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管理研究者及其合作网络研究
2015-09-23陈悦王智琦
陈悦,王智琦
(大连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暨WISE实验室,大连 116085)
中国创新管理研究者及其合作网络研究
陈悦,王智琦
(大连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暨WISE实验室,大连 116085)
运用数理统计法和社会网络分析(SNA)法等文献计量方法,对中国创新管理研究者的发文量、H指数及其网络中心性进行深入分析,并对高产作者合著网络结构进行量化分析,揭示了中国创新管理领域的高影响力研究者、高产作者合作特点以及主要的学术研究团体,对我国创新管理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科研合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启示。
中国创新管理;高影响力作者;文献计量学;社会网络分析;合作网络;学术团体
创新管理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开创了创新理论研究的先河,随后创新的含义和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了巨大的发展[1]。我国对创新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许庆瑞教授、傅家骥教授等是国内最早从事技术创新管理研究的一批学者,许庆瑞教授于1986年出版的《研究与发展管理》被认为是国内最早的创新管理著作。我国创新管理研究的发展经过近30年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创新成为国内政府、产业界、学术界最热点的话题之一。
普赖斯[2]很早就提倡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研究科学合作的变化,因为科学文献中的合著关系是静态的,具有可证实性,并且这种计量研究具有非介入性,不会影响科学合作的进程。文献计量学是科学计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借助数学方法对科学文献进行定量化研究,以揭示科学的发展规律,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采用的一种分析工具[3][4]。作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我国学者对创新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发展的力量布局[5]和主题的演变[6],且来源数据均为2007年以前,对我国创新管理近10年研究者及其科研合作情况的研究仍然空白。因此,本文作者力求从一个全面、创新的角度来对我国创新管理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
本文以经专家咨询选取的163个创新管理领域的关键词作为检索依据[6],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检索“管理类”学科下的2004年至2013年的文献,经数据去重清理后得到10671条文献记录,以此作为本文的分析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创新管理研究者及其合作网络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揭示我国创新管理领域的高影响力作者、学术合作团体及科研合作规律,为相关研究者及科研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 创新管理研究的高产作者
发文量是衡量作者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7]。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黛安娜·克兰在《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8]一书中指出,高产作者能够吸引大量科学家进入该领域研究,使得学科知识呈指数增长。同时,高产作者的知识及影响力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积累和扩散[9]。
普赖斯在《小科学,大科学》[2]一书中指出:撰写全部论文一半的高产作者的数量,等于全部科学作者的平方根。这就是普赖斯定律,可以表示为:
其中n(x)表示撰写x篇论文的作者数;i=nmax为该领域内最高产作者的论文数;N为全部作者的论文数。根据普赖斯定律,在创新管理领域现有的19734位作者中,前140位作者应为高产作者,他们的发文量至少是8篇。利用Bibexcel对数据源进行作者发文量统计,共得到156位发文量不低于8篇的高产作者(表1)。作者陈劲是创新管理领域近十年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他曾任浙江大学创新与发展中心副主任,目前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主要从事技术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为中国创新管理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表1 中国创新管理研究的高产作者列表(括号中数字代表此排序对应的作者发文量)
为了反映中国创新管理这一交叉学科研究者的研究背景,本文对发文量排名前15的21位高产作者(存在并列排名情况)的学术背景及现工作单位进行了详细分析(表2)。这些高产作者中学术背景为管理学的有17位,经济学2位,工学2位,且这些作者均来自管理/经济相关院系,由此可见,创新管理研究受到管理学界的高度重视,其次为经济学界。高产作者通常意味着能吸引到更多的合作者,进而形成一定规模的科研团队,这对其所在机构在创新管理领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经统计,这些高产的现任机构主要分布在浙江大学(145篇论文,比例为25.85%)、大连理工大学(94篇论文,比例为16.18%)、上海交通大学(54篇论文,比例为9.63%)以及清华大学(38篇论文,比例为6.77%)。
表2 前21位高产作者学术背景①
我们对这前21位高产作者的合作发文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基本可将他们分为三类(设定两个界限:独立发文量占总论文数高于70%以上则为独立撰文为主型,低于30%则为合作发文为主型,处于两值中间者为两类兼顾型):(1)独立撰文为主型:生延超作者发表的24篇文章中独立撰文18篇,比例为75%,其余6篇合著论文中5篇为校内合作,1篇为校外合作;(2)两类兼顾型:柳卸林作者发表的20篇文章中独立撰文6篇,比例为32%;(3)合作发文为主型:陈劲和毕克新合作发文量分别为70篇和46篇,苏敬勤、李垣、和金生、黄瑞华、于渤、吴晓波、谢洪明、刘凤朝、朱桂龙、许庆瑞、魏江、李柏洲、仝允桓、吴贵生、陈继祥、曾德明和林海芬这17位作者独立发文量均不超过2篇,以上作者(共19位)合作发文的比例均大于70%。综合以上分析,这些高产作者更倾向于选择合作发文的科研模式(比例为19/21=90.5%)。
2 创新管理研究的高影响力作者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个体素质本身,还体现在个体在关系网络中的角色地位。因而,一个学者的学术影响力也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发文量和与其他作者的合作关系。
作者在合作关系网络中的影响力通常表现为局部影响力、整体影响力和资源控制力,可以分别用度中心性(Degree)、接近中心性(Closeness)和中间中心性(Betweenness)来表示,“度中心性”测量网络中行动者自身的交际能力,没有考虑到能否控制他人[10],往往体现出网络中某节点的局部影响力;“接近中心性”考虑的是行动者在多大程度上不受其他行动者的控制,如果一个点与网络中所有其他点的“距离”都很短,则称该点具有较高的整体中心性[11],即体现某节点在网络中的整体影响力;“中间中心性”研究一个行动者在多大程度上居于其他两个行动者之间,测量的是行动者对资源控制的程度,即该点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他人之间的交往,因而是一种“控制能力”指数[10],它体现某节点在网络中的沟通能力。
对156位高产作者的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三者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三者呈显著正相关(表3),表明节点在网络中影响力体现的三个方面是基本一致的。其中,中间中心性被认为更能体现出节点在合作网络中地位的重要程度[10]。表4列出了中间中心性分别位于前30位的网络高影响力作者,排在前三的是西安交通大学的李垣,浙江大学的许庆瑞和陈劲(现清华大学)。
对比表1和表4可以发现,西安交通大学的李垣、黄瑞华,浙江大学的许庆瑞、陈劲(现清华大学)、吴晓波、郑刚,清华大学的吴贵生,复旦大学的司春林、陈衍泰(现浙江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谢富纪以及中国科学院的任中保和郭雯这12位作者不但是高产作者,而且有较高的网络中影响力。
美国物理学家Hirsch在2005年提出了H指数的概念,并对H指数做出了具体描述[12]——如果一个科学家总共发表了N篇论文,其中有h篇论文每篇至少被引用h次,则称其H指数为h。H指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成就,被用来评价科研人员的个人绩效[13]。本文在CNKI中以作者姓名和机构为检索条件,分别检索上述12位作者在2004~2013年间发表的期刊文献,检索结果按被引频次排序,并依此计算这些作者的H指数,结果如表5所示。
表3 作者的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相关性
表4 前30位合作网络高影响力作者
表5 作者的H指数情况②
从表5可以看到,作者陈劲的发文量(74)、H指数(41)和论文最高被引频次(345)都是最高,最高被引论文于2012年发表在《科学学研究》期刊上。而作者郭雯的H指数(5)和论文最高被引频次(14)相比表5其他11位作者有明显差距。由此,我们可将陈劲、李垣、吴贵生、吴晓波、黄瑞华、许庆瑞、谢富纪、司春林、郑刚、任中保、陈衍泰这11位作者视为中国创新管理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作者。
3 创新管理高产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为了探究高产作者间的合作交流情况,本文利用VBA编程对表1中156位高产作者构造合作矩阵,并利用Ucinet绘制出他们的合作网络(图1),结果显示共87位作者之间具有合作关系,形成了6种不同规模的子网(表6)。网络密度反应了节点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过于稀疏的网络合作会阻碍信息交流[7],本文高产作者的合作网络密度为0.0174,所有作者的合作网络密度0.0002,可见高产作者间合作发文的现象更为普遍,密度相对较大。从图1可以看出,高产作者间的合作大多为校内合作,特别是小规模的合作团体,可见地域接近是影响作者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表6 6种不同规模的连通子网
图1 创新管理高产作者合作网络图
规模最大的9人合作子网络已在图1中用黑色实线圈出,以浙江大学的郑刚教授为核心,形成了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福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五校间的学术合作团体,研究方向主要为企业创新管理。此外,图中值得关注的连通子网(黑色虚线圈出)还有以朱桂龙的为核心的华南理工大学学术合作团体,研究方向主要为技术与创新管理;以苏敬勤为核心的大连理工大学学术合作团体,研究方向主要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以吴贵生为核心的清华大学学术合作团体,研究方向主要为企业技术创新;以蓝海林为核心的华南理工大学学术合作团体,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国企业战略管理;以王玲为核心的清华大学学术合作团体,研究方向主要为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以吴隆增为核心的多校间学术合作团体,研究方向主要为动态竞争。经本文作者查询相关信息发现,吴隆增曾分别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工作过,而谢洪明现任工作机构为浙江工业大学,曾在华南理工大学工作过,这两人的工作教育背景很好的解释了这一多校合作团体的形成原因,可见作者这种工作或者教育背景间的交叉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交流合作。
网络中87位合作作者共涉及34所高校,其中有19所高校的出现频次不低于2次(图2),频次最高的是华南理工大学,其次为大连理工大学(9次)、清华大学(9次)、浙江大学(5次)和中国科学院(5次)。除华南理工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外,其余三所高校均有自己的高影响力作者,本文认为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华南理工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的高产作者多为校内合作发文(图1),缺乏跨校合作,这不利于其在作者合作网络中的网络影响力。在图1最大的连通子图中,包含了4位高影响力作者(许庆瑞、李垣、陈劲、郑刚),可见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有利于作者在专业领域中影响力的提高。
图2 出现频次不低于2次的高校
4 结论
本文运用数理统计及社会网络等文献计量方法,对创新管理研究者及其合作网络进行深入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在排名前15位的创新管理高产作者中,学术背景主要涉及管理学、经济学和工学,比例分别为71.43%、9.52%和9.52%,且这些作者均来自管理/经济相关院系,可见我国创新管理在管理学界和经济学界关注度较高。此外,统计发现,这些高产作者更倾向于选择合作发文的科研模式,合作发文型作者的比例高达90.5%。
(2)西安交通大学的李垣、浙江大学的许庆瑞和陈劲(现清华大学)处于创新管理作者合作网络较为核心的位置。本文通过分析作者的发文量、作者在合作网络中的中心性及其H指数发现,西安交通大学的李垣、黄瑞华,浙江大学的许庆瑞、陈劲(现清华大学)、吴晓波、郑刚,清华大学的吴贵生,复旦大学的司春林、陈衍泰(现浙江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谢富纪以及中国科学院的任中保这11位作者为创新管理较有影响力的作者。
(3)中国创新管理高产作者间的合作相对较为普遍,但多为校内合作。在高产作者合作网络中,最大的合作团体是由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福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五所高校形成的9人连通图,研究方向主要为企业创新管理。其他值得关注的高产作者学术合作团体有:以朱桂龙为核心的华南理工大学技术创新管理学术团体;以苏敬勤为核心的大连理工大学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学术团体;以吴贵生为核心的清华大学企业技术创新学术团体;以蓝海林为核心的华南理工大学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学术团体;以王玲为核心的清华大学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学术团体;以吴隆增为核心的动态竞争学术团体。
[1]陈悦.基于科学知识图谱中外创新管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3-77.
[2]PRICE D J D.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and beyond [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
[3]刘则渊,侯海燕.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力量分布现状之计量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S1):35-41.
[4]姜春林,刘则渊.引文环境下对《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的科学计量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2):83-86.
[5]郑刚,朱凌,陈悦.中国创新地图—基于科学计量学的中国创新管理研究力量分布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6(2):442-448.
[6]陈悦,宋刚,郑刚,陈劲.中国创新管理研究的知识结构分析[J].科研管理,2011,(2):10-19.
[7]邱均平.基于SNA的国内竞争情报领域作者合作关系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0,30(6):34-40.
[8]Crane D.Invisible colleges-diffusion of Knowledge in Scientific Communities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2.
[9]赵蓉英,温芳芳.科研合作与知识交流[J].图书情报工作,2011,(20):6-10.
[10]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1]Freeman L C.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J].Social Networks,1979,1(3):215-239.
[12]Hirsch J 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2005,102(46):16569-16572.
[13]王炼.科学计量学应用于科研人员绩效评价的挑战[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4):165-168.
(责任编辑:张萌)
Research on the Researchers and Co-author Network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China
CHEN Yue,WANG Zhiqi
(School of Pubilic Management & Law,WISE Lab,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lian 116085)
By using the method of statics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H index,network centrality of Chinese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ers and co-author network among prolific authors,which reveals the high-impact researchers,characteristics of prolific authors' cooperation and their academic community.All of these will benefit to make policies to develop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scientific cooperation for Chinese innovation management.
Chinese innovation management; High-impact researchers; Bibliometric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Co-author network; Academic community
F270;G311
A
10.3969/j.issn.1003-8256.2015.06.006
(本栏目由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所组稿,本期组稿:侯海燕姜春林)
大连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发现——创新”模式与对策研究(2012D12ZC180)
陈悦(1975-),女,辽宁大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科学学理论与创新管理;王智琦(1990-),女,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