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有洞天桃花源(外一篇)

2015-09-24

延河(下半月) 2015年7期
关键词:武陵桃花源杏花

秦 汉

别有洞天桃花源(外一篇)

秦 汉

桃花源在哪儿?

在东晋著名田园诗人、辞赋家陶渊明的文集里。陶公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武陵”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汉高祖五年(前206),改黔中郡置武陵郡,于武陵郡境(治今永顺王村)置酉阳县,今县境属武陵郡酉阳的一部分。王莽曾改武陵郡为建平郡,东汉复为武陵郡。

酉阳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建县的史,酉州府所在地也有800年历史。酉阳正好在武陵山腹地。总而言之,武陵和酉阳在历史的长河中隶属多变。

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为躲避秦朝乱世才到桃花源的。陶翁一生超凡脱俗,不为五斗米折腰。他植柳赏菊,躬耕田亩,虽清贫落寞,却怡然自得。有人认为,他借武陵渔人的一次迷路偶遇为线索,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一个不为外人知晓的桃花源,这个桃花源几乎与世隔绝,是一个没有官场争斗,没有战乱,男耕女织,安定祥和的理想王国。

站立在1600多年前的一段记忆前,我是一个不速之客。2014年末,我有幸走进全国唯一的一个桃花源5A景区,仔细对照《桃花源记》原文,似乎穿越时空,回到了陶公笔下的桃花源。陶公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山无言,景物作证。眼前光景,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世外桃源”确实相当的吻合。

那是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天幕一片苍茫,武陵山区一片静谧,虽然南方的冬季植物依然郁郁葱葱,不像北方的冬季树枯叶落,但是湿冷中带着沁骨的寒意。景区外,高大雄伟的石牌坊上,镌刻着著名诗人流沙河题写的“时光隧道今通古,桑竹田园主娱宾”和“无影无踪渔郎路志,有根有据陶令文章”两幅楹联。问津亭旁崖壁上,有著名作家马识途先生手迹——桃花源。

迎面有一硕大的山洞,名曰“大酉洞”。站在洞外,但见幽洞通天。洞中滴水如珠,溪自洞出,桃林夹岸,落英缤纷。洞中石壁石刻颇多,因年代久远,皆模糊难辨。惟洞尾左侧高处,古朴遒劲的“太古藏书”四个大字,清晰犹存。据悉,这是清朝酉阳知州罗升梧手书题刻。

“太古藏书”又名“石窟藏书”或“石室藏书”,成为桃花源景区的著名景点,位于大酉洞的洞顶。沿洞左壁的登山栈道,便可以进入洞顶石窟。离地10余米处的栈道上,设门一道,两边题有一副对联“陶翁传记成玄景,秦儒藏书隐洞天”,门梁上书横批为“太古藏书”。门外侧建有吊脚式的青瓦小木屋一间。《酉阳直隶州总志》记载:“有秦人,负书笈,辗转来酉”。据考证,此景为“太古藏书”之原址。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结束了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进谏,焚烧除秦国历史、医药、占卜、种树等以外的所有书籍,坑杀反对秦统治的儒生,以加强秦国的专制统治,史称“焚书坑儒”。相传,当时有咸阳儒生数人,背着书籍,相约远逃蛮荒,离咸阳、经汉中、出剑门,循嘉陵江、长江、乌江,将所负之书尽藏此洞中。蜿蜒的栈道,盘旋升入顶洞屋内。虽不见当年儒生书籍,亦可想象,战乱年代,焚书坑儒,他们需要怎样的信念和勇气,才能背负祖先的文墨,跋山涉水寻得这处净地?

站在石窟安全护栏处,向下俯瞰,眼前豁然开朗,别有天地,可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山水田园、阡陌交通的景观收入眼帘。

这是一个四面环山植被层峦叠障的所在,放眼环顾,松峰耸翠,宛若春色;域内土地平旷、阡陌纵横、良田美池、村落点布。当年的农庄,已不作餐饮去处,取名为“拙园”,陈列一些民族特色的物件。没有闲适喝茶的文友,尽是匆匆路过的游客。顺路而上是桃花源碑林。古今官员学士、文人墨客,赞美桃花源的诗词联文,悉数汇聚。如有时间,驻足品读,自有韵味。由于我们时间安排紧迫,无法静心拜碣了,只能走马观花的一饱福。

当年山坡上的吊脚楼,现名陶公祠。院坝有陶渊明的雕塑,堂内供奉诗人牌位、画像。朝门、柱头、室内,尽是陶公诗作、散文,后人赞美陶公的对联等书画作品。

陶渊明晚年在“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的情况下所作的人生抉择,表现出诗人的傲骨和不同流俗的节操。综观陶渊明的一生,无论是在为人处世上大方面的出仕归隐,还是日常生活中细处的饮酒作诗,皆显其活脱脱的真性情。概而言之,陶渊明“任真自得”的真性情就是:听任自然,顺其天性,不随俗矫世,不违背自己意愿,让身心回归真朴,在独立处世中悠然自得。读其诗能真切感受到诗人那份热爱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情怀,及其坦率性格、平淡心境和旷达的人生态度,正所谓“文如其人”。作为1600多年前的古人,陶渊明选择自然环境的标准,就能想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委顺自然,超尘脱俗的情志,确实了不起。

伏羲洞,是桃花源景区的一处重要景点。至于伏羲先祖,是否真来过此洞?学界也好,游客也罢,大可不必过分较真。作为旅游项目,它毕竟堪称一个吸引眼球的看点。姑妄听听,笑笑就罢了。斯人已去,无从考证,但是这里所蕴含的文化人文价值,自然就成为惠及后人的一方宝地。

有道是,许多地方都意识到了名人背后所蕴藏的商业开发价值,近年来围绕名人故里之争,各地纷纷“拉名人虎皮,做地方经济大旗”,演绎了一系列区域经济竞争的“名人”故事。正因为陶渊明虚构的这个精神家园契合了多数人的愿望,于是东晋以后,各地冒出了一个又一个桃花源,尤其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西星子、重庆酉阳以及台湾等全国30多个县市遵照《桃花源记》里的描述,按图索骥,都自诩与《桃花源记》的描写暗合,并且穿凿附会地争抢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虽然各地都纵横古今,旁征博引,以证明本地的桃花源为正宗。勿庸讳言,说穿了这种争夺,“争的是利益,玩的是概念”。然而,惟有酉阳县在这场PK中拔了头筹,并且打出“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的宣传广告,如此大气魄,大手笔,必定是大发展,大驱动,大效益。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陌生而沉重的脚步,又一次惊醒了那沉眠千古的往事。

杏花盛开的地方

出了库尔勒,往南,就到了巴州的轮台县。轮台县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城邦之一,汉时西域都护府所在地,故址在今轮台县以东的野云沟附近。唐时置乌垒州于此。元代史籍称之为布吉尔,原音在维吾尔语中为“雕鹰”之意。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改置设县时,重新用轮台一词。今隶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314国道、南疆铁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与县境相连。全县总面积14789平方公里,辖7乡4镇3个农牧场,总人口12.85万人,有维、汉、回等7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人口8.53万人。

两千多年以来,轮台这个地方在历史的长河中上演了许多惊心动魄史剧,至今,还遗有汉武帝时修筑的烽燧。那是轮台的历史,辉煌也罢,没落也罢,被鲜血漂洗过也罢,都记在史册里,一翻,就是一段故事。还有那里的西域都护府、唐烽燧……都各有各的传说,各有各的精彩。轮台在汉代既为西域重地,所以,后世就演化成了一个历史典故,当轮台出现在诗人笔下时,乃是西北边地的代称,且与战争相关。

天宝十三年(754年),封常清上任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著名诗人岑参写了一首《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中“誓将报主静边尘”,虽只是“誓”,但通过对战争的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已经有力地预示出此战必胜的结局。尤其是“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全诗四层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结构紧凑,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御史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岑参受其赏识,再度出塞,先后任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和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佐理军政要事,处理文书,运筹帷幄,供应军需,安定民族,发展经济。为建设西域,民族团结,巩固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岑参以判官的身分,经常往来于北庭(今吉木萨尔),安西(今库尔勒)、焉耆、交河(今吐鲁番)与轮台之间。边疆的自然风光、军队的征戍生活和广泛地接触各族风情,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岑参在西域五六年问,共创作了360首诗歌。

吴全云 书法

从岑参的诗歌中,我看到一种对于祖国边疆无限热爱的壮士情怀,轮台一定无数次地在他的梦中浮现,一定深深地浸入了他的血肉和骨髓,这是一般游客所无法体会的。我明白,他是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面对祖国边陲的。历史在这里也是一刻没有消停,在频繁的岁月变迁中,仿佛一个忙碌的人不堪重负,内心沧桑。此时此刻,我就在轮台沉思,回想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往事。漫步其中,有一种边塞诗人诗歌里的苍凉味道扑面而来,但在古代,这里正是绿洲中心地带。今天看来,在东一簇西一簇的红柳丛中与胡杨林中,古城显得平静安详,高楼大厦完全淹末了岁月遗留的断壁残垣,那些在丝绸之路上穿行的旅人,早已不见踪影。在唐代这里是丝绸之路上的繁盛之地,一度还是西域的政治文化中心,轮台与楼兰并称为丝绸之路上两颗珍珠,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今天我们看到的乌垒古城只剩旧城墩一角,而西域都护府却完全没了踪影,令人惋惜。在历史的风烟中遭遇过无数劫难的轮台,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为我们讲述曾经的辉煌,讲述一种破碎,更让我们怀念起盛唐,怀念起那些灯盏一样在历史上光彩夺目的时代。

与古时相比,如今的轮台一片祥和安宁,捧在轮台掌心里的二十多万亩花,透着鲜活的气息,清香百里,摄我心魄。一跨入县境,道路两旁,杏花临风绽放,粉的、白的,一枝枝、一簇簇,演绎出一幅“映面杏花别样红”的罕见美景。

杏花无疑是最早向我们传达春意的使者,在这个温暖的春日里,踏着轻快的舞步走来。轮台是新疆著名的小白杏产地,至少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它既能采果又能赏花,在果木生产和城市美化上都处重要地位。盛开的杏花,艳态娇姿,繁花丽色,胭脂万点,占尽春风。杏子是当地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不仅在农田里种植,居家庭院中也广为种植,春日里红云朵朵了,非常壮观动人。特别是房前屋后,杏柳混栽,在柳叶吐绿时,相互辉映,更具鲜明的色彩。十多年以上的老杏树,姿态苍劲,冠大枝垂,争相竟秀,趣味无穷。

杏花有变色的特点,含苞待放时,朵朵艳红,随着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浓渐渐转淡,到谢落时就成雪白一片。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咏杏五绝:“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我真钦佩他对杏花的观察能力。

大地在初绿的背景下,一片艳丽,娇韵的粉白配上天空的湛蓝,视野所及被鲜嫩的、淡淡的粉色所渲染。杏花如海,以一种宏大的姿态,呈现出大美与沉淀。

步入杏园,铺天盖地的杏花就会将你包围,千树万树,层层叠叠,云蒸霞蔚,如织就的云锦,热烈奔放。这里的杏树非常壮实,花朵虽小,密度很大,更为繁茂锦簇。一朵朵杏花就像一个个妙龄的少女,微风一吹就舞动起那轻纱般的衣裙。从花冠中心吐出来的那些丝丝花蕊,鲜活而富有神韵,让我不由得想起那千古流传的诗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是一种旷世之美,既有大气磅礴的场面,又有形单影只的妩媚。令我膜拜的,恰是它祥和安瑞的清绝姿态,感受到春意盎然,对这个地方增添几分深沉而强烈的眷恋。

猜你喜欢

武陵桃花源杏花
“侨”见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梦”
杏子哪去了
菊与星
北陂杏花
茶山道上
《桃花源记》
武陵酒
武陵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研究
你心中的桃花源
武陵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