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大难嫁”还是“男大难婚”

2015-09-24章逸然等

人口与经济 2015年5期

章逸然等

摘要:(中)摘要使用CGSS 2010-2012研究我国目前存在的婚姻匹配困难问题,结果发现:男性成为“剩男”的可能性比女性成为“剩女”高约237个百分点;工作、收入和地区因素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婚姻匹配都有显著影响,高等教育对女性的婚姻匹配困难作用有所减弱;RIF分解的结果表明系数效应是导致婚姻匹配市场上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而非男女在禀赋上的差别;初步探究原因,性别比这一相对外生的因素贡献了系数效应的8797%;婚姻匹配困难对人们的幸福感产生了负向影响,应用LSA估价法求得,“剩男”的代价为71294-80579元/年,“剩女”的代价为91532-103375元/年。“剩男剩女”是需要从本质上加以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关键词:(中)关键词“剩男剩女”; RIF分解;LSA

中图分类号:C92-05(中)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5)05-0013-12

正文“北京的九月最美,因为白天像八月,晚上像十月,就像三十岁的女人,既有二十岁的脸蛋,又有四十岁女人的智慧……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结婚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咱们结婚吧》

一级标题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青年男女的婚恋观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观念中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似乎早已变成了在大都市生活中的“男大难婚”与“女大难嫁”,“晚婚”、“剩男剩女”现象充斥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婚姻匹配困难”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关注,从我国15岁以上人群的未婚率来看 数据来源:2002-2012年的《国家统计年鉴》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5岁以上人群未婚率=15岁以上未婚人口总数/15岁以上人口总数;关于我国人口婚姻状况,年鉴上一般都是统计15岁以上人口状况。,如图1所示,在2002-2012年这十年间呈上升的趋势,由2002年的2290%上升到2012年的2338%,不过分性别来看,男性的未婚率要明显高于女性,两者相差约5个百分点。(中)图题图12002-2012年我国15岁以上未婚率

“剩男剩女”现象背后隐藏了诸多社会隐忧,虽然媒体艺术对这一问题有所夸张,但不可否认,婚姻家庭的确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婚姻、家庭对于社会的意义来自方方面面:大量未婚男性的存在对社会治安会产生不良影响,容易诱发犯罪;从婚姻承诺与社会文化理论角度看,婚姻所影响的外界环境与个人幸福感有重要联系。

本文基于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2012的分析,探讨男性和女性在是否存在婚姻匹配困难上的差别——究竟是“男大难婚”还是“女大难嫁”,以及同种要素禀赋在两性婚姻匹配中的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的RIF分解具体分析了每种要素在两者之间婚姻状况差别中的贡献占比;更为重要的是婚姻市场上是否“被剩下”将影响个人的福利,通过将婚姻状况加入幸福感方程,运用LSA估价法,我们对“剩男剩女”这一身份进行货币价值的估计,“剩男剩女”的代价对于理解我国目前的婚姻推迟影响有重要意义。

二、 文献综述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婚姻家庭就接受着来自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婚姻问题多在社会学、心理学中被广泛讨论,贝克尔(Becker)首次将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引入其中,他认为结婚的收益在于拥有和抚养自己的孩子,获得两性之间的满足等,而结婚的成本则包含了法律费用、伴侣搜寻成本等,当净收益为正时,理性经济人将选择结婚而非单身,贝克尔强调了两大影响婚姻净收益的因素——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工资率)、个人特征(相貌、智慧、受教育程度等)。基于家庭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迈克尔(Michael)较早地采用实证方法对婚姻推迟问题进行研究,他基于Survey of Economic Opportunity 1967年的数据,使用Tobit模型回归表明,工资率对男性的初婚年龄有负向影响,对女性的初婚年龄有正向影响,教育以及生活在大城市对两性结婚年龄都有负向影响,不过其对女性推迟婚姻的影响大于男性,年龄对两性初婚年龄影响系数均为正值,绝对收入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婚姻决策存在异质性;进一步地,有学者强调了相对收入在婚姻决策中的作用。从传统来说,女性的受教育水平一般低于男性,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对孟加拉等6国数据的OLS回归发现,受教育程度提高,女性的结婚年龄推迟,而受教育程度对于男性结婚年龄则产生负向作用,不过这种作用在不同种族人群中具有异质性,对美国的研究发现教育推迟了白人女性的婚姻,但会增加黑人女性结婚的可能性。

工业革命带来的婚恋模式变化,在改革不断深入的中国近年来也悄然发生。婚姻挤压、男性在婚姻上面对较大压力、女性婚姻匹配困难成为我国现代年轻人婚恋变化的几大特征。我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也导致了单身男女匹配受阻,1995-2009年省级数据的联立方程回归结果表明性别比与男性未婚人口比例显著正相关,性别比上升是导致男性婚姻匹配困难的重要原因,有学者预测未来中国婚姻市场每年有10%-15%的男性过剩人口,将会达到120万人。与男性在婚姻市场上面临着较大的压力相比,高学历、高收入女性的婚姻匹配困难现象也很严重,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婚育观念的变化以及逐渐增长的经济压力会对女性婚姻决策产生深刻影响,工作女性的经济独立会使得其结婚可能性减小,女性的高学历与高收入往往会给男性带来过大压力。不仅大城镇,农村地区以及农民工的婚恋困难也成为不小的问题,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大,新生代农民工的初婚年龄普遍推迟,除了性别比失衡,婚姻市场上对于男性的过高期望和要求等对农村贫困男性的婚姻困境有更大的贡献,长期处于流动中,在城市滞留时间的延长会推迟农村女性的初婚年龄。

以往研究多从宏观的性别比失衡、收入差距加大等角度加以研究,然而婚姻决策毕竟是一个微观个体的成本收益决策过程,婚姻市场上的匹配困难在我国缺乏基于微观个体角度的定量研究,从个人择偶观念、人力资本、收入等方面的研究往往侧重于社会学的分析以及经济学上的描述性统计;同时,虽然有基于内生家庭谈判力模型来分析当前婚姻匹配中梯度匹配与结构性失衡并存的现象,但是一方面是学界对“男大难婚”的探讨,另一方面是媒体对于“剩女”的渲染,究竟两性之间在婚姻匹配上的困难哪个更大,影响因素分别是什么,每种影响因素究竟有多重要,尚需厘清。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婚姻匹配困难在物质条件丰裕的今天,对于人们的福利状况、幸福水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影响有多大,也需要定量的分析。

三、 数据与研究设计

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调查中心联合完成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项目(CGSS)

该项目目前为止共进行过7次大型调查——2003、2005、2006、2008、2010、2011和2012年。考虑到问卷问题的一致性,本文选取最近3期的调查数据CGSS 2010-2012组成混合截面数据。共有29168个样本,其中17500个来自城市,其余来自于农村。。

以往关于婚姻推迟研究中多采用初婚年龄作为被解释变量,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婚姻匹配中各种禀赋在男、女性之间的差异作用,所以本文将是否是“剩男剩女”作为被解释变量。“剩男剩女”作为新兴词汇,其界定虽然没有被学术界正式定义,但在平面媒体以及网络上有较为一致的认识 http://news.sina.com.cn/c/2014-08-01/081230614622.shtm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m1Is9q1g6ZHLFDqcDz-ylZUXJ5WFioLQHCUhFNRCOxYEjcN61a0Y2Xsnpap_pbJoWkAVCFdNuXGZ_QHlVVHY-K,http://baike.baidu.com/link?url=FCJXgHhBT_8g9EBYKwLpvZL1olgyy3DnbuOGm91oHssTcOpayetV6QUmJqDfrhNYrKOvW2u145E5ASEAqkB4Aa,其中总结了国内外媒体对于“剩男剩女”的普遍认识,一般来说女性27岁以上还未婚,被称为“剩女”;男性30岁以上还未婚,被称为“剩男”。,2007年,教育部公布了171个汉语新词汇,其中对“剩女”的解释为“已经过了社会一般所认为的适婚年龄,但是仍然未结婚的女性,广义上是指27岁或以上的单身女性”,而对于“剩男”,普遍上认为其年龄界限为30岁以上还未结婚。考虑到本文的社会现实性,我们采用以上定义,认为女性27岁以上未婚者为“剩女”,男性30岁以上未婚者为“剩男”。

关于婚姻决策的影响因素,按照加里·贝克尔家庭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分析,一般来说收入和人力资本,即受教育水平是最为重要的两大因素,其后也被广泛研究,在对我国男女择偶观念、婚姻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城乡因素、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生理特征(年龄、身高)、社会条件(受教育水平、职业、收入、居住地、家庭状况等)、心理条件(智力、兴趣爱好、能力等)曾被纳入考量,而当代青年男女对待社会婚恋道德环境的心理也曾被研究。

综合以往研究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2012年的调查问卷,本文将是否成为“剩男剩女”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个人基本状况,包括被访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工作、政治身份;②经济状况,包括个人的年收入以及房产;③社交网络;④地域特征,城乡男女在婚姻的决策上可能会存在差异,同时我国也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因此我们设置城市变量以及地区变量;⑤家庭特征,这里本文考察被访者自评14岁时家庭所处社会的阶层,同时母亲对于子女会产生很大影响,将母亲受教育程度作为家庭教育对子女影响的代理变量加以考虑。本文还将研究婚姻匹配困难的货币价值,幸福感方程中幸福感根据问卷划分为很不幸福、较不幸福、一般、较幸福和很幸福五个等级代表。

四、 数据描述

表1显示了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1中可以看出,男性的受访者占研究总样本的611%,“剩男剩女”在30岁以上的男性和27岁以上的女性人群中总占比为22%,其中30岁以上男性中未婚人口占30岁以上男性总人数(“剩男”占比)的24%,而27岁以上的女性未婚人口占27岁以上女性总人数(“剩女”占比)的13%,女性总体上面临的婚姻匹配困难相对较小。而男性在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工作、房产等禀赋上,平均说来要强于女性,那么男性和女性之间在婚姻匹配困难上的差别究竟有多少是两者禀赋上的差别所致,又有多少是单纯男、女的性别差异所致呢?相同类型的禀赋在男女的婚姻匹配中又有何不同作用呢?这需要计量方法的回归加以解释。

与此同时,除了研究中对男女性婚姻匹配困难的关注,有趣的是 “女博士”与“黄金圣斗士”、“白富美”与“高帅富”的嫁娶,这些热点词汇所反映出来的关于男女婚姻匹配的问题在综合性调查的数据中又有何种表现呢?

如图2所示,“剩女”的比例在受过高等教育群体中有一个显著的提高,对于“女博士”们的婚姻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但是这样的情况是否完全是女性自身人力资本提高导致的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