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富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2015-09-22曾得年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课堂

曾得年

【摘 要】“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而富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真实的、趣味的、灵动的、诗意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课堂;真实的;趣味的;灵动的;诗意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四年前,当我投入到新课程教学中时,“语文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心际;“一堂课怎样讲才有语文味?”成了我在语文实践教学中探究的问题。而今,重读新课标,反思新课程之际,我愿将自己努力构建富有“语文味”语文课堂的一些思考与尝试进行阐述,以期与同仁分享。

一、富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真实的课堂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着眼文本,融入文本;要重视背诵积累,追求真实有效。

真实的课堂要让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的是锻炼了他的能力,他在学习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最重要意义是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真实的课堂是真正回归语文,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它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字、词、句、段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关照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用简单的词语构建一个使心灵震颤飞扬的快乐过程。在这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提高。

课堂是真正上好语文课的地方,教师应该老老实实地上好语文课。真实的课堂需要教师注重文本教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有效地完成文本的解读和感悟。指导学生阅读每一篇课文,领会关键性的词语,揣摩限制性成分,理解警策性的句子。如我们初读《孔乙己》,谁也不会介意结尾对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叙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可细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大约”“的确”的妙用。“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实不矛盾,“大约”说明孔乙己的死无人过问,他活在世上只是一块笑料而已,“如果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因此,他已成为社会上一个多余的人,反映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残酷现实。“的确”说明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他的悲剧正是受封建科学制度毒害极深的一批下层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引领学生研读文段,体味语境,体味作者独到的语言运用艺术,

真实的课堂既重视典型文本,重视语言感悟,同时也重视背诵积累。我认为,多读多背,强化积累,培养语感,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提升个体人文素养,这是值得传承的优良传统。熟读背诵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是重视背诵的。课文中规定了背诵的篇(首),还附录了课外背诵的60首古诗词,也要求任课教师向学生推荐。语文学习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积累过程中最重要的形式是背诵,尤其是古诗文不能不背。背诵各篇佳句,积淀古典文化,就能体会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二、富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趣味的课堂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课堂教学关键在于如何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考虑照顾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便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学习的效率。而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

趣味的课堂从别致新颖的导入开始。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人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新课导入的方式多种,教师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我的新课导入方法有:故事导入、谈话导入、比喻导入、意境导入、引用导入、演示导入等等。灵活巧妙地选择新课导入法,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如教《马说》这篇杂文的时候我是这样导入的,由动画版的《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趣味的课堂因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而异彩纷呈。寓语文课堂教学于乐,方法异常多,如启发想象、比较异同、分角色朗读表演,还可借助录音机、录像机、实物、挂图、PPT等多种媒体,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刺激。如上诗歌、精美散文时,我采用吟诵的手段,有时配上相应的音乐,让琅琅书声代替老师无休止的讲解和大量的所谓“知识点”的练习。吟诵体会,不只是心灵的感受,还包括身体的感受,如吟诵杜甫《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读者会真切地感受到诗人面对自然景象受到强烈震撼而产生的一种强力度的外向冲动的躯体反应,同时产生如同作者一样的外向冲动,从而体会诗人壮阔的胸襟和豪放的气魄。让学生小组合作吟诵诗词散文,会使学生兴趣盎然热情投入,品尝到合作的喜悦。如上《陈涉世家》、《出师表》等文言文教学,学生学得乏味,针对这点,我在教学内容上稍加改变,如与历史典故学习相结合,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马上得到提高,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富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预示着语文课堂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形式,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应让学生活起来,以创新、实践为主线,让灵动成为新课程课堂的主旋律。

灵动的课堂,学生必须动起来。因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人,只有学生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动起来更精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切实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课文以外的知识与能力。

灵动的课堂需要教师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课内与课外。例如教科书、图书馆、电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等。教师可以创建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富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意的课堂

课堂教学富有创造性,有助于诗意课堂的营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会使课堂富有诗意。如教学《散步》一文,不按记叙文六要素去整体感知、逐段分析课文,而是大胆融合教学内容,侧重引导学生体验文字描绘的情感美、结构美、语言美,充分挖掘文本内容、情感,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让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有起伏,有曲折,课堂设计像一首流动的诗,带领学生如踏着节奏明快的舞曲陶醉于课堂学习中。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要营造诗意的课堂,教师要关注学习过程的指导。教师激情的导入,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发现,深化知识的迁移练习,交流讨论时的提示,依托文本的“旁逸斜出”等,都展示了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尊严,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塑造人格,提高教养。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学习的快乐。

语文教学也应是生机盎然,充满诗意的!诗意的课堂,正逐渐走近我们,并走进我们!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要回归本色、要自然大方;要从每一个句子读起、从每一个字词训练起、从每一段经典积累起……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感受母语文化精髓,让更多的生命之花在课堂尽情绽放,最终因语文而幸福起来。

猜你喜欢

语文味语文课堂
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