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高新产品的状况探析
2015-09-23马岑
马岑
摘 要:我国出口高新产品在近年陡增,已是拉动增长外贸的新生力。但不合理的出口高新产品问题继续存在,形成影响平稳健康发展高新产业的瓶颈。要扩大出口高新产品,政府就需施以积极优惠的税收、信贷政策,加大投入研发高新产品,合理布局出口产品的区域,推动转变经济整体增长方式。本文着手阐述出口高新产品的状况与特征,分析我国出口高新产品受制的因素,并提出推动出口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新产品;因素;创新主体
0.我国出口高新产品的背景条件分析
任何国家都视高新产业为抢占调整世界经济结构、全球化主动权的支撑点。不管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都视高新产业为战略发展的核心要素,陆续推出加快高新产业全球化进程的积极措施,加重了国际市场中高新产品的竞争时态。本世纪要以科技兴贸带动我国外贸兴起,这是国家战略性选择,也是标志从贸易大国跨向贸易强国的立足点。我国这些年猛增的外贸出口,逐步抬高了国际舞台的地位,扩展的出口规模由依赖众多初级低附加值成品到深加工,再到精加工高附加值成品,渐渐延伸到出口高新产品。密集技术产品已是后劲发展最强、规模扩展最大、出口增长最快的核心商品。显而易见,推动出口高新产品极具强烈的战略性质。
1.我国出口高新产品的状况与特征
自科技兴贸伊始,我国高新产业可谓高歌猛进,其速度惊人不已。我国出口高新产品在2004年变化显著,第一次实现超过40亿美元的顺差;2009年出口高新产品即逼近3800亿美元;2010年累计出口高新产品超出4900亿美元;2013年出口高新产品共计660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0%。可见,我国确定了出口高新产品为拉动贸易的主力军。
1.1 出口的高新产品侧重加工贸易
就贸易模式而言,我国出口高新产品侧重的是来料加工装配、进料加工的加工贸易。如此出口模式容易将我国出口高新产品的隐忧显示出来。更多从事的是装配、加工业务,出口低技术含量产品只能获得单纯的劳动加工费,这决定了低附加值、创汇不足。就近十年不同贸易模式占比的变化状况而言,尽管主导地位仍是加工贸易,比重占近八成,但其比重正在下滑中,正渐渐拉升一般贸易比例,基本翻了一倍。伴随深化产业调整,仍有大幅提升一般贸易比例的空间。
1.2 出口高新产品的主体以外资为主
占据我国出口高新产品核心地位的是外资企业,三资企业是我国出口高新产品的主力军,其比重年年攀升,而国企尽是江河日下。2010年外资企业在出口高新产品中占66.5%的份额,比重依然较大,相比2009年国企维持不变。2013年外资企业在出口高新产品中抬升到73%的份额。投机性、流动性极强的国际资本要是将目光转向比我国更有利润与劳动力更廉价的市场,对我国致力长久发展出口高新产品很不利。
1.3 出口高新产品的供给货源区域倾向严重
其主要供给货源地是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湾区域,那些出口港湾、高新区、重点城市为科技兴贸起到支撑作用。就分布区域而言,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湾当属三大高新密集区,我国出口高新产品量最大的是珠三角这个供给货源地,如广东地区出口的高新产品货源年年抬升。此外,占据出口高新产品重要地位的重点城市有二十个,它们占到总出口量的近2/3,包括了苏州高新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等多个国家级高新开发区,还有上海、深圳、北京等二十多个国家高新区的出口基地,它们都提供了出口高新产品的主要货源。
2.我国出口高新产品受制的因素
2.1 出口高新产品比较依赖进口
我国出口高新产品虽然增速快,但整个出口长期处在逆差状态。因高新产品自主产权在我国较少,配套高新产品的技术制造平台在国内未形成,所以高新产业对进口装备工艺、核心零部件、设计产品等依赖度较强。我国这十多年出口高新产品增速快,主要是进口拉动起来的,高新产业在这种状况中与国内别的行业关联度低,以致出口高新产品只能有限的带动发展高新产业。一般贸易在我国出口高新产品中一直占的比例都较低,仅有十个百分点左右。然而近年有明显对比的就是以来料加工、进料加工模式出口高新产品占的比重超过八成。比例过大的加工贸易对出口高附加值的高新产品不利,并且只要认定了加工品自身是高新产品,在统计加工贸易中就视其为高新产品。而在我国有的高新产品实际上只是非常短暂的加工过程,谈不上技术含量,有的只是劳动密集的组装环节,如此一来将对出口高新产品大打折扣。我国向国际出口高新产品,价格优势是其基础。高新产品自主创新不足是其竞争力差的根源。体现明显的是供大于求的中低端产品,对进口核心零部件、高端产品依赖度大。
2.2 不到位的财政金融支撑体系
高新产业潜在的特性决定其要配套稳健的财政金融支撑体系。就我国现下实情而言,其配套支撑体系正在渐渐完善中,这在某个层面对出口高新产品的制约性较大。为确保稳定出口高新产品,商务部等多部门从财税、金融等多角度着手重点落实科技兴贸。一系列政策积极激发了高新企业出口活动,为推动出口高新产品做出应有贡献,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清,政府只是施以有限的支持手段,及有限的支持额度,企业靠政府有限的支撑还远達不到发展需求。我们审视国外发展高新产业的实践可知,政府对有的公共资源、基础研究领域适当投入,对推动增大整体经济福利很有利,而从提升竞争力层面看,不仅要有政府支撑手段,还要确立市场化的整套投资体制。我国如今的高新企业,尤其那些民营新兴企业仍有诸多融资制约。难以确定的技术创新、金融机构对创新风险不具备评估实力,这使创新活动失去了支撑的基础。但追根溯源还是金融体系在国内仍有完善之处,国有金融单位还背负过重包袱,并且十分稀缺私人、民间投资机构,这些都比民企的增长滞后,新兴企业因融资瓶颈而成长受限。
2.3 集中出口到少量地区,市场拓展力不足
我国出口高新产品排在前几位的地区:美国、香港、欧盟、日本、东盟及金砖国家,我国出口高新产品总额中这些地区的份额占到近九成,排在前三位的占到七成左右。从拓展新市场看,普通民营企业大多受小规模限制,应对能力不足,然而大型国企尽管有研发能力与基础且实力雄厚,但通常市场战略眼光缺乏,很少能准确把握市场真正需求,国际营销的经验与能力欠乏。
3. 推动我国出口高新产品的若干建议
3.1 增加投入企业科研经费,强化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当之无愧的市场主体,它们要着力开拓融资路径,增加投入研发资金,提升核心的自主竞争力。其可借助信贷,发行企业债、股票,内部的员工认筹,引进国际风险投资等多路径、全面的获取资金,且用获取资金投入生产、研发中,使资金利用率提高,实现技术转化缩短时效,随之竞争力增强。创新技术属于企业家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多年的科技发展长河告诉我们,凡突破重大技术创新、产业化无一例外都属企业贡献。至今发达国家、新兴国家都有了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体系,此体系的鲜明特性是众多工程师、科学家皆在企业,企业为其供给科研经费。就国外成功经验而言,它们扶持出口高新产品的做法是以科技为导向、增加投入高新产业,从增强其长久竞争力入手。诸如美国八成的工程师、科学家在企业,企业为其供给超过七成的科研经费;日、德、韩的企业为其供给七成以上的科研经费。所以我国发展高新产业创新主体必须是企业,立足市场,引导增加投入企业科研经费,并且借助市场推力重组并购企业,武装中小企业,形成配套的产业集群,推动高新成果尽快产业化。
3.2 注重区域政策支持,推动均衡发展
现下我国各区域都是不均衡的发展高新产业,中西部区域相比落后,东部区域相对发达,政府对不同的各区域情况要充分挖掘高新产业的主力军、中坚力量的潜力,施以差异措施,哪些区域落后就给予扶持与资助,引导高新产业扩展到东北、中西部,加快配套的高新产业体系的完善,强化落后区域发展好高新产业。制定出口政策属于系统性的复杂工程,需对全球化中转移调整结构的特征,以及高新产品产业化、创新、国际化的竞争机制与特性考虑充分,要协调配套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及贸易政策等不同政策,有效结合战略性、国际惯例及操作性。政府对致力出口高新产品的企业专门给予税收优惠,侧重出口退税,简化审批流程,快速实现出口退税。在退税的具体操作上可借鉴上海与北京做法好的成功经验。对出口成套设备、技术要优先及时予以退税。我国近年调整出口退税,对高新产品提高退税率,这反映我国决心支持出口高新产品的形势。政府要对设立出口高新产品的卖方与买方信贷予以批准。银行对其优先贷款,手续简化、下调利率,并且结合出口成套设备、高新技术与援外项目。
3.3 积极加强拓展新市场
我国出口高新产品对微电子、通信、计算机等电子信息类比较依赖,其它诸如航空航天、生命科技及生物科技类等产业化欠乏、不成熟,未形成国际强大竞争力,起不到带动作用。我国既要持续立足优势技术领域的发展,将有限资源聚集,使聚集效应最大发挥,形成出口电信产品的较大优势,使其成为出口高新产品的导向力,还要着手培育有潜力与优势的领域,诸如新材料与生物医药等方面,加大力度开发,打造有利的各方条件,争取短期内将其出口竞争力、规模提上去,推动全面发展出口高新产品。
综上所述,因为我国长久以来主要是以外资引入技术为主,所以出口高新产品尽管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仍有以外资、加工为主的问题长久存在,這些因素都消极的影响我国经济大致走向。这样一来就需要增加投入企业科研经费,强化创新主体地位;注重区域政策支持,推动均衡发展;积极加强拓展新的市场领域,最终让我国高新产品的出口可以占领一片市场。
参考文献
[1] 贾丽娟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2] 于芳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与对策分析 [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10)
[3] 宋晏玲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 [J] 科技资讯 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