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的爱国主义传统
2015-09-23霍续龙
霍续龙
摘 要:藏传佛教拥有庞大的信仰基础,其信众众多,遍布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区,其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饰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而以藏传佛教高层僧人为主体的藏族精英阶层,则为争取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促进藏区发展,维护藏区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藏传佛教;爱国主义;传统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历史悠久,博大深厚,影响久远,在几次大的传播之后其信仰主体民族已经超出藏族的范围已经成为多民族信仰的宗教。近30年来,藏传佛教在国内发展传播迅速,影响大,信仰人数众多,信奉者生活的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强。藏传佛教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而且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藏传佛教时时、处处流露出爱国主义思想与情怀,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进而形成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并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涵。
1 藏传佛教教义蕴涵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
藏传佛教既重视来生的彼岸世界,又注重今世的世俗生活,而藏传佛教之所以拥有庞大的社会信仰基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传播力,是因为其教义表现出“和谐统一、合而不分”的思想,倡导“以国家、民族、集体利益为重”的理念,注重个人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有机结合,并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
建立在“和合”思想基础之上的“报四重恩”是藏传佛教在爱国层面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具体包括“报父母恩,报国家恩,报众生恩,报三宝恩”。藏传佛教一贯依照“庄严国土,礼乐有情”的思想,将护国,弘法,普度众生,不怕自我牺牲的精神贯穿于整个佛法教义之中。《梵网经》说 :“若疾病 、国难、贼难 ……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斋会求福。”在国难当头之际,佛教徒有责任,有义务,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举行祈祷法会,读诵经典,设斋求福等宗教仪式)积极投身护国救难运动。凡此种种,无一例外地说明佛教徒并非只顾自己修持,更要守护国土,热爱祖国,报答恩德。作为佛教的主要分支,藏传佛教继承和发展了印度佛教的爱国主义教义,形成了发扬慈悲心,坚持利他型的伦理准则。 藏传佛教教义所蕴涵的崇高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了一代代的信徒们,鼓励他们在爱国主义道路上前仆后继,在促进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抵御外辱、内乱,为创建和谐繁荣的多民族国家方面作出重大贡献,一举奠定了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2 致力于祖国统一是藏传佛教的优良传统
十三世纪是藏传佛教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早期发展时期。在元朝统一成为必然之际,藏传佛教界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响应祖国统一,涌现出以八思巴为代表,集活佛、格西、大喇嘛等于一体的爱国主义人物群体。他们坚持爱国主义立场,不断弘扬爱国思想,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不顾艰难险阻,不畏世俗嘲讽,秉持“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教义,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以国家统一稳定为己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蒙古帝国之后,藏传佛教高僧大德继续与明朝保持良好关系,并以宗教为桥梁,为实现祖国的重新统一做出了不懈努力。
公元1372年,藏传佛教萨迦派领袖人物喃加巴藏卜等带领六十多人赴南京朝见明太祖,敕封为“炽盛佛宝佛宝国师”,多次向明朝举荐藏族官员,并为明朝管理西藏地区提供便利。与此同时,藏传佛教界高僧大德们游走于明朝和北元政权之间,充当“友好的和平使节”加深蒙汉民族的友好往来。在《明实录》中记载在蒙古部落中贵族们与明朝交往中主要以有名望的西藏、蒙古喇嘛充当使者的事实。
有明一代,藏传佛教界人士为祖国大一统所作的不懈努力,使得藏传佛教得以快速发展,进一步影响整个蒙古族,波及满族,并在明朝的汉族中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从而使得藏传佛教成为日后清朝统一中国的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政权。之后,第五世达赖喇嘛奉顺治帝邀请,至北京朝见,受到极高的礼遇和优厚的赏赐,敕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但喇达赖喇嘛”,赐金印金册,由此确立了达赖喇嘛的封号和他在西藏的地位。五世达赖喇嘛回到西藏后,与四世班禅额尔德尼密切合作,有效遏制了西藏内部一些教派势力另立政权的活动,消除了一些地方势力集团的分裂活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这就为建立不久的清朝中央政权在西藏行驶主权,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提供了条件。
与此同时,作为黄教领袖的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对蒙古族各部落先后归顺清朝中央政府也作出了努力,对清朝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3 抵制外辱,维护祖国主权是藏传佛教的光荣传统
十七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期,藏传佛教的爱国主义传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藏传佛教的爱国主义主要体现于反对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等。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第四、五、六、七、九、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第五、七、八、十三世达赖喇嘛,以及摄政王第穆呼图克图、策墨林呼图克图、热振呼图克图、第六世热振活佛、第十一世帕巴拉呼图克图等一大批藏传佛教界的爱国人士。
早在十七时期初,西方国家就已经对西藏垂涎三尺,以各种方法将其殖民势力渗透进来,并干扰和破坏中央和西藏地方之间的政治隶属关系。藏传佛教界有识之士识破殖民者的阴谋,并给予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之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英国,趁中国内忧外患,中央政府无暇顾及西藏时机,肆意侵略西藏,严重地危害了国家主权以及藏族人民的利益。即便是在帝国主义威逼利诱下,藏传佛教界爱国人士始终坚持爱国立场,坚决维护祖国利益,誓死捍卫国家主权。藏传佛教界坚定的爱国信念和崇高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深入人心。
4 传承并弘扬藏传佛教的爱国主义传统,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藏传佛教的哲学体系是以人为本,修心利乐众生为重要任务,其主导价值在于以修心为本、善化社会,由过去“政教合一”的定位转化为“辅国求同”的和睦、和平、和谐的“政教”理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藏传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则显得更为重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以来,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立足于国际大背景,积极促进爱国宗教力量建设, 对加强党的宗教统战工作,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藏传佛教是一个多民族信仰的宗教,在我国信徒众多,有深厚的信仰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载体,将宗教意识、民族意识、文化意识、道德意识合为宗教社会“辨慧”形态。当今的爱国宗教力量秉承大乘佛教教义,主张以“诸善奉行、自净其心”为追求的终极目标,以揭示因果、净化人心、感悟众生、普惠世界为己任,长期实施平等博爱、破除恶染、明慧大悟的“入世工程”。
藏传佛教的历史实践证明,藏传佛教有崇高的爱国主义传统,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泽明,爱国宗教力量是构建社会和谐的社会力量之一——以甘肃藏传佛教为例[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6-28页.
2.藏传佛教的爱国主义传统[J],中国宗教,2008年第5期.
3.张云,藏传佛教的入世与出世观分析——从八思巴与迥丹热智的对话谈起[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4.郭敏丽,藏传佛教的社会功能[J],攀登,2010年第5期.
5.冯智,藏传佛教东传与历代高僧祝国利民的史绩[J],西藏大学学报,2010年12月.
6.康春英,藏传佛教中的爱国主义情愫及其现实意義[C],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四集).
7.李学竹,佛教教义中的爱国思想[J],中国藏学,2007年第1期.
8.严玉明,王文东:《藏传佛教的传统伦理教育体系之探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6月。
9.《大正藏》卷24,第1008页。
10.[蒙]sh.比拉:《蒙古佛教历史概要》,蒙古学信息 ,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