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常见语用失误及成因
2015-09-23曹凡
曹凡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很友好说成你很朋友,老师给我们照相说成老师照相我们等等。留学生在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类似的语用上的失误,再如:
有一次老师组织学生去极乐寺游览,当老师听说一个学生不去时,想确认一下他是不是真的不去,就问:“XX,你不去吗?”XX回答说:“不,我不去。” 学生的回答显然是不合汉语习惯的。这不是语法形式或词语用法造成的偏误,而是其母语和汉语在对是非问句的应答“是”或“不”时的着眼点不同。汉语中回答是非问句时的“是”或“不”,是对提问者所说的话做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如对“你不去吗?”的肯定回答是:“对/是的,我不去。”否定回答是“不/谁说的,我去。”英语对是非问句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不是针对对方,而是表达答话人自己“去”或者“不去”的意向。“去”则做肯定回答,“不去”则做否定回答,不考虑是否与问话者的语气相承。外国人用自己民族的思維习惯套用汉语,在回答“你不去吗?”时,就出现了以上的语用失误。
那么什么是语用失误,语用失误的成因,即针对语用失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呢?下面我们一一来进行分析。
1 语用失误概述
交际双方传递信息时,总是希望能够理想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看法,希望交际对象能够理解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人们的言语活动千差万别、错综复杂,大部分言语行为能及时发出并取得预期结果,但也有不少言语行为在交际过程中不是被中止,就是受到挫折而未达到目的,造成语用失误。有关语用失误的研究也还存在不成熟的地方,对于语用失误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奥斯汀在其著作中有重要论述,他从分析言语行为成功的条件入手,找出失误的原因,然后对语用失误情况进行归纳分类。关于言语行为成功的条件,他归纳出三大项六条。在此基础上将言语行为的失误、不成功现象基本上归为两大类:卡壳和滥用。他的分析不能概括造成错综复杂的言语交际活动失误的全部情况,但不可否认,他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
2 语用失误的成因
人们的言语活动是丰富多变的,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也是类型繁多,原因各异。从整体上看,引起语用失误的原因可分为三个方面
1.母语的影响引起的失误
不同语言系统具有不同的规则和形式,在使用汉语时,留学生必须使用汉语的语言规则和表达形式。若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如英语与汉语,在书写形式、句式结构、语法规则等方面差异较大。所以,在使用汉语时,我们必须帮助留学生转变语言习惯,使用规范的汉语表达形式。然而,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使用规范的汉语表达形式,而是套用了母语的语言规则和形式,例如:“明天我要见面我的爸爸。”这样的句子。导致言语不规范,令人费解。
2.忽视语言语境引起的失误
有些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只记住了词汇、短语的表面意思,却不注重它们的内涵意义。在交际过程中,不区分其语境,仅凭其表面意思选词,导致词不达意。例如,有个韩国学生在作文中 用“发展”而不是“发达”来表示“肌肉”这个概念,因为在韩语中这两个词是没有区别的,在写作过程中,他不加选择地随意地用了一个表示“肌肉”的词汇。
任何一次面对面的言语交际都处于一定的社交语境中,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交际双方都必须了解本次言语交际的社交语境信息,如相关的社交模式和礼仪等,并按照语境要求进行言语交际。如果言语不符合语境要求,就会出现语用失误。
3.语用因素引起的失误
由于语用因素而引起的失误并不少见。日常生活中在行为环境、地点和它的目的之间存在着一些公式化的联系。在现实交际中,如果违反这种思维定式,即一方在说某句话时没遵循这种定式,另一方却仍按惯有的模式去理解,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语用失误。有些情况下说话人与听话人所理解的模式不同,这时也会引起语用失误。如去河边可以去游泳也可去捕鱼。有时候交际对象不是对说话人言语行为的基本功能做出反应,而只是对其中的一段有反应,这时会出现语用失误。我们在上课时,比如课堂讨论,当老师介绍一个故事后让学生发表见解时,学生常说“那是老师讲的故事,我认为……”或者在谈完自己的观点后说:“那就是我的意见,我说完了……” 这里两处“那”都使中国人感到别扭。“这”(this)是近指,“那”(that)是远指。汉族中用于总结即回指时,把刚刚过去的当做“近”,因而习惯用“这”,如说了一段话后常说;“这就是我的意见。”英语则认为已经过去的就是“远”,所以用“that”,学生说汉语时也按照英语的思维和观察事物的习惯说成“那就是我的意见。”使中国人听起来很不地道。
3 如何避免语用失误
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在语用方面的失误有些事因违反语法规则或用词不当而引起的,更多的是使用汉语语言形式或词语时因思维方式和习惯的不同或观察事物的角度、范围有差异而造成语言表达和理解上的失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在脱离真实言语交际语境和缺乏交际目的的情况下习得汉语的,所以他们虽然拥有大量的语言知识,却不知如何得体地运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缺失的语境知识进行适当补充。
1.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交际能力不仅体现于使用语言的语法的正确性,而且,还表现于语言行为的得体性。在学习一种语言时,如果不学习这种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不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规约,在交际中就不可能正确地运用这种语言进行表达。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汉语语言知识,而且要传授中国的文化知识。在讲解文章时,教师除了应讲解语篇中的生词、语法,更应着重向学生介绍固定搭配以及其它熟语等,并传授语篇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学生对某些文化现象感到困惑,教师可以将它与类似的学生母语文化现象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语篇的思想内容,也可以增长学生的跨文化语用知识。
2.培养学生分析语境、利用语境进行交际的能力
句子语境能够影响词的认知过程,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记忆词汇和短语。在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时,要根据语言语境选择合适的词汇、短语和句子等。另外,在任何一次言语交际中,交际者都必须按照社交语境要求进行言语交际。如果言语不符合语境要求,就会出现语用失误,达不到交际目的,甚至会弄巧成拙,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不同语境进行言语交际练习,锻炼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他们使用语言的得体性。例如工作会谈、熟人聊天等社交语境中的言语交际模式各不相同,只有通过经常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4 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语用失误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是只要我们重视它们,并采取有效措施增加留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语用失误还是可以避免的。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设备,让留学生通过这些客观有效的教学手段,再辅之以大量的课外阅读,即可较全面地了解文化差异。从而知道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有效避免交际中的文化干扰,增强社会文化能力。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强文化语境教学意识,积极进行文化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只要持之以恒 ,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语用学教程 索振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孟宏党 跨文化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报,2001,(3)。
[5]黄 田,郭建红 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其对策,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