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农村初中语文生本课堂教学探究
2015-09-22赵春贵
赵春贵
【摘 要】语文教材本颇具情感性,作者的情感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因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必须披文入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情感。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学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情感的最贴切的符号。”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形神俱佳,储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情,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充分利用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并因此受到良好的意志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本课堂;情感教育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各个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工具。文化因素是影响语言理解的重要因素,语文新课标准指出“要注意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渗透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如何提高学生对古今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是心智的表现,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本文拟对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化的渗透谈几点看法。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以发挥其课程功能应有的效应呢,是语文教学中生本理念的关键所在。
一、语言渲染,营造情感氛围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和具体画面,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情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者的情境之中,和作品表达的情感相通,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境界。实践证明,教师语言是否具有幽默风趣和抑扬顿挫的魅力,是否能展现流动的韵律之美,是否能营造一种感染力及导向力俱佳的氛围,是师生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情感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体验研究探索,农村初中学生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因此,我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阅读活动,让学生从阅读中吸取营养,积累词汇,开拓视野,学习各类文章的写作规律,解除作文难的顾虑。以于漪老师教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时的引入:“火柴在生活中可以说天天用到,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你们可曾想过,在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这小小的火柴,发出过多少光?放射出多少热?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你们将看到在这一曲悲壮的赞歌中,火柴起着怎样重要的作用。”这一番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认知的情感,引发了学生的想象,激起了学生思想情感上的火花。
二、进入角色,塑造情感形象
课堂中的教师犹如舞台上的演员,举手投足甚至一个暗示的眼神,都会给学生以无声的影响。教师是“导演”,也是“角色”,以情感的磁力为媒介,使得教师的情,学生的情,文章的情融为一体。为了使学生体味《背影》这篇课文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得,理解文中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在讲解时,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我便用生动低沉的语调,略带忧伤的表情范读“父亲攀爬月台”的情景,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有的老师自己在讲台上学文中的父亲做艰难显示,更是使学生热泪盈眶,在情感上与课文产生共鸣,效果更佳。
三、引导欣赏,优化情感功能
学习语言文字离不开文学欣赏。文艺作品本身就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载体,是充满情感美的文本。在语文课上,教师就是要让自己与学生一道接受艺术作品的思想与情感熏陶,共同享受美的情感,引起内心震动,达到感情共鸣。
学习朱自清的《绿》,应与朱先生一道去领略梅雨潭风光,去爱独特的令人惊诧的“奇异的绿”,去饮醇如“女儿绿”的绿酒,去吻“洁如少女脸庞”的女绿的精灵,去唱心中蕴藏的绿的颂歌,从而激起热爱生活、热爱美、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德情怀。学习《长江三峡》,应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沿着作者的足迹,乘坐在“江津号”上从奉节登程,尽享瞿塘峡雄、巫峡秀、西陵峡险的无穷乐趣。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适当的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著、名作,让学生随着文学作品的主人公一道流泪,一起激动,一同成长。
其次,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多元化的文化事像为语文的创新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把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必然将主要方向定位在以能力发展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因此,注重科学素质的培养仍是我们的教学之本。重视基础,发展基础,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新观点和新做法,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并认真对待,尽量运用已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耐心的分析和讲解。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发展“问题研究”“问题解决”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从课本外汲取知识,更要针对课堂教学精心设计,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营造“探究”的“问题情境”。善于应用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最后,因地制宜,媒体引度,假架设情感彩虹,把生本理念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当中,发掘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现代先进媒体适时恰当的介入教学活动,能产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的绝妙功能,可以快速降低学生感知的难度,优化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如讲《观潮》一文时,我以壮美的交响乐配之教师就绘声绘色的诵读,将孩子们带入到那波浪翻滚的钱塘江旁,激起孩子们观潮的浓厚兴趣。细读课文,大潮如一条白线横贯江面,大潮如一道白墙,由远而近;大潮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学生凭着生活经验纷纷体会潮头来势之猛,气势之大。然而,这奇美壮观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我通过录像,展示了这种景象,而后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呢?”学生体会到,这惊天动地的壮景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唯有在我国钱塘江上才能饱览奇怪,学生自豪之情迸发而生。
综上所述,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习热情,对于学生的学习既有强大的推动力,又蕴含着坚强的意志力。他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也是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情感品质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教学中,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转换教师角色,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教学过程,把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摆在重要的位置上,以情调情,使学生在深刻领会课文的同时,心灵也受到强烈的震撼,达到情感共鸣,突出生本意识,提升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其科学研究的态度,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进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