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2015-09-23徐海清
徐海清
(长沙华美诺德医学美容医院整形科湖南长沙410000)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徐海清
(长沙华美诺德医学美容医院整形科湖南长沙410000)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面部美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5月至2015年1月,利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填充面部凹陷162例,随访并评估术后效果。结果:术后完整随访140例,随访1~12个月,88例患者第一次填充效果满意,22例患者术后3~6个月行第2次充填后满意,14例患者行第3次充填后满意,填充部位凹陷症状得以明显改善,效果显著。结论: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具有操作简便,手术痛苦小,安全可靠,效果确切,并发症低,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等特点,优于其他注射材料。
自体脂肪颗粒;脂肪抽吸;注射移植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交往增多,以及生活态度和求美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因年龄增长而逐渐出现的凹陷、萎缩消瘦、皱纹等面容老化问题开始日趋关注。越来越多的就医者希望通过手术来改善容貌缺陷。借助自体游离脂肪或各种人工材料进行皮下软组织充填是临床常采用的治疗方法。因自体脂肪移植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取材方便且造型较为逼真,同时术后不会遗留瘢痕、无需附加切口、组织相溶性好等优势[1-2],而受到就医者的亲睐。笔者2011 年5月至2015年1月间,对162例患者采用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技术进行面部美容整形,效果显著。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就医者共162例(297个部位),其中女性146例,男性16例。年龄18~58岁,平均33.2岁。其中额部凹陷、额纹22例,颞部凹陷98例、鼻唇沟凹陷65例,前面颊三角区(俗称苹果肌[3])凹陷24例,两侧面颊中部凹陷16例,上睑凹陷6例,下睑凹陷8例,薄唇6例,泪槽和睑颊沟畸形16例,眉间纹6例,下颌短窄8例,低鼻12例,外伤及感染性瘢痕凹陷畸形4例,面部注射物取出遗留凹陷畸形5例,单侧颜面萎缩1例。
1.2手术方法
根据就医者脸型及个人要求,以记号笔在面部受区标记填充范围和抽脂区抽吸范围,同时估计所需的脂肪量,碘酊固定标记线。
1.2.1脂肪抽取:采用肿胀麻醉和注射器抽脂[4],肿胀液配制: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2%利多卡因20ml+肾上腺素0.5mg。取材部位多采用大腿内侧,其次是腹部(主要是下腹部)、大腿外侧等明显脂肪堆积的部位,个别有特殊要求的病例选择腰部、臀部、上臂内侧等其它部位。对于大面积抽脂同时要求行面部凹陷填充时,先用注射器抽出足够脂肪备用。将抽脂区肿胀麻醉后选择内径3mm双孔吸脂针,用20ml注射器连接脂肪抽吸针,将注射器回拉内栓造成负压,并用5ml注射器外管支撑固定在这一压力下,前后抽动脂肪抽吸针,手工进行扇形拉锯式均匀抽吸,抽取足量脂肪颗粒混悬液,检查吸脂区平坦均匀后,吸脂口用5-0丝线缝合一针,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服加压包扎。
1.2.2脂肪处理:将抽取的脂肪混悬液用不锈钢过滤网进行过滤,用含庆大霉素16万U、地塞米松5mg的生理盐水100ml冲洗掉混入脂肪颗粒中的血液、麻醉液、纤维碎块等。将大的纤维组织及脂肪团块组织剪碎,将筛选出的脂肪颗粒倒入50ml注射器中,通过脂肪转换器注入1ml或2.5ml,注射器放入无菌盘中备用。
1.2.3脂肪注射:将注射入口和受区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浸润麻醉,注射入口选择在受区周围比较隐蔽部位,用20ml注射器针头扎穿皮肤皮下组织,选择直径2mm圆针头脂肪移植针。在标记填充范围内,按照从远到近,缓缓退针,边退针边注射的形式,进行多层次、多隧道及多点注射,避免路线重复。填充量要超过正常30%~40%,一般高于周围皮面的3~5mm,稍加按摩填充部位,适当塑形,使脂肪颗粒均匀分布于整个受区并与周围自然衔接。在注射过程中忌伤及局部神经、血管。
1.2.4术后处理:术后注射入口不需缝合,用创可帖或小纱布块贴帖,对于额颞部较方便包扎的部位填充后轻度加压包扎1d,其它部位填充后无需包扎。供区加压包扎,24h后换药,7~10d拆线,拆线后穿弹力服1个月。应用抗生素5~7d预防感染,术后7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随访,拍摄正位、侧位45°、90°照片,比较与术前外形轮廓变化。对于脂肪吸收较多者,安排3个月后行第2次手术注射填充。
2 结果
术后完整随访140例,随访1~12个月,88例患者仅一次填充效果满意,22例患者术后3~6个月行第2次充填后满意,14例患者行第3次充填后满意,填充部位凹陷症状得以明显改善,效果显著(如图)。15例患者凹陷症状有改善,但放弃第2次治疗。1例半侧颜面萎缩患者因皮肤与面骨之间基本上无其他软组织,血管分布极差,无脂肪存活,经劝说后放弃第2次治疗。4例出现过量填充,6个月后在局部浸润麻醉下,对过度移植区进行脂肪抽吸治疗满意。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钙化、脂肪液化及硬结、纤维囊性化等并发症。典型病例见图1。
3 结论
面部轮廓丰满对称,弧度流畅自然,和五官比例和谐体现了容貌俊美的个性特点[5]。而各种原因所导致的面部软组织凹陷、皱纹、萎缩、皮肤松弛等会使人看起来苍老、憔悴,其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体面部脂肪量降低,深层软组织松弛[6-7]。皮下软组织充填是治疗颜面部凹陷的主要手段,而自体脂肪颗粒是一种较理想的软组织填充材料[8-9]。脂肪颗粒主要注射于患者皮肤层与肌下层,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皱纹与皮肤凹陷情况,同时使受区皮内胶原含量增加,真皮增厚,皮肤纹理、毛孔大小、皮肤柔软度、皮肤颜色及瘢痕质地都得到改善[10]。脂肪移植成功的关键在于脂肪颗粒在受区的成活率[11]。笔者在临床实际操作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图1A 术前正位,颞部、额部、苹果肌凹陷
图1B 术前斜位
图1C 术后半年正位,凹陷部位得到矫正
图1D 术后半年斜位
3.1术前与就医者充分沟通,了解其主要诉求及手术目的,即最困扰就医者容貌的部位。向患者介绍脂肪移植的原理和过程,告知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存在一定的吸收率和存活比例,使患者充分认识到移植后外形变化所需的稳定期,脂肪移植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容量过多或过少时需要二次手术的可能性。于站立位或正坐位水平目视前方,医者在就医者对面等高的位置详细观察后,用美蓝标注出需填充部位的范围,并让患者面对镜子予以确认。
3.2多数患者大腿内侧上部脂肪堆积突起,有改善的需求,可选择此处作为脂肪供区。大腿部位脂蛋白酶活性相较其他部位明显较高,生长活跃且稳定性强,此处的皮下脂肪较厚,便于采集,位置较隐蔽,患者易于接受。其次是腹部(主要是下腹部)、大腿外侧等明显脂肪堆积的部位,个别有特殊要求的病例选择腰部、臀部、上臂内侧等其它部位。
3.3采用肿胀麻醉和注射器抽脂。肿胀液的配制中不加碳酸氢钠,以防止脂肪细胞的破坏及皂化[12]。注射器法所得到脂肪细胞多数能够保持完整形态,仅有10%左右脂肪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选择内径3mm钝圆双孔吸脂针和20ml注射器进行手持负压脂肪抽吸。可减少脂肪颗粒的损伤和破坏。
3.4将抽取的脂肪混悬液用不锈钢过滤网进行过滤比较快速高效,减少脂肪离体时间,相较离心获得的脂肪细胞存活量更高。用含庆大霉素16万U、地塞米松5mg的生理盐水100ml冲洗掉混入脂肪颗粒中的血液、麻醉液、纤维碎块等。地塞米松能够有效提高脂肪细胞离体及注射后血运尚未建立时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从而提高了颗粒脂肪注射移植的成活率[13]。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不对脂肪颗粒进行过多冲洗,将大的纤维组织及脂肪团块组织剪碎。
3.5选择直径2mm圆针头脂肪移植针。因粗钝圆针头不易戳破血管、对脂肪颗粒损伤小,可有效避免脂肪栓塞、提高脂肪的成活率。按照从远到近、缓缓退针、边退针边注射的形式,进行多层次、多隧道及多点注射。不预制隧道和往复注射。注射时应尽量保证每条隧道中的脂肪颗粒分布均匀,注射方向应平行于面部神经走行方向,避开面神经和血管,呈扇形注射。填充量要超过正常30%~40%,注射后应轻柔按摩以塑形[14]。部分凹陷处皮下(如两侧面颊中部、鼻唇沟)若有纤维索,可在凹陷部位旁边插入20ml注射器针头,用针尖划断真皮及其下的纤维粘连。否则即使移植了足量的脂肪,局部还会显得凹陷。
3.6对于额颞部较方便包扎的部位填充后轻度加压包扎1d,其它部位填充后无需包扎。适度包扎不仅能够减少出血和血清肿的发生,而且能够减轻受区的水肿,以免因受区肿胀导致压力增加,引发脂肪细胞受损,术后24h间断冰敷,以减少受创后的渗出。
3.7术后使用抗生素5~7d。脂肪组织移植的最大风险在于术后感染,如果出现感染则易出现液化坏死,移植的脂肪细胞不可能成活,因此术后要使用足够时间的抗生素预防感染。
近年来,许多学者应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脂肪颗粒共同注射,提高了脂肪细胞的成活率[15-18]。虽然移植术后高达40%~70%的吸收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项技术在临床的进一步开展,但由于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具有操作简便,手术痛苦小,安全可靠,效果确切,并发症低,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等特点,优于其他注射材料。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1]张晖,冯幼平.纯化自体脂肪颗粒在上睑凹陷矫治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1):1680-1682.
[2]祝顺武,宋广滨,徐学武,等.脂肪注射移植后皮肤质地改善的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78-81.
[3]范巨峰.注射美容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6.
[4]刘成胜,石蕾,黄元生,等.自体颗粒脂肪移植面部轮廓整形[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4):532-535.
[5]李幸,孔豫苏.自体脂肪表情肌内注射和结构性注射移植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美容,2014,23(1):61-62.
[6]马越波,徐培君,胡锡浩,等.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颜面部年轻化美容手术中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2010,22(4):367-368,374.
[7]吕长久,焦智慧,牛志超,等.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面部凹陷整形美容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7):92-93.
[8]韩超,刘丽钟,廖怀伟,等.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技术在面部临床应用的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2,26(1):117-120.
[9]刘成胜,石蕾,黄元生,等.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面部年轻化的应用[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1,17(4):286-289.
[10]祝顺武,宋广滨,徐学武,等.脂肪注射移植后皮肤质地改善的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2,2l(1):78-81.
[11]袁继龙,景士兵,董齐,等.脂肪来源干细胞的特性及协同脂肪颗粒移植的研发进展[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9,20(2):110-112.
[12]韩志新,赵小静.自体脂肪填充面部凹陷畸形[J].中国医疗美容,2014,5(1):20-21.
[13]黄伟,黄静,王广宁,等.地塞米松对人颗粒脂肪裸鼠移植成活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1):1-3.
[14]马丽,文辉才,眭云鹏.细胞辅助脂肪移植在面部软组织凹陷畸形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广东医学,2014,35(13):2137-2140.
[15]王昕,陈小平,林金德,等.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脂肪颗粒填充面部凹陷的临床应用及Fuzzy评价[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4,20(1):18-21.
[16]黄和平,施彦,黄林玲,等.自体脂肪移植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18),1511-1513.
[17]林琳,蔡群,陈龙.富血小板血浆在颜面部脂肪移植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美容,2013,4(1):10-12.
[18]孙华凤,张伟强,赵启明,等.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自体脂肪颗粒组织移植存活率影响的研究[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3,24(11):694-698.
Autologous adipose granule transplant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acial beauty
XU Hai-qing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Changsha Huamei Nord Medical Beauty Hospital,Changsha 410000,Hunan,China)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autologous adipose granule transplant in facial beauty effect.Methods Form May 2011 to January 2015,the use of autologous fat granules injection transplantation filled with 162 cases of facial sag,and to assess postoperative follow-up results.Results Postoperative follow-up of 140 cases of complete,followed up for 1-12 months.88 patients were satisfactory in the first filling,22 cases of patients after 3 to 6 months after the second row were filled with satisfaction,14 cases of patients were satisfactory after third time filling.Filling site depression symptom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the effect is remarkable.Conclusion Autologous fat granules transplantation with the features of easy operation,small surgical pain,safe and reliable,the exact effect,complication is low,sources,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cost,better than other injection materials.Clinical worth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autologous fat granules;fat suction;injection transplantation
R622
A
1008-6455(2015)08-0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