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邓州市台湾村高山族民俗现象调查
2015-09-23吕德满
吕德满
摘 要:清康熙年间,有5位来自台湾籍士兵,分别叫依那思罗、迪摩达奥、安笃斯旦、安达依鲁、佚名,被安排在邓州城区西北40里处屯垦。他们各娶当地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更汉姓为陈、周、蔡、黄、林。350年风雨沧桑,五姓后裔逐渐繁衍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几百年过去了,河南省邓州市台湾村高山族居民与台湾高山族有怎样的渊源?他们在邓州市如何生活生存的?如此等等,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关键词:邓州市台湾村;高山族民俗调查;台湾原住居民家谱
在河南邓州张村镇上营村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长相具有典型的高山族的特征,然而当他们开口谈到高山族民族习俗的继承时,他们的口音却是地道的邓州方言。众所周知,高山族的居民都生活在台湾的阿里山之中,那么为什么在大陆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的上营村聚居着高山族居民呢?
1 台湾村高山族渊源
在上营村的村民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清康熙年间,有5位来自台湾籍士兵,分别叫依那思罗、迪摩达奥、安笃斯旦、安达依鲁、佚名,被安排在邓州城区西北40里处屯垦。他们各娶当地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更汉姓为陈、周、蔡、黄、林。350年风雨沧桑,五姓后裔逐渐繁衍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
多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村民们对外一直以汉人自称。但是,在他们灵魂深处却牢牢记得他们是台湾人,是高山族。1983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依那思罗的后人陈朝虎不顾家人反对,在民族栏目里,毅然填报“高山族”。他便是邓州市第一个勇敢地站出来的“高山族”。在经过32年之后的2015年7月20号,陈朝虎还告诉我们:“那个时候我是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的,家里人为此担心,极力反对。”2002年,村民陈堂三家的老房屋倒塌,其妻在清理房内物品时,发现了编纂于清同治六年的陈氏台湾原住民家谱。随后,周、林、黄、蔡四姓也先后找到了各自的家谱。传说变成了史实,村民们台湾原住民的身份最终有了依据。
随着各族族谱的发现,历史的真相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三百多年前,郑成功大军中的黄廷将军在郑成功死后率部归降清朝并于康熙七年(1668年)又奉命率部屯垦河南省邓州。部队里来自台湾的依那思罗年方22岁,善骑射,精武功,系台湾诸罗县阿里山土番(今高山族曹族)猫地干社人。是黄廷的马夫。黄廷将军张罗着给他娶了一位岑姓女子为妻,而依那思罗以妻姓谐音改名陈年。依那思罗夫妇有四个儿子,名依次为陈元珍、陈元勋、陈元杰、陈元珠。令人牵肠的是:公元1682年,黄廷又奉命率邓州垦兵从施琅征服台湾。出征时,依那思罗将他的老二、老三两个儿子带回台湾加入了土番山社,期待他日后告老还乡时再举家搬迁。依那思罗跟随黄廷数次出师征战,屡立战功,最后升任参军副将。只是,由于清朝屯垦的政策限制。依那思罗再也没有回到他的故乡。享年72岁时客卒邓州。就这样把四个儿子分撒在天各一方,兄弟相隔数百年。
该村其他四姓人家,亦经过了十几代人的传承;子子孙孙,无不殷切盼望能回祖居地拜祖,但祖祖辈辈的心愿却难以完成。
2 台湾村民俗现象
虽然不能回去与亲人团聚,他们则用另一种方式牢记他们的祖籍以及先祖。如今,这里的村民大部分都有两种服装,平日里劳动,他们都穿汉服,与当地农民没有什么区别。遇到重大节日,或者庆典,他们将穿上民族的服装。上衣无领子,袖子略短,下衣裆宽。领口、袖口、下摆均绣有花纹。尽管350年过去了,他们仍然喜爱吃米,主食常常是萝卜、白菜夹肉焖米。
他们每年的腊月二十四为祭灶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蒸用糯米染红的顶馍,以象征其始祖原为有军功之人。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九为寒食节,这一天,村民们吃饭时不能见到太阳,还要穿上民族服饰,聚集在祠堂内唱歌、跳舞,以表达对在数百年前抗击荷兰殖民者入侵斗争中牺牲的先祖的祭祀和怀念。
在婚丧嫁娶习俗及辈份称谓上,他们至今仍保留着台湾原住民的许多习俗。结婚时,新人不能坐车,要用轿抬;新人下轿时,用画有八卦图的竹筛罩在头上入洞房。村里至今还保留着一顶用于嫁娶新娘的花轿。人死后,多把棺木橫放堂屋;出棺时,与汉族不同,小头先出;下葬时,棺木里要放上一块小木板,象征帮助死者漂洋过海回到台湾故乡的帆船。出殡的前一天,在更深人静鸡不叫狗不咬时,悄悄送亡灵上路,这是因为他们害怕死人的灵魂被当地城隍阻拦,无法回到远在大海彼岸的故乡。在称谓上,他们叫“爹”为“嗲”,叫“妈”为“呢”,叫“爷”为“公”,叫“奶”为“马”,叫“姑”为“高”,叫“哥”为“香”。
虽然这些细微的习俗不足以慰藉他们思乡怀古的心灵,但是,几百年来他们却顽强地恪守如初。但是,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很多青壮年人外出打工,甚至在外地安居乐业,也有不少人通过考学而出外谋取职业;祖宗留下来的习俗亦在慢慢的淡化。这种现象引起了许多老人的焦虑,他们感到老祖宗留下来的习惯如果丢掉了,觉得对不起祖宗。
3 台湾村与台湾之间的往来
据村里老人回忆,自从他们祖先落籍邓州350年期间,双方往来不多。第一次如前所述,康熙21年(1682)跟随黄廷再次收复台湾,那一次,依那思罗带去两个儿子。第二次是清同治6年(1867)一支捻军从下营东的官道路过时,突然有一人离开军队,来到陈家。他自称叫陈阿让,是陈元杰(依那思罗的三子)的五世孙,受家人嘱托,一定要寻找机会来大陆祭祖。这一次接触短暂,但对邓州陈家族人触动很深,在整个上营影响都很大。此后,双方都杳无音信。
改革开放以来,有一位郑州台资企业协会副会长叫吴玉玺,她是在台湾出生的河南籍姑娘,听说了台湾村的故事后,在好奇心和折不断的高山族亲情促使下,她和侄女吴昀荣来到了台湾村,看到一些村民面孔,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对视一下;一下子就肯定了:“他们就是高山族。”因为,两个女性在台湾长大,对高山族太熟悉了。在村里她看到了一座具有高山族特色的牌坊,上面镌刻着“台湾村”三个大字。这让吴天玺激动不已。吴天玺依次拜访了陈、周、林等家族。进一步确定高山族在大陆的事实,吴天玺决定帮他们寻亲。经过重重艰难,吴天玺女士终于找到了三百年前陈元勋和陈元杰的后人。经过协商,陈氏的后人决定到邓州寻根问祖。
2005年8月23日,来自台湾阿里山陈氏后裔和台湾村的陈氏家族离散三百年的亲情终于得到了团聚。台湾村陈氏家族族长陈相富紧紧拥抱着台湾阿里山的族长陈宗仁,满脸皱纹的脸笑成了一朵金菊是那么的灿烂。两位族长在简单的寒暄后,就开始了盛大的祭祖仪式。只见他们的表情严肃而又虔诚,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敬。
2009年11月,南阳市组织赴台湾交流,台湾村的族长陈相富、后人陈朝虎,周殿卿的后裔周庆选等来的了他们魂牵梦绕的始祖出生地——阿里山达邦村特富野部落,收到了热烈欢迎和款待。在那里,台湾陈氏家族邹族长老主持了庄严而古老的祭天问神仪式,接纳邓州台湾村陈姓族人为“第七支族人。”赴台的邓州陈姓族人代表陈相富、陈朝虎、陈堂三等代表本族人按照邹族风俗祭拜先祖,认族归宗。
此后台湾村与台湾的族人之间亦偶有联系;两岸友人亦不断往来交流。
4 结语
经过深入访谈,我们感觉到,根据上营村村民的生活习俗和各族的族谱记载,以及他们和台湾族人的往来情景,他们与台湾高山族是一脉相连,同宗同祖,海峡两岸一家亲。台湾村高山族后裔与台湾高山族之间的联系,在350年里就像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虽然海峡波涛汹涌,但是这条亲情血脉的船却从未颠覆。两岸族人之间的交流只是大陆和台湾民众之间关系的一个缩影。它加深了两岸人民对同宗同祖的认同,也为祖国统一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