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设置优化研究
2015-09-24牛超刘玉振
牛超 刘玉振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致力于使优化后的课程设置更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关键词:地理科学;专业拓展;优化策略
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是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选修课程[1],与通常说的专业选修课程类似。该类课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开放性、选择性、广泛性,能体现不同的基础要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以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能力为宗旨。该类课程种类丰富,在课程的选择上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权力,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进行自由选择。因此,“专业拓展课程”能够激发学生多方面潜能,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
一、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种类丰富,但学生选课权被压缩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各院校专业拓展课程开设数量较丰富,如信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开设数量有33门,商丘师范学院该类课程也有30门,河南大学更是达到37门。但在实际选择时,学生可选择的课程数量平均只有10门左右。学生实际能选择的课程大量减少,导致各个模块课程的选择只能集中于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此外,笔者在调查中注意到,四大模块(人文区域、自然环境、地理信息科学、地理教育教学)课程开设的数量存在不均衡现象。大部分院校都相对重视人文区域模块课程的学习,该模块实际开设的课程数量相对较多。课程开设数量比例失调,学生课程选择权利被压缩,在削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阻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2.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课程选修模块联系密切
高中地理课程七个选修模块分别为“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中均开设了与这七个模块基本吻合的课程。如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不仅在培养计划中列出了诸如旅游地理学、城乡规划与区域发展、灾害地理学、海洋地理学、环境地理学概论等与高中地理选修模块相应的课程,加强了高校地理学科与中学地理教学的联系、顺应了地理新课改的要求,也为学生日后从事相关内容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3.课程设置缺乏自身优势和区域特色
地方院校虽然在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上与重点院校存在不小差距,但地方院校也同样拥有自身的优势学科[2]。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在专业拓展课程的设置上可结合本院校的优势学科和院校所在区域特点,开设具有自身优势和区域特色的课程,使课程设置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河南省部分高校虽在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中开设了“河南地理”这样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课程,但还是不能很好突出各院校的区域特色。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河南省高校中仅有河南大学借助靠近黄河的地理条件和研究黄河文化的优秀传统,开设了与黄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关的课程;南阳师范学院结合当地盛产宝石、璞玉的区域特色,开设了“宝石学”、“宝石鉴赏”课程。
4.课程设置以理论课程为主,缺乏实践课程
从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开设课程的性质来看,多为概论和原理类课程,缺乏实践操作类课程。如在自然环境模块课程的开设上,南阳师范学院开设的主要课程为环境科学概论、土地科学概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信阳师范学院开设的主要课程为灾害地理学、生态学原理、环境学概论;安阳师范学院开设的主要课程为环境学基础、综合自然地理学、资源学概论、环境生态学。地理学科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需要增加计算机操作类、地理测量类、地理实验类、教学技能训练类等课程,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1.凸显课程模块化设置
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总体可划分为人文区域、自然环境、地理信息科学、地理教育教学四大模块,且每个模块下都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不同种类的课程。此外,各个模块课程的数量比例以及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比例也应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均衡。以模块化的形式设置专业拓展课程,可避免课程设置杂乱无章和学生选择的盲目性。学生进行专业拓展课程选择时,应要求学生必须兼顾每个模块的课程,避免偏爱某一模块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学到全面而厚实的地理学科基础知识。
2.赋予学生选课权利
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培养计划中,专业拓展课程开设数量平均有近30门可供学生选择。但学生实际能选择的课程却被压缩到10门左右。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课程选择权被压缩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师资力量有限,部分课程缺乏能够胜任的教师;二是部分课程选择人数较少,课程开设必要性较低。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还原学生被压缩的课程选择权。首先,加强本院系教师的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拓宽教师地理学科知识,使教师能够胜任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优秀地理学科教师,使开设课程都能有教师胜任。第三,整合地理学科相关专业教学资源,使相关专业学生在专业拓展课程的选择上能实现交叉。第四,部分专业拓展课程实施不同年级学生能共同选择的形式,这样就会增加选择该课程的学生人数。
3.强化实践类课程构建
专业拓展课程的设置应强化各个模块中实践性课程的地位,突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人文区域模块,可开设社会实践调查、区域规划、旅游设计等课程,或增加实地调查、观察的实践活动;自然环境模块,可适当开设地理实验、野外调查、地理测量、气象观测分析等课程;地理信息科学模块,可开设计算机制图、数字摄影测量以及制图软件操作等课程;地理教育教学模块,可开设地理教具制作、地理教学设计、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地理教学实验设计等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中实践课程数量的增加和地位的强化,更能突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突出课程设置特色性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特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的开设应抓牢其所在区域特点,使课程设置突出区域特色。河南省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虽开设了“河南地理”这样具有区域色彩的课程,但并没有真正凸显各院校的区域特色。地理新课程改革强调乡土地理的学习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结合所在区域,开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拓展课程,也是重视乡土地理教育的表现。
例如,河南大学位处七朝古都开封,紧靠黄河,积淀了厚重的黄河文化、宋朝文化以及人文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学科也属该校传统优势学科,因此,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的设置就可借助本校优势学科和区域特色,开设与黄河文化、宋朝文化以及开封人文旅游相关的课程。再如,信阳师范学院地处豫南,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的设置就可借助自身资源,开设与自然地理和旅游地理相关的课程。豫南除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还拥有浓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加上该地盛产茶叶,有着悠久的茶文化传统。信阳师范学院就应抓住这些独特的区域优势,开设与红色旅游和茶文化相关的地理课程。地方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学科和区域特点开设的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会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本校独特的优势,会更有助于服务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学合理的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应具有课程覆盖面广、课程结构均衡、实用性突出、区域特色明显等特点。科学合理的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更能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拓宽专业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同欣,张绪良.综合性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改革初探[J].地理教育,2013(7-8):118-119.
[2]金宝石,闫鸿远.我国地理学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0( 2) :170 -176.
作者单位:1. 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475004);2. 河南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