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脉画FOLKWAY跳跃在黄桷树叶上的重庆故事
2015-09-23黄荣莉无忌黄荣莉
文+黄荣莉 图+无忌 黄荣莉
叶脉画FOLKWAY跳跃在黄桷树叶上的重庆故事
文+黄荣莉图+无忌 黄荣莉
英文导读: Zhou Mingchun paints towns and streets on leaves. He sets up his studio that is called Yemaihua. We can see oldChongqing from his works.
1986年,黄桷树被正式命名为重庆市市树。十多年后,一名叫周明春的民间艺术家和他的父亲周炳烈一起,在这代表着重庆身份的大树树叶上,画上了吊脚楼、古镇、老街与挑夫。从此,一种名叫“叶脉画”的民间工艺品开始走向全世界。
左右页图:在巴掌大小的黄桷树树叶上作画,是非常考校一个人的绘画功底的,周明春光是学画就学了十来年。
黄桷树叶上绘巴渝美景
2015年7月12日,笔者来到周明春在石油路渝洲新都小区开设的“叶脉画”工作室。一进门就被室内陈列的大大小小的叶脉画所吸引,这里的叶脉画每一张树叶形态各不相同,树叶上的画也是各不相同的,山水、古镇、老街、吊脚楼、步道、挑夫等一幅幅充满老山城情调的画面,精致又生地动呈现在笔者眼前。
“巴渝叶脉画由我的父亲周炳烈首创,选用的是黄桷树叶作为画布,作画的内容一般是老重庆的景色。”今年54岁的周明春介绍,上世纪50年代,父亲周炳烈进入重庆工艺美术公司上班,开始自学美术。起初周炳烈常用树叶当书签,偶尔会在书签上写上简短的心得体会。一日,周炳烈端详着写着字的书签,看到树叶形状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纹理错落,变幻万千。他脑子里灵光一闪,“要是能将画画在叶脉上,会不会让书签变得更美呢?”对自己的这一念头,周炳烈顿时兴奋不已,于是当即拿着几片落叶跑回家,开始付诸行动。
周炳烈查阅了很多书籍,了解到叶脉画源于印度佛教的“贝叶画”,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出现的贝叶经文、贝叶佛像随佛教流传至中国,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它盛于唐朝,衰于明清,至近现代几乎失传。
要在树叶上画画并且使之美观,必须进行“干整”处理,也就是先将树叶用酒精擦拭干净,然后放入水中,用文火煮10分钟去除叶肉,最后等晾至半干的时候,在蜡烛上均匀地烘烤直到完全干透。经过这些细致的工序后才能得到通透、有着树叶原本纹理脉络的薄如蝉翼的一片树叶,在它上面才能绘出图画并长期保存。
一开始,这不起眼的树叶让周炳烈吃尽了苦头。周炳烈每天各处奔走,采摘各类树叶,带回家处理后一一尝试,但一次又一次失败了——有的树叶一煮就烂,有的却百煮不烂;有的终于可达到薄如蝉翼的状态,但画上去没有多久就腐烂了;有的一落笔就断了,还有的什么都好,却不容易着色……周明春回忆,那段时间,父亲周炳烈的房间就像一片沼泽,到处都是树叶,空气中弥漫着腐烂的异味。可他没有气馁,整日整夜地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继续尝试。
左右页图:周明春在石油路渝洲新都小区三单元二号楼内开设了“叶脉画”工作室,工作室内挂满了大大小小精致的叶脉画,俨然成了一间叶脉画展览馆,干净、明亮。
接下来短短半年的时间,周炳烈的足迹踏遍了整个重庆市。终于,他发现在黄桷树叶十分适合作叶脉画。于是,在一片黄桷树叶上,他画出了自己第一幅作品,颜料渗入树叶的程度恰到好处,树叶经过处理干燥后,也没有出现破裂的情况,相反呈现出一定的韧性。
第二天,周炳烈采摘了大量完整、鲜嫩的黄桷树叶。回家后,他小心地用特制浓度的酒精擦拭每一片树叶,然后用特殊抽湿技术进行抽湿,再经过煮、烤等一系列程序,最后得到一张薄如蝉翼的树叶脉络。在此基础上他开始作画,吊脚楼、古镇、老街、挑夫都尽收眼底。
一幅画十多道工序
作为工艺美术家的儿子,绘画是周明春从小的必修课。小时候,每到暑假,父亲还会送他到美院的老师那里住上一两个月,目的就是学画。1978年高考的时候,周明春毫不犹豫地填报了美院,但因几分之差与之失之交臂。那时,绘画俨然已成了周明春的生命,“就像身体的一部分,不能因为进不了美院而放弃,因为生命本来就由这样的部分组成。”
坚持总有回报。高考失利后,周明春找到了雷祖华、李华生等民家著名画家,拜师学艺。1981年,他通过自身努力顺利考进了重庆市美术公司,初次接受了专业美术培训。“那里让我真切地认识了艺术,明白了艺术存在的价值。”2011年,在父亲去世后,叶脉画的绘制就全部落在了周明春的肩上。
左右页图:叶脉画的制作需要十多道工序,首先要选择优质树叶,经过抽取树叶水份,脱掉叶绿,保留网状叶脉。再通过恢复弹性和特殊处理后,巧妙地利用树叶形态各异的优美外形与自然肌理,进行艺术创作。
他说:“父亲在世时,一直非常热爱家乡,他的叶脉画几乎全是老重庆的风景。”所以周明春也延续了父亲这一传统,他开始创作,逐渐有了创新。他告诉笔者,他曾经拿着叶脉画去征求了不同人的意见。小朋友们告诉他,如果能画上卡通画就更好了;生意人告诉他,叶脉画需要好好包装;一些行家则认为,叶脉画十分具有创造力,并向他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的意见……于是,周明春的叶脉画里就多了花朵、年画、佛像等不同的元素。
“其实,变化最大的可能是叶脉画的制作。”周明春说,“在父亲那里,制作一幅叶脉画需要20多道工序,但我通过拜访植物学专家,精简了树叶去肉等工序,现在制作一幅叶脉画只要10多道工序。”说着,笔者便跟着周明春来到了他的书房,也就是他静下来制作叶脉画的地方。只见周明春拿出一个盛有碱性溶液的容器将其加热至沸腾,再取几片坚韧的树叶放在上述腐蚀液中连续煮沸6~10 分钟,时不时用镊子轻轻翻动。当叶肉煮烂后,用镊子取出叶片,放在清水中漂洗。叶片上残留碱液漂洗干净后取出,再把叶片平铺在一块木板上,用毛质柔软的旧牙刷轻轻刷掉叶片两面已烂的叶肉,一边刷一边用小流量的自来水冲洗,直到只留下叶脉,最后用水清洗干净。等薄若蝉翼的叶脉干了之后,画笔蘸上颜料,周明春就开始作画……先是出现一座吊脚楼,之后是石梯、挑夫……周明春那支游走在巴掌大小的黄桷树叶上的神笔,不一会儿就将一幅《挑夫》画得栩栩如生。
“在叶子上作画,和在白纸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周明春说,之所以选择黄桷树叶或是菩提叶作为材料,除了其方便“去肉”,也是因为空间较大,叶脉较疏好落笔,叶面平整好上色。由于落叶有相对固定的时间,每到秋天,周明春都要捡足够自己画一整年的树叶量,“2000片左右,因为还要把损耗都算上。”他笑说,每次都弄得像拾垃圾的一样。
希望招徒传承叶脉画
付出总有收获,在周明春熟练掌握了父亲传下来的叶脉画制作工艺后,各种荣誉和邀请接踵而至。2007年,周明春与父亲一起,成立了“重庆千秋叶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叶脉画研究、设计、制作、销售。其代表作《夔门天下雄》《重庆洪崖洞老街》《轻舟已过万重山》《东水门老码头》《重庆吊脚楼》《千年古镇磁器口》等系列叶脉画在各个展出活动中频频获奖。2010年,周明春更是受邀参加上海世博会,“那是我受邀参加活动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那时,周明春带着父亲制作的叶脉画在重庆馆进行展出。“吊脚楼、磁器口古镇、朝天门码头……”一张张用黄桷树树叶制作的艺术品生动地呈现在中外游客的面前,引得许多人的喜爱,纷纷提出要购买他的作品。不少游客还询问周明春,这作品究竟是叶在画上,还是画在叶中。顿时,馆内外掀起了一股重庆文化热。
除了世博会,重庆市工艺美术协会多次邀请周明春展出和创作,重庆市经贸委还将叶脉画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礼品之一,到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作文化交流,更有艺术家预言这将成为重庆市又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左右页图:叶脉画源于印度佛教的“贝叶画”,传入我国已有2000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时移世易,叶脉画在一代代传承中出现或多或少的残缺,周明春家族继承创新了巴渝叶脉画。
“一件艺术品的成功不在乎它拥有多少拥护者和名誉,而是在于艰辛创作后,一直能延续下去。”面对各种荣誉,周明春并不以此自傲,他告诉笔者,一幅叶脉画的创作是包含了作者许多的创意与心血,是有生命力的,只有完成了一幅满意的作品,才能算得上有了成功。
当笔者问及他是否绘制出了满意的作品时,他笑着摇头说,不论是材质还是用笔,每一幅已经完成作品总有瑕疵。
目前,周明春惟一担心的是,过几年他也老了,自己的女儿并没有跟自己一样从事制作叶脉画,他想招徒弟,真心希望能有人将叶脉画延续下去。这也是周明春将自己的工作室命名为“千秋叶”的原因——千秋万代传承下去。
Zhou Mingchun and His Y emaihua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