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北五省(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2015-09-22慕慧娟崔光莲
慕慧娟 崔光莲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中国和欧亚各国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丝绸之路”从“交通走廊”转向“经济发展带”,成为继“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的我国西部地区又一个新的“增长极”。但根据西北五省(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等问题,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为促进西北五省(区)经济协调发展应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构建政府间多层次协作机制;形成布局合理的区域能源产业链:优化区域城市群及经济区布局;实现区域内交通、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加强区域科教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
关键词:区域经济;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5)05-0093-05
为加强与欧亚各国的经济合作,我国提出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我国西北五省(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不仅可带动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对促进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也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一、我国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现状
(一)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1999-2013年,西北五省(区)GDP之和从4216亿元增加到35489亿元,年均增速16.44%,占全国GDP的比重由4.7%提升到6.24%;地方财政收入从1999年的26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401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1.3%,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35%提升到3.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715亿元增加到34156亿元,年均增长23.82%,占全国比重从5.75%提升到7.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393亿元增加到10436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5.47%。同时,西北五省(区)已初步形成装备制造、农牧业、能源加工利用等优势产业。自2007年起,西北五省(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7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发展速度加快。
(二)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水平上,还体现在经济增速上。从1999-2013年的数据看,陕西省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7.94%,占西北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从37.78%提高到45.21%,占全国比重从1.78%上升到2.82%;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5.27%,占西北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从27.59%降低到23.98%,占全国比重从1.3%上升到1.5%;甘肃省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4.37%,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从22.68%降低到17.66%,占全国比重从1.07%上升到1.1%;宁夏回族自治区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7.62%,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从6.28%上升至7.23%,占全国比重从0.30%上升到0.45%;青海省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6.78%,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从5.68%提高到5.92%,占全国比重从0.27%上升到0.37%。可见,15年来西北五省(区)均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地区差距拉大的趋势仍然明显。陕西省与青海省的经济总量从1999年的6.65倍扩大到2013年7.64倍,陕西省占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高于甘肃省、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总和。
(三)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
1999-2013年,西北五省(区)的第一产业占比下降,第二产业占比持续加大,第三产业未见较大提升,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仍然占有较大比例。
具体看,陕西省和甘肃省一直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陕西省第二产业占比由42.79%上升至55.54%,第三产业占比由41.23%下降至34.95%,第一产业占比由15.98%下降至9.51%。甘肃省第二产业占比由42.88%提升至45.01%,第三产业占比由37.06%上升至40.96%,第一产业占比由20.06%下降至10.03%。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一直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比由40.77%上升至46.42%,第二产业占比由36.15%上升至37.60%,第一产业占比由23.08%下降至17.39%。
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省则是由“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占比由39.24%上升至49.32%,第三产业占比由42.58%下降至41.99%,第一产业占比由18.17%下降至8.69%。
青海省第二产业占比由39.28%上升至57.32%,第三产业占比由43.16%下降至32.8%,第一产业占比由17.56%下降至9.88%。
(四)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
1999-2013年,西北五省(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85%,高于全国年均19.08%的增长速度。但西北五省(区)进出口总额对全国的贡献占比依然较低,2013年西北五省(区)在全国的进出口总额占比仅为2.13%,其中进口占比为1.37%,出口占比为2.81%,贡献度严重不足,尤其是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无论是出口年均增长率,还是进口年均增长率均低于全国均值。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虽是西北五省(区)的第一外贸大省,但其2013年进出口总额为275亿美元,也仅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0.66%。西北五省(区)中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青海省和陕西省三地的进出口总额仅为200多亿美元,甘肃省则刚突破100亿美元,宁夏回族自治区最低,仅为32亿美元。
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将西部地区放到了改革开放前沿,使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具有更为新鲜且充实的内容。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稳步推进,以西部五省(区)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不仅可充分利用十余个国家30多亿人口的丰富资源及广阔市场,而且可加快国内西北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同时,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稳步推进,西北地区投资环境将不断优化,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加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革,最终将实现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格局。另外,“丝路基金”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设也为西北五省(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将为西北五省(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金融合作等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弥补西北五省(区)目前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存在的巨大资金缺口。可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西北五省(区)经济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提供了重大机遇。
三、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北五省(区)的发展定位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北五省(区)均积极寻求机遇、谋求发展,分别提出各自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定位,陕西省提出将其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规划;甘肃省提出将其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构想;宁夏回族自治区提出将其建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计划;青海省提出积极发挥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通道、重要支点和人文交流中心”的作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则提出将其塑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各省(区)为实现各自规划构想,在产业发展、经贸合作、立体交通建设及物流产业发展、资源开发、金融与投资、文化交流等方面均进行了全面布局。如,基于省会城市定位节点城市发展,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三市在规划中均提出将自身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西安市提出着力打造“一高地六中心”,将西安市建成最具发展活力、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兰州市提出将自身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节点城市和核心枢纽”。乌鲁木齐也表示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其引领作用。同时,各省(区)还纷纷推出省(区)内的自贸区建设。如,陕西省希望通过“西安自由贸易区”为整个西部地区打开开放的路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希望依托其地缘优势,优先建设“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和“喀什综合保税区”,并推动“亚欧经贸合作试验区”建没。宁夏回族自治区提出以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为平台,用好“中阿博览会”的金字品牌,加强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甘肃省亦将“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更名为“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另外,西安、乌鲁木齐、银川三市均已提出要打造面向巾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的国际机场,青海省则提出建设国际航空港,并陆续开放国际航线。
四、影响西北五省(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
(一)同质化竞争较为明显
在行政区域观念的影响下,地方本位主义将会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给实现国家大战略发展共识带来阻力。同时,西北五省(区)资源状况类似、地缘相近、主导产业趋同,导致各地区政府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对于利税高、见效快的项目各地区均会竭尽全力吸引投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产业布局同质化及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问题,甚至存在地区间通过采川行政手段构建壁垒,干预资源、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
(二)民营经济发展滞后
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较发达地区相比较慢,长期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活力不足。2013年,两北五省(区)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除青海省外均不足55%,非国有经济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除宁夏回族自治区为62%,外,其他四省(区)均低于60%,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最低为44%,远远低于全国75%的平均水平。西北五省(区)的民营经济远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目前尚未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就业、拉动投资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力量。
(三)经济发展要素优势较弱
在地理位置方面,西北五省(区)位于我国内陆西北边陲,地形复杂,交通设施不发达,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在资源利用方面,西北五省(区)虽自然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西北五省(区)过度依赖资源,忽视资源禀赋结构的优化,导致西北五省(区)产业结构至今仍处于较低阶段,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在金融支持方面,西北五省(区)的自我积累能力较低,地方金融体系实力较弱,外商直接投资投资环境差,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在人才积累方面,西北五省(区)中高级专业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存在严重的人才外溢问题在科技创新方面,西北五省(区)科技创新氛围不足,创新机制体制落后,科技成果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五、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促进西北五省(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首先,成立由国家级部门牵头,各地区相关部门组成的专门机构,研究制定西北五省(区)发展总体规划,细化西北五省(区)各自发展规划,统筹五省(区)发展的战略决策。
其次,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在产业结构、项目安排等资源配置方面,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避免地方政府之间的同质化竞争,以分工合作方式形成区域性产业网络,进而提高整体竞争优势。
最后,完善西北五省(区)资源产品价格补偿机制,发挥西北五省(区)各类资源基础效应,将西北五省(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其对东部沿海地区或国外发达国家经济、技术的吸纳能力。
(二)构建政府间多层次协作机制
首先,构建西北各省(区)政府间协作、协商平台,统筹西北五省(区)协调发展。从以往的双边会晤发展为多边协商,从松散型的会谈改为制度化的安排。
其次,构建西北五省(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协商平台,合力改善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服务环境,建设相互衔接、规范协调、高效运转的市场管理和服务体系。
再次,引导、推动西北五省(区)企业和行业组织开展区域合作。
最后,进一步扩大合作空间,积极开展以城市群为主题的城市间区域合作,开展产业、市场开发与建设、信息共享、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
(三)形成布局合理的区域能源产业链
首先,合理布局“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产业带,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以点连线、以线带面,联通西北、西南,辐射华中、华北,连接东部和西部,将其打造成为西北五省(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载体。
其次,整合西北五省(区)产业资源,形成“能源采掘——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能源化工服务”产业链,形成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化工为主的产业开发和服务基地,将西安市打造成为西北地区先进能源装备制造业中心,将甘肃省建设成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形成区域能源产业增长极。
最后,构建多层次的跨国电子商务平台,涵盖能源大宗商品交易、小商品交易、农副产品交易和现代服务业等,为地区贸易提供统一的网络渠道。
(四)优化区域城市群及经济区布局
首先,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建成特大型城市、大型城市、中型城市三个层次的城市体系。可将西安、乌鲁木齐两市建设成特大型城市,并推动其向西开放,拓展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将兰州、西宁两市建设成大型城市;将宝鸡、天水、库尔勒、喀什等城市建设成中型城市。
其次,建成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完备的四大城市群,即以西安为中心的泛关中城市群、以潼关为中心的黄河大小三角洲城市群、以兰州、西宁为双中心的兰州——西宁城市群及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城市群。
再次,加强西北地区不同级别经济区的建设。如,重点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呼包银榆经济区、兰西格经济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天山北坡經济区和陕甘宁革命老区。
最后,在大中城市周边、主要交通要道沿线、大型产业集聚区、重点景区等区域,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具有较强承载力和容纳能力的中小城镇。
(五)实现区域内交通、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
首先,加强完善立体交通体系,加速骨干交通网发展,缩短西北五省(区)间的空间距离,‘引并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交通体系。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节点城市的国际机场门户枢纽地位,推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增开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城市的客货运航线。加大内陆运输投入,重点连通西安、乌鲁木齐、兰州、西宁、银川五市的高铁和公路。建议组建中欧铁路运营公司,将目前各城市的中欧铁路班列运营进行整合,实现货物出境前在西安市或乌鲁木齐市的集散。同时,推动新疆、陕西与天津、青岛、连云港等地的海关、铁路、检验检疫合作,促进货物的联运直通。从而打造航空、铁路、公路的无缝衔接中转交通枢纽,形成西北五省(区)与欧亚联通的梯次型交通结构和交通网络。
其次,加强通信体系建设,实现西北五省(区)全程通信系统的互联互通,鼓励有条件的通信企业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研发多语种、高效率的通信网络系统,为西北五省(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搭建通信平台。加快“网上丝绸之路”建设,鼓励有实力的网络公司提早布局西北电子商务,开展跨境云平台建设及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
最后,打造西北物流商贸中心,发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区位优势,建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的物流中心,并将西安市打造成为衔接中国东西部的物流中心。同时,西北五省(区)应建立融商流、物流、信息流为一体,集储存保管、集散转运、流通加工、商品配送、信息传递、代购代销、连带服务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打造物流无缝连接网络。
(六)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投融资体系建设
首先,建议国家从“丝路基金”中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用于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设立西北开发银行,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继续对西北地区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调整,加大西北地区金融机构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额度。
其次,建议在西安市设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金融中心,积极争取上合组织银行、欧亚各国的投资银行、上合组织证券交易中心等金融机构落户西安金融商务区,并在霍尔果斯和喀什分别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金融贸易创新示范区。同时,推动西北地区民营银行试点,推动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助推经济发展。
再次,建议国家出台专项财税优惠政策,引导国内外投资者向西北地区优势产业——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及原材料开发、农业资源开发及基础工程建设等领域投资。
最后,提升西北地区有实力的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将企业经营与资本运作结合起来,增强区经济联合发展能力。
(七)加强区域科教发展
首先,西安市的综合科教实力居全国前列、西部之首,国防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一,建议进一步以西安市为核心,整合西北五省(区)现有科技资源,将西安市打造成为西部地区的科技教育中心。
其次,发挥西北地区现有教育及研究资源,支持建立“丝绸之路研究院”等高水平的研究中心,使之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智库。
最后,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重点支持西北地区各级科技园区建设,不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强化科研项目管理水平,优先支持具有知识产权的科技项目。
(八)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
首先,加强人口政策的引导,使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逐步一致,增强西北地区各大中型城市及城镇的人口集聚效益,防止人口过度集聚。其次,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大各类适用型及高效益型人才引进的激励力度。最后,加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及劳动技能培训,增强劳动力跨区域就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