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尘

2015-09-23牛锐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5年8期
关键词:苏东坡境界苏轼

牛锐

阅读导航

苏轼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走进苏轼我们将受益匪浅:走近苏轼,就是走进一片流光溢彩的诗文天地;走近苏轼,就是走进一段进退浮沉的坎坷人生;走近苏轼,就是走进一份悲喜冷暖的复杂心境;走近苏轼,让我们感受一股旷世的豪情,追寻一种站立的人格,仰望一轮精神的明月!

人间全才苏东坡

丁 静

苏东坡集儒、释、道于一身,医学、饮食、天文、地理皆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皆有深厚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能冠军”。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长袖善舞,在多个领域都达到了领先的高度。

当代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写道:“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这些品质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数见。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

一代文宗

文学上,苏东坡是受人仰慕的文学宗师。他一路走,一路写,虽然身在他乡,但是每有佳作,总会很快传到京城,万人观瞻。虽持不同政见,但同为文学大家的王安石把他称为“不知更几百年才出如此人物”。

论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包罗万象,作品数量大,体裁多。确如他自己所说:“吾文如万斛源泉,不择地而出。”

论诗,他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成功结合的典范。无论是反映人民疾苦,抒发个人感慨,还是描写自然景物,都想象丰富,气势奔放,变化无穷,流畅自然,并隐含微妙精深的生活哲理。

论词,他是一代宗师,开拓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领袖。当时词都是婉约柔美之作,没有雄奇悲壮的风格。苏轼以诗为词,大大开拓了词的境界与表现范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贯雄浑的意境具有首创之功,在当时属于惊世骇俗的做法。

书法大家

书法上,北宋四大书法名家:苏、黄、米、蔡,苏东坡排名第一。他的书法端庄流利,刚健婀娜,如绵裹铁,行体翩翩。

他的代表作《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第一行书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第二行书是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

据介绍,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苏东坡到黄州的第三年,精神上寂寞痛苦,生活上穷困潦倒,《寒食帖》正是在这种心境下写成。

开头几个字写得还很规则,逐渐就挥洒开来,神气充足,跌宕恣肆,飞扬飘洒。苏东坡将心境感情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读来能感受到郁闷、牢骚、悲怆,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名家评点这幅作品:“江河渲泻,放逸不羁;环环相扣,气脉通连;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生花妙笔,无二神品”。

千古第一文人

中国文人的人格理想,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两种理想境界,苏东坡不折不扣地实现了。

苏东坡的一生,虽遭遇百般挫折和困难,始终不曾放弃对国家、对百姓的责任感,始终坚持匡时救世的报国之志。苏东坡身上,有李白旷逸超凡的神仙气,有杜甫执着坚守的忠义气,有白居易穷达通融的从容风度,有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情怀。

他的思想与人格,既是先贤圣哲传承而来的结晶,又是对中国传统的融汇与开拓,所以林语堂说苏东坡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选自2014年12月7日《海南日报》)

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苏东坡一生的各项成就,非常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苏轼,走进苏轼。苏轼在我国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最终以其旷世之作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全能天才。“他一生写下的许多千古杰作,为中华文化史奏响了一支波澜壮阔的生命乐章”。在中国,千年以来历代都有郁郁不得志之文人,但能像苏东坡先生能在失意中还写出大量名垂千古之旷达之作的,绝无二人,他不愧是我国文坛史上一位烛照天下、光耀千古的文化大师,更是一位全能天才。

1.中国文人的人格理想有哪些?林语堂为什么说苏东坡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2.请你说说本文结构上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好处?

苏轼的境界

严付杰

苏轼多才多艺,精通诗、文、书、画。作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处世思想和文学思想融合了我国古代三个思想体系的精华即“儒、释、道”,独创了一套简单实用的东坡式人生哲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以儒治世,尊崇儒学是其思想核心。苏轼自小立志做范滂,积极入世的儒家秉性成为贯穿其一生的思想主线。他心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达则兼济天下”,关心国计民生,指斥时弊,积极倡导政治改革;或在地方上,奖励农耕,疏浚西湖,筑堤引水,领导百姓抗灾抗洪,造福一方百姓。“穷则独善其身”,游览山水,留心民风民俗,写诗填词作文著述,怡情养性。

以佛修心,“静而达”是其人生境界。东坡之好佛,首先是要求静心。政治上的苦闷,仕途上的失意,加剧了他的向佛之心,为解脱苦闷而寻求超脱境界,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出世思想。通判杭州,经常出入古寺,拜名僧会高人,参禅悟道;黄州五年,苦难的岁月,辛酸的遭际,使得他的佛老思想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佛教使他超越偏执,让他学会超然,跳出矛盾纠缠之外,并用佛家的心性修养方法超越自身俗见,从而达到心泰神宁,求得自我完善。不过,苏轼始终没有超脱尘世,而往往只是在解脱“烦恼障”之后对人世冷眼观察,仍然怀有一颗经世济民之心。在接受佛教思想的过程中,渗透儒道精神和苏轼个性的“真实”追求,苏轼对“真实”的追求在学佛的过程中始终与现实人生目标结合,实现了“静而达”的人生境界。

以道养身,超然物外是其处世哲学。与儒家积极入世的现实品格相比较,道家凸显的是超越和放达,即不是积极肯定、参与、改造现实,而是以保持距离的心态,否定、扬弃、超越现实。苏轼早年读私塾之时的老师便是一位道士,对他有一定的影响(他的一位私塾同学陈太初中进士之后,就曾弃官归隐当道士),他本人也十分喜欢读《庄子》。老庄“无为而治”的思想又同他的“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见《辩试馆职策问札子》)的政治主张有其一致之处。

苏轼一生的思想中,以儒家积极用世思想为主线,而佛老思想就像是他在政治上碰得头破血流之时用来抚慰心灵的清风明月。虽佛老思想本在消极,但苏轼以儒家精神为担纲、以佛家精神为超脱、以道家精神为养气,其豪放之气仍在,将儒、释、道融为一体,刚柔相济,出世之态,入世之心,终其一生,不悔不怨,至死不渝。(选自2015年3月18日《四川政协报》)

本文从思想体系的深度探寻了苏轼的人生境界,对我们深入的了解苏轼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苏轼由入世而出世,看尽繁华,转向沧桑,因此返璞归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佛说“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自然的阴晴风雨,在苏轼笔下,是那么的浑然美妙,怡然动人。

3.读了上文之后,请你说说苏轼的思想核心和处世哲学分别是什么?

4.本文虽短,但结构相当清晰,请你说说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1.中国文人的人格理想,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因为他的思想与人格,既是先贤圣哲传承而来的结晶,又是对中国传统的融汇与开拓,所以林语堂说苏东坡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2.本文结构上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巧用小标题来结构全文。作者这样来安排文章的结构,一方面可以把苏东坡各方面的成就清楚地表现出来,使得文章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另一方面它也仿佛给文章穿了一件漂亮的新衣,使文章顿生亮色。

3.思想核心是以儒治世,尊崇儒学,处世哲学是以道养身,超然物外。

4.因为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开头先提出问题,然后中间三段对其“儒、释、道”的思想进一步解释,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旨,因此结构显得相当分明。

猜你喜欢

苏东坡境界苏轼
妙语尝酒肉
苏东坡问路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千年英雄苏东坡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苏东坡学无止境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