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豆腐
2015-09-24巴陵
◎巴陵
太子豆腐
◎巴陵
太子豆腐产于湖北阳新县太子镇,太子镇做出来的水豆腐洁白鲜嫩,酥软不散,细腻爽口,备受当地百姓的喜爱,成为当地传统的常用佳肴之一。
阳新县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依次为低山、丘陵、平原,山区坡地较多,盛产黄豆、苎麻、楠竹、把竹、茶叶等物资。近年来太子镇黄豆的种植量比较大,便有了“黄豆镇”的称号。当地人有自家做豆腐的传统和习惯,他们在农闲时节和黄豆收割季节,农家喜欢用新黄豆做豆腐来庆祝谷物丰收,因此当地人掌握了一套完整的豆腐制作工艺,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成为当地的祖传制作工艺之一。
太子镇人做豆腐,与别处制作豆腐有些细小的区别,他们在手工作坊制作豆腐时,采取小块包扎,其制作分泡豆、磨豆、滤渣、烧浆、点浆、包浆、压块等七道工序,外观洁白鲜嫩、味道醇正,豆腐细腻爽口、酥软不散、口味纯正、名声远扬,享有“荆堤一绝”的美誉,古时即为宫廷贡品。
我到达太子镇时,已经是点灯时分,它的夜十分宁静,街上零星的路灯像萤火虫忽明忽暗。我来太子镇是想见“豆腐大王”李相伙老人,我们到他家时,他正在昏暗的灯光下磨黄豆。在寒暄之后,他讲起自己从十五岁开始跟爷爷和父亲学做豆腐,整整五十年了,每天凌晨一点起床,一天做几箱豆腐满足邻里的需求。李老告诉我,他做豆腐的诀窍是“一磨、二洗、三点浆”,并让我试了他做的豆腐脑,还特地用家常做法做了一碗豆腐,我吃着热豆腐,听他讲故事。
传说三国时,东吴的武昌郡阳新县境内发生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吴王孙权率太子孙登来此赈济灾民,孙权认识了民女王桂花,并纳其为妃。十余年后,阳新县境内发生瘟疫,百姓上吐下泻,孙登再次来到疫区施药救治,自己也染上此病,家住本地益昌村的王贵妃得知后立即派人赶回家乡,每天给太子孙登喂以当地山泉水制作的豆腐,又命人将当地一个大溶洞内的淤泥涂抹在孙登身上。不久,孙登战胜病魔,回到建业。因为豆腐治愈孙登的疾病,一时名声大噪,成为贡品。
赤乌五年,孙登病逝,阳新百姓悲痛万分,集资在太子镇修建一座庙宇,用来祭祀太子,取名太子庙。在此后的悠悠岁月中,曾经的太子庙几经沧桑濒于倒塌。1994年,当地民众集资重修太子庙,2000年6月工程告竣。现在的太子庙焕然一新,主体建筑一进三重,大乘禅林翘角飞檐,太子殿、弥勒殿、大雄宝殿金碧辉煌,左有客厅,右有禅房、餐厅,建筑结构古朴典雅,气势恢弘。
经过岁月洗礼的,不单单是太子庙,还有太子豆腐。一千八百年的传承和创新,让太子镇的豆腐产业逐渐扩大,技术走向成熟,豆腐品种也不断增加。现在太子豆腐系列产品有水豆腐、白干、黑干、香干、臭干、熏干、麻辣干、豆皮、豆丝、腐竹、千张、素鸡等知名品牌,已经销往武汉、黄石、九江、武穴、鄂州、大冶、蕲春等地。每到逢年过节,阳新、大冶、黄石、武汉等地的人慕名前来,购买者摩肩接踵。
当地人告诉我,太子豆腐的闻名除了得益于太子镇人独特而传统的制作工艺之外,还得益于太子镇的山泉水。父子山上的山泉水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用父子山上的山泉水制作豆腐富含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刚出箱的白豆腐细嫩能上手,老而不干瘪,看着那细若凝脂、洁白如玉、细腻绵滑的豆腐,托在手中晃动不散塌,置于汤中久煮不碎烂,真是奇迹。当地老百姓说:“太子豆腐看起来是硬的,吃起来是软的;摸起来是结的,煮出来是泡的。”我吃过太子豆腐之后,才知道其味清淡中藏着鲜美,吃起来清爽生津。同行的几位厨师告诉我,太子豆腐生熟皆可食用,可荤可素,可以使用煮、压、煎、烧、炸、冻等各种烹饪方法加工成可口的菜肴,并且形成各自的风味:煮味鲜,煎味浓,烧味美,炸味香,冻味软,无不为食客赞叹。太子豆腐还可以卤制做成酱干,色香味俱佳,既可烹制冷盘,也可当作休闲小食品尝。加工提炼的豆腐油则是太子豆腐的精华,其食用最佳,营养价值最高。太子豆腐在当地菜肴中,是非常重要的食材之一,配合当地的物产,可以制作各类美食,我在太子镇的几顿饭,吃了五六种豆腐菜肴,全部是用水豆腐制作。有肉末儿太子豆腐、鱼片豆腐、梨花太子豆腐汤、炒太子豆腐、麻婆太子豆腐、鱼头冻太子豆腐、蘑菇炖太子豆腐等。
夜深了,我回到住处,入睡的时候,窗外刮起哗啦啦的山风,透过门窗缝隙发出刺耳的鸣声。我拉开窗帘,只见一轮明月高悬,撒下明亮的月光,远处的田野清晰可见,那山峦和村舍及树枝在山风中不停地摇曳。
我特别喜欢太子豆腐的清香,吃过之后,香味在口腔里缠绕、飘逸,打个饱嗝,嘴里会香上半天,经久不散。
责任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