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选读专题中的子路形象探析

2015-09-24曾坤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闻斯行颜回子路

曾坤

一、设计意图

在教授人教版选修教材《诸子选读》中的《论语》部分时,发现学生对各章节中提到的颜回条目很感谢兴趣,有些学生竟然还搜集了《论语》中有关颜回的所有条目来进行细致研读,这可以看出来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是很强的,学生也乐意去阅读一些教材上没有的内容。于是,想到可以通过阅读文献材料,让学生来探究一下《论语》中提到多次、并且深受后人喜爱的子路的形象。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思维敏锐度。

二、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已学完了课本上选的《论语》材料,今天我们做一个专题探析,探析一下子路的形象,所以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读古典文献资料来了解子路的形象。首先,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颜回在你们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人?在说形象特点时,最好用古典文献资料的原话进行佐证。

生:我觉得颜回是一个安贫乐道的人,《论语》中不是有孔子对他的评价吗?“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师:说得很好,证据很棒!还有吗?

生:颜回是一个很好学、很听话的学生,《论语》中有多处提到他认真向孔子请教,我记得《论语·雍也》中有这样的记载:“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并且教材上也提到颜回回答孔子的话:“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师:你的阅读面很广,看来有仔细读过《论语》,非常好。颜回的谦虚好学、安贫乐道确实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接下来我们要探析子路的形象。在探析子路的形象时,老师除了给出《论语》中的相关材料,还将给出《礼记》《史记》《孔子世家》等典籍中的相关材料,大家一定要仔细研读。先看第一则材料。

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师:这是《仲尼弟子列传》中的第一段,请根据司马迁所说的,回答孔子共有多少学生?在这些学生中最出名的有多少个?子路又最擅长什么?

生:有七十七个,最著名的有十人,子路最擅长政事。

师:对,子路最擅长政事,从这里可以初步看出子路的什么特点?

生:他应该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处理政事最需要具备各种能力。

师:说得很贴切。另外给大家补充一点知识,在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大门类中最出名的十人,被后人称为“孔门十哲”,若要回答名词解释题“孔门十哲”时,我们运用好司马迁所写的这段话进行回答即可。我们再读下一则材料。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师:请大家齐读这则材料,并说出你不熟悉的文言字词。

生:不知道“委质”是什么?

师:这个词比较难,“质”相当于“贽”,指礼物,“委质”是指拿着礼物,大家可以简单记下这个词,这个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陵暴”是什么意思呢?

生:欺侮、暴打,这个“陵”字的意思很重要,我记得在高一课文《荆轲刺秦王》中学过,“以报见陵之耻”,“见陵”就是指被欺侮,在以前的文言练习题中也考过这个字。

师:妙极,掌握很扎实,还能说出学过的语例。“陵”在古汉语中除了山陵、陵墓的意思外,还有欺侮、侵犯的意思,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表示这个意义现在多用“凌”字。阅读古代文献材料,掌握越多的文言实词,阅读起来就越有味,所以大家一定要多积累文言实词。你从这则材料中读出了什么?

生:子路很有勇力,有武功。

生:子路很粗鲁,他竟然暴打孔子。

生:子路性格直率,因为司马迁说他“志伉直”。

生:孔子是一个宽宏大量的老师,你看他被子路打了,没有用武力报复,也没有怀恨在心,反而是教育他,并且教育得很成功,这也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方法很有效。

师:看来大家都读懂了这则材料,关于子路未入孔门前的粗野行为,王充《论衡》中亦有记载,大家接下来读这则材料。

世称子路无恒之庸人,未入孔门时,戴鸡佩豚,勇猛无礼。闻诵读之声,摇鸡奋豚,扬唇吻之音,聒贤圣之耳,恶至甚矣。

王充《论衡·率性》

(读完,学生哄堂大笑,有学生主动举手想说说感受)

生:《史记》中说“陵暴孔子”,《论衡》中是“闻诵读之声,摇鸡奋豚,扬唇吻之音,聒贤圣之耳”,这几句话更为具体形象,我们仿佛看到了子路调皮捣蛋的情状。在孔子教学生读书时,他在旁边吹口哨,手舞足蹈,弄得孔子都没办法上课了。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弟弟总是在我做作业时,在旁边扮鬼脸、踢我书桌的场景,让人忍俊不禁。

师:很好,结合生活中的经历来印证文献中的例子,这样对文意的理解肯定更透彻,也会觉得阅读更有趣。王充的记载确实很形象,这让我们对子路在未入孔门前的形象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接下来继续看材料。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师:这是子路入了孔门之后,与孔子、颜回在一起探讨学问时的场景。大家先疏通文意,这则材料中最难理解的地方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以及“暴虎冯河”。有谁知道吗?

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应该是说天下有道时,统治阶级想真心用人时,我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统治阶级无心于治国时,我就隐藏起来。这句话还简称为“行藏”,我记得在唐诗中读到过这个词,当时我不知道这个词,看了下面的注释,注释中就提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师:大家掌声鼓励,读书读得真多,说得很好。这个词语在古诗中比比皆是,如岑参的“早年迷进退,晚节悟行藏”,再如晚唐诗人齐己的“行藏以时,进退求己”。那“暴虎冯河”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做成语练习题时碰到过这个成语,意思是徒手与老虎搏斗,不借助工具直接渡河,这都是很危险的行为,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师:很好,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意思是说人们知道不要徒手去打老虎,也知道不要直接不用工具渡河,但是人们知道这些,却不知道其他像这样一样危险的事情。

生:从这里再次看出来,孔子真是喜欢颜回,行藏的事情牵涉到人生理想、人生准则,孔子说在行藏问题上,颜回是跟我有一样看法的,孔子真是把颜回当成了知音。

师:大家掌声鼓励,真敏锐。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子路听到孔子这样赞许颜回时,他有没有顺着老师的思路走呢?

生:他没有,他好像有些不服气,也有些着急,也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便将自己的勇力拿出来作为资本,想跟颜回一决高下。从这里看得出,子路对自己的勇力是引以为傲的。

师:那孔子是怎么看待他的勇的呢?

生:孔子持批评的态度,说他的勇太过头了,缺少一些节制,甚至是缺少谋划,他的勇就像“暴虎冯河”那样,是很危险的。

师:理解很准确,真是深得孔老夫子心意,那我们看下一则材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生:看完这则材料,我想起了我们常说的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孔子对子路的勇是有肯定评价的,但孔子也担心子路只是一味地勇,若缺少节制的话,则会很危险。

生:我觉得子路很率真,很可爱,是一个没有城府的人,敢于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当老师表扬颜回时,他没有去附和,而是真诚地希望老师也看到自己的优点。

师:体会很细,我们读文献,分析文学作品就要如此。继续读材料。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

生:我看到子路进步了,他从一介莽夫慢慢变成为熟悉礼乐的士人了。虽然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但孔子已经开始表扬他了。

师:嗯,这则材料还是成语“登堂入室”的出处,孔子起初说子路的瑟弹得不是很好,其他弟子听到老师的这个话,便不尊敬子路了。孔子的补充说明,则体现了他事实上是很为子路感到高兴的,子路真的在进步。再看下一则材料。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公冶长》

(读完这则材料,一个学生激动地举手)

生:老师,我有个大胆的猜测,这则材料应该要比刚刚出现“行藏”一词的那则材料要晚出。

(其他学生听了很惊愕,很想知道这个学生的理由)

师:噢,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句话应该也是对人生态度的概括,说人间的道路行不通了,我便要乘一个小木筏去江海遨游了,这也是“藏”的味道。你看,那一则材料,是孔子赞扬颜回在“行藏”态度上跟他是一致的,当时子路肯定没有体会到“行藏”事情的高妙,所以拿出自己的勇力来说。而现在孔子竟然在“行藏”问题上说子路跟他也一致了,这说明子路有了极大的进步,这肯定是在孔门不断学习的结果,所以说这段对话发生的时间肯定要晚于“行藏”段。

(该学生一说完,大家立马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并且啧啧称赞,不断说太厉害了)

师:真有学术思维,非常好,你知道吗?你说的这些,一个大学里研究《论语》的教授就提到过,他就用你这种推断方式来为子路的成长历程作系年,这是很有说服力的。我有个问题,当孔子这样表扬子路时,子路特别高兴,但孔子为什么又突然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呢?

生:是不是孔子看到子路翘尾巴了,要压一压他翘起的尾巴?并且再一次提醒子路要注意继续克制自己的勇猛莽撞呢?

(学生哄堂大笑)

师:说得很形象,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材料中“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句话,被后人引用、化用得极多,大家能不能举出一些例子?

生:我想到了李白,他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师:很好,思维很敏捷,并且有古诗词的积累。有两句诗也是李白写的,写得非常美,大家可以记下来。他的《夜泊牛渚怀古》说“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板书两句诗)。大家课下可以将整首诗找出来,然后体会下这两句诗和“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达的意思是否一致。下面再读三则比较短的材料,看看这些材料体现了子路的什么形象特点。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论语·公冶长》

子疾病,子路请祷。

《论语·述而》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注:此处的“臣”指治丧委员会)

——《论语·子罕》

生:子路很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对老师很好。你看,老师生病的时候,子路虔诚地为老师祷告,当老师病得很重的时候,怕老师过不了这个坎,又到处奔走组织门人成立治丧委员会。

生:子路还很讲义气,愿意将自己的车马、名贵的衣服与朋友一起分享,就算用坏了,也没有一点遗憾。

师:很对,子路的忠孝义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而很多典籍中都有对他忠孝的记载,我们看一下魏人王肃《孔子家语》中对子路的记载。

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王肃《孔子家语》

子路有姊之丧,可以除之矣而弗除,孔子曰:“何不除也。”子路曰:“吾寡兄弟,而弗忍也。”

王肃《孔子家语》

生:从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子路对他的父母以及姐姐都很好,可以称为至孝。

师:不知大家听过《二十四孝图》这本书没有,这是元人编的一本讲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其中子路就是二十四孝子之一,他的百里负米的故事就在其中,大家有空看一看这本书。《论语》中没有记载子路是怎样死的,而《左传》和《史记》对子路的死有详细的记载,我们来看看《史记》的记载。

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於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师:这段话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我们一步一步来。先找一下这里总共提到几个人,能不能理一下这些人物的关系。

生:有子路、子羔、蒉聩、孔悝、庄公、出公、石乞、壶魇。

生:不对,蒉聩和庄公是同一个人。我懂了这段话,说的是蒉聩与孔悝作乱,赶跑了原来的君主出公。在卫国内乱之时,子路在外听说了此事,便立即赶回卫国,在途中,子路碰到子羔,子羔劝说他不要卷进这场灾祸,但子路坚持要进城处理此事,最后被杀了。

师:概括得非常好。大家对这段话里印象比较深的句子有哪些?

生: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生:君子死而冠不免。

师:那这些话体现了什么?

生:子路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吃了人家的东西就要帮助人家,并且他对这种作乱的事情看不惯,要制止,很讲道义。有点“杀身成仁”的味道。我们教材上还选了《论语》中的那一章: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师:大家掌声鼓励,真厉害,还灵活运用了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关于“食其食者不避其难”这句话,后世研究《论语》的学者都说子路在讲这句话时已经达到了孔子所说的“仁”的境界。还有没有要发言的同学?

生:“君子死而冠不免”,说明子路很注重君子礼仪风范,这与他未入孔门前“冠雄鸡,佩豭豚”的打扮有天壤之别。看来子路后来已经完全成为了真正的儒学之士,这都得益于孔子的教育。

师:说得极妙。勾连我们前面读过的文献,进行了综合判断。

通过细细研读文献资料,我们基本弄明白了子路的形象。子路通过在孔门的学习,已经从起初的莽夫转变为极具儒家人格魅力的志士仁人,这种转变亦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孔子儒家教化的魅力。千百年来,子路不仅深受国人的喜欢,而且受到许多外国学者、作家的追捧,比如20世纪日本著名作家中岛敦就写过一部专门介绍子路的小说——《弟子》,写得非常好,大家可以找来看一看。今天的作业是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是《子路小传》。这节课今天就到这里,大家表现得都很好。

猜你喜欢

闻斯行颜回子路
百家争鸣
解读《论语》
颜回偷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闻斯行诸
颜回之乐
子路问强
颜回之乐
三八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