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拍,年轻的玩法

2015-09-24傅拥军彭娌娌

中国摄影 2015年6期
关键词:都市快报摄影者中国式

傅拥军 彭娌娌

编者:

2015年3月1日,网络转载了一则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光猪跑”组图。这组图片本身平淡无奇,因为年年如此,而一则跟帖却让人印象深刻。该网友这样评论:“看看旁边那些拍照的观众,端着单反的都是中老年人,用手机拍的都是年轻人。”再次翻看了一遍“光猪跑”组图后发现,的确如此,无一例外。这或许纯属偶然,但青年摄影者偏爱手机、中老年发烧友更恋单反,确是不争的事实。单反有单反的好处,手机有手机的乐趣。对于那些享受单反乐趣的人来说,单反的“摄影感”更加强烈,且容易在传统影事中获得优胜;而对于手机控们而言,手机能随时随地“快拍”,且更加方便分享。

本刊2015年第4期“数码时代(4)”刊登的《摄影的乐趣》一文表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摄影工具的不同,代表了摄影者乐趣的不同。单反与手机,中老年人与青年人,生活中存在“代沟”,摄影活动中亦然。那么,年轻人的摄影兴趣与长者们有哪些不同呢?傅拥军和彭娌娌撰写的《快拍,年轻的玩法》可见一斑,而两位作者最新编著的《手机摄影师》一书中的三组作品,正是体现了年轻人的摄影乐趣。

“快拍快拍”是《都市快报》于2010年创建的一个互联网交流平台,它很快就适应了数码时代的新规则,并在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股“快拍”旋风。由于“快拍快拍”的兴趣特点明显有别于传统的“慢拍”,因此一些媒体将其形容为“快拍现象”。

传统里的新事物

20世纪后期那几年,互联网在中国尚未形成气候,数码摄影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作为纸质媒体的《都市快报>,为了增强互动性而在本地新闻中心热线部设立了一个栏目,叫“每天最有意思的照片”。这吸引了很多读者的热情投稿,以至于后来参与者越来越多,版面实在无法容纳了。《都市快报》于是在2009年开始建立一个比较简单的论坛,大家在这个平台上传照片后还可以互动。但后来论坛也容不下了,《都市快报》就专门设立了这个快拍快拍网。大概是在2010年9月份的时候,“快拍快拍”正式上线。栏目越火稿件越多,“快拍快拍”作为读者的投稿平台而诞生。照片来自读者的自发投稿,不仅真实自然,而且各有不同。5年后的今天,这个小平台每天上传照片过万,注册用户近40万。

网站上线后立即影响到各地,在国内甚至形成了“快拍现象”。后来浙江摄影出版社为“快拍快拍”出版了一本《每天最有意思的照片》的画册。那本书很快成了摄影畅销书,卖了近3万本。各大摄影节也都邀请“快拍快拍”去参加展览。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都市报几乎都赶到杭州来学习“快拍”模式,很多城市后来也搞起了“快拍某某”网。

快拍,慢慢成了一种摄影生活方式。在“快拍快拍”上,一位网友留言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摄影大家,但一个人如果爱好摄影而变得快乐充实,那么我们还是快拍快拍吧!”而“快拍小友”之间的交流,也不再局限于“光圈、快门”这样的话题。很多原本素不相识的人,因摄影相识,成了生活中的好朋友。

那些“乱七八糟”的快拍活动

乱七八糟,是“快拍快拍”摄影活动的一大特色。快拍快拍网不时推出一些方便“快拍”的主题活动,比如“第一张照片”、“我的鞋”、“怪建筑”、“圆”等。每期专题中的好照片会被挑选印刷成快拍手机杂志——《手机的本子》,并寄送给每一位作者。“快拍快拍”也经常会做一些既“好玩”又有意思的线上活动。包括“快拍睡宝宝”、“快拍我的蜜月”,就是鼓励大家随手拍、随意拍的活动。

除了不断推出日常有意思的小活动,“快拍快拍”还倡导关注身边生活的长期拍摄项目,比如在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举办的“快拍365——每天拍一张”、“十年快拍一条路”。历时一年的“快拍365”项目最初在选题会上提出时并不被看好,可结果却让大家意想不到。几百位坚持走到最后的“快拍小友”们,无论是从题材还是拍摄方式,都能在每一天的拍摄中看到他们的思考与成长。

手机上的“快拍快拍”

互联网进入移动时代后,“快拍快拍”推出了APP,并着力于“手机快拍”的推广。手机“快拍快拍”上线后用户正急剧增长。这里面有很多社交功能,互动性更强,任何人都可以在里面发起一些活动。有人称“快拍快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Instagram。

2014年,“快拍快拍”主办了首届“中国十佳手机摄影师”评选活动,短短一个多月就一下子收到近5000多位手机摄影师发来的照片。这件事还被中国摄影出版社看中,出了一本叫《手机摄影师》的书,很受读者喜欢。这本书上架第一周,仅通过个人微店便销售了500多本。

2014年8月18日,“快拍快拍”发起当天“快拍中国24小时”倡议,并在一天之内收到了上万张来自全国各地的手机照片。一个月后,同名展览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展出,并获得最佳策展人奖,2015年同名画册将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快拍”与“慢拍”

20世纪80年代,以形式美为至高追求的沙龙摄影影响了一大批摄影人,直至二三十年后的今天,沙龙摄影依然余韵未了。当模式化的沙龙摄影与众多入门级发烧友相遇后,所谓的“中国式摄影”便诞生了。

“中国式摄影”当然是一个开玩笑的说法,但确实值得深思。影友们拿着顶级的器材,成群结队地出现在名川大山间。他们按照所谓“经典”构图和用光法则,浮光掠影式地拍摄民俗和风光“大片儿”。但这种“慢拍”方式拍出来的照片却找不到半点儿摄影者的个性,只不过是不断重复着他人与他作。细心人可以发现,“中国式摄影”队伍主要由中老年人组成,鲜有年轻人加入——没有了未来,这才是最致命的。

互联网时代以后,年轻人在摄影趣味方面越来越多元化,他们更加注重自我的表达,对模式化的“中国式摄影”失去了兴趣,而更加喜欢手机摄影、“快照美学”和即时分享。

“快拍”是相对于“慢拍”的一种说法,即先拍下来再说,别想得太多,也没有什么不能拍,没有什么要遵循的法则,更没有什么值得你去模仿的“经典”。

猜你喜欢

都市快报摄影者中国式
中国式民主
冬日黄昏
燕山大学
《古城夺宝》是如何问世的——“良渚申遗成功”都市快报大型融媒体互动爆款产品诞生记
燕山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细分服务:媒体成功运营微信公众号的关键
中国式失败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