、思乡情、爱国情……可谓“情”感丰富。而不同时期、不同经历的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也不尽相同。教学中,抓注感情的触发点,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如诵读欣赏《周总理,你在那里》,我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场面,配上低沉的哀乐,先听范读,再跟读。学生不再羞于启齿,感情充沛自然。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等也应如此,注重让学生体会,进入感情。

三、“美”中创造

语文课堂就是一幅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语言,使人着迷,令人陶醉。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描写紫藤萝盛开时的壮观景象,语言生动优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学散文、美文,要抓住这类句子,让学生反复诵读,学习美的语言,感悟人生,仿写句子,创造性的表达生活中的美。

四、“读”中品味

语文课要重视读,突出读 ,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悟。如可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形象;对比阅读,把握异同;诵读古诗词,抓住传诵千古的名句,体验诗情,读出诗味。总之,通过灵活多样的读,让学生领略祖国灿烂文化的魅力,提高语文修养。

新课程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要求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汉语言的素养,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陶冶语文味紫藤萝
Possibility to break through limitation of measurement range in dual-wavelength digital holography∗
美丽的紫藤萝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想念那年盛开的紫藤萝
从“涵养美感,陶冶德行”到“立德树人”——听王安国教授谈“音乐教育的‘原点’问题”有感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