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霾:听听经济学家怎么说
——《PM2.5减排的经济政策》 序言

2015-09-24贺克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环境与生活 2015年5期
关键词:马骏实事博士

◎贺克斌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治霾:听听经济学家怎么说
——《PM2.5减排的经济政策》 序言

◎贺克斌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雾霾成了大众传播领域的热门话题,不过从经济学角度去求解的还比较少见。近期出版的由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博士、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治国等人撰写的《PM2.5减排的经济政策》一书,提供了一种治理雾霾的新思路——依靠经济和金融政策。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教授为该书撰写了序言。 ——编者

2013年1月那次全国大范围雾霾污染,华北地区尤为严重。当时农工民主党向中央提出了一个建议,得到了最高领导层的批示。之后我去发改委参加研讨会,讨论怎么解决问题。我说以前我们总在环保部开会,只能解决问题的一部分,或者说只能减缓问题的恶化速度。如果发改委来动脑筋的话,就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术和政策研究上也是这个问题:当基本上是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在研究环境问题时,关注点就会更多地放在技术性治理的层面。如果像马骏博士这样的经济学家开始动脑筋了,我们的环境治理就有可能动到根子上。

政府还是做对了事

长期关注环保方面的一些记者有时抱怨说,政府年年都说为老百姓在环保方面做了这个实事那个实事,是不是假的,或者说做了实事但没做对事,否则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严重的雾霾污染?

我说,不能这么看问题。从污染物排放的情况来看,过去的20年,全国PM2.5的一次排放和形成二次PM2.5的那些气态前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等,如果以单位GDP排放强度来计,中国这些数字都是下降的。这说明我们确实做了实事,而且做对了事。但是,上述那些污染物如果以绝对排放量来讲,又全部是上升的。这说明问题的关键是,过去各方面努力所获得的排放强度的下降,扛不住我们这么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扭曲的经济结构带来的影响,所以污染物排放的绝对量还是在上升。现在的关键就是要从根本上扭转局面,必须把绝对量也降下来。要想实现排放强度和排放绝对量双下降,必须依靠经济学家提供思路。

给雾霾治理开了一整套药方

我觉得马骏博士和李治国博士负责的这个课题研究十分切中要害。书的题目是《PM2.5减排的经济政策》。我2013年参加这个课题的中期讨论时就说,光读这个题目的时候,就给我很大的期待,因为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很薄弱的一方面。细读这本书,感觉就像读了对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一个系统性的经济诊断书。它首先对中国空气质量病情进行了号脉,详细地分析了我国空气污染问题的宏观形成原因,其中有三大矛盾——重工业增长太快、煤炭消费增速太快和乘用车消费增速太快,而轨道交通的规划增速太慢。这是我国空气污染问题的结构性症结。

接下来,针对问题开了一整套药方,有环保类措施,也有经济类政策,还进一步量化了各类政策的作用和对经济本身的冲击。这就是在开药方的同时,也做了临床实验。这是十分难得的,这些量化研究可以让政策制定者在预估药效方面心里有底。除了对全国政策的研究外,这本书还对几个特别的专题进行了探讨。有北京的案例,有上海的案例,也有煤炭消费怎么控制的案例,还有绿色金融的案例等,这种问题导向型的研究很有现实价值。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

治霾未必会拖GDP的后腿

读这本书时,我在想,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用解决PM2.5的问题作为一个契机,来助推李克强总理说的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PM2.5的治理,不一定就是拉GDP 的后腿。

最近,德国有一项研究,结论是到2030年德国的环保产业对GDP的贡献会超过汽车产业。我想如果这个道理也能适用于中国,环保、节能、新能源、绿色交通等行业应该对GDP有很大的正贡献。环境治理可能造成污染行业中的上百万人失业,但是绿色产业也可能创造几百万个新的就业机会,甚至更多。在这个方面,本书第五章也做了有益的尝试,定量估算了治理政策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最后证明如果政策得当,可以做到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是接近中性的。

另外,书的第十章提供了治理空气污染带来的对煤炭清洁技术、天然气发电和运输设备、监测设备等新产业的需求和投资预测,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引导更多的资金进入这些绿色行业。

马骏博士和李治国教授的这本书,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环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结论和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是经济学与环境科学双剑合璧的典范,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中国空气质量逐步改善的美好前景。我向所有关心中国环境和经济的朋友推荐这本书。

猜你喜欢

马骏实事博士
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
交通运输部:公布2021年交通运输更贴近民生实事
何处埋忠骨:六棵树的“密码”
马骏:甘洒碧血为信仰
制冷博士来帮忙
神奇博士感冒了
白萝卜·绿玉米
白萝卜· 绿玉米
“实事”怎能都贴上“为民”的标签
博士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