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体系下高校体育课程实行小学期教学的课程模式建构*——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2015-09-22尹维增陈有忠张德利张玉强

关键词:课程体系大学生体育

尹维增,陈有忠,张德利,张玉强

(安徽农业大学 体育部,安徽 合肥230036)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我校体育课程体系也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做了调整,其中新的课程体系为我校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自主选择余地和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也更能够充分利用本校的体育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然而,由于我校场地器材、师资力量以及天气、气候等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凸显了我校小学期教学体育课程设置方面的不足问题,所以,通过对在新课程体系下我校小学期教学体育课程模块设置进行研究,适应我校体育课“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合理的体育课程结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推动学校的体育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校新体育课程体系基本情况

安徽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农、工、理、经、管、文、法、医、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包含思维体系、课程建设理论、体育教学模式和课程形式、课程评价理论等结构要素,我校体育教学始终以“育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发展、服务社会”为宗旨。在新课程体系下,新生进校后,在全校一年级学生中开设普通体育课(内容包括球类、健身健美操、体操、田径、武术),二年级至三年级开设体育选项课(内容包括:球类(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体操、武术(套路)、散手、跆拳道、空手道、健美操、健美运动、体育舞蹈、艺术体操、游泳等专项),为部分身体异常、特型和病残等特殊的学生群体,开设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保健课,大学体育课程由原来两个学年修完拓宽为三个学年修完,共计4个学分,120个学时,部分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可依据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小学期体育教学。小学期体育教学将原来15周教学计划缩短为6—8周,小学期教学弥补了我校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不足,为学生的体育学习的延续性以及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提供了保障。

二、新课程体系下我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一)我校大学生的体育参与基本情况与分析

由于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学教育始终围着高考指挥棒运转,大部分中学忽视了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到了大学阶段,长期的学习压力以及体育锻炼意识淡薄,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而且,由于班级学生体质状况存在差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完成技能教学为主,大部分学生也以应付考试合格拿到学分为目标,从而导致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目标”上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而且像这种没有针对性的“大锅式”教学,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和针对性教学,常常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部分学生“吃不饱和不够吃”现象,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我校体育选项课数量与教师分布基本情况分析

教师队伍的索质是决定课程能否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我校现有体育教师33人,可承担不同项目的体育教学任务(见表1)。

表1 我校体育教师与项目分布情况

由表1可知,现阶段我校开设体育选项课与教师承担能力分布严重不均衡,其中有14个项目仅有1—2名教师可承担该项目的教学,有些项目如田径虽有10人可以承担教学任务,但田径选项课在我校却出现无人选、开展不起来的尴尬局面,一些同学比较感兴趣的项目如散打、跆拳道、空手道等项目由于可承担教学任务教师数量有限,也只能选择性、限制性地开课,难以满足学生选课需求。

(三)我校可供学生体育活动场地基本情况与分析

体育场地设施是高校开展健身活动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健身的根本保障,长期以来,我校体育活动场地严重匮乏,难以满足我校大学生的基本体育健身需求(见表2)。

表2 我校体育活动场地一览

由表2可知:我校生均室内外运动场地为1.86m2,现因学校规划建设需要占用运动场地,又减少了室外运动场3 800m2,实际生均仅为1.71m2,目前我校学生人数24 600人,其中室内运动场生均0.267m2,与国家教育部要求(2003年来我校评估时要求:室外运动场生均4.5m2,室内运动场生均0.4m2)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我校在室内外体育场地可供开设的体育项目也比较有限(见表3):

表3 我校室内、外体育场地可开设体育课项目情况

由表3可见,目前我校体育课程在室内场地可供开设的项目有18项,在室外可供开设的项目有23项,不可在室内开设的项目有5项,且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实施和执行,学校体育健身场所作为全民健身路径的一部分,由于我校地处多个社区中心,校外人员的广泛参与,使得我校真正能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活动场地少得可怜。

(四)我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基本情况与分析

我校体育理论教学一般穿插于体育实践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传授,导致对大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传授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而且,由于我校大学生对体育基本知识了解太少,在一些基本常识问题上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如在中长跑考核时许多学生不愿意做准备活动,害怕过早的消耗体能而不利于体育成绩的发挥等),且我校大部分学生来源于农村,父母(农村居民)体育锻炼意识淡薄,体育健身意识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体育价值观(如许多农民认为“劳动即体育”“体育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才去做的事”“从事体育等于浪费时间与金钱”,认为“无病即身体健康”)直接和间接对子女的影响都比较大,从而使得子女不能充分认识到体育的作用与功能,主要还是以考试合格和获得学分为目的,没有将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放在首要地位,忽视了终身体育,而这些都需要平时的理论灌输,只有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健身意识,才能充分发挥我校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事半功倍。

(五)我校体育实践课教学基本情况与分析

现在我校体育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由于缩短了教学时间(由原来的18周教学降为15周教学),若去除长假和教学考试的课时数,按照教学大纲每学期安排3—4个教学内容的话,则学生平均每个内容也仅仅可以练习2-3次课,这也违背了体育教学的规律。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进度,传授技能,必然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的练习,从而使得整堂课的练习强度远远达不到要求,从根本上也就不能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不能真正提高我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质。这也是全国青少年健康存在种种共性(中国学生的综合素质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率不断增加,在青少年身上也出现高血压、糖尿病等与肥胖相关的病症)[1],像前一段时间华中科技大学(其实有很多高校也都是如此)校运会取消3 000米和5 000米的长跑项目,都是学校体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的表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连续多年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2]。

我校在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方面,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主要将围绕以下两方面来拓宽教学实践和空间:第一,开展小学期体育教学,我部今后会根据寒暑假期间我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校的发展需要,为我校学生提供小学期体育教学,以缓解我校体育教学场地资源匮乏的压力以及配合学校统筹安排。第二,拓宽学习年限,我校一直以来体育课程都是在1—2年级全部修完,今后我部将把我校学生在1—2年级完成的体育课程延伸到1—3年完成,从而为我校学生提供更宽广的自主选择余地,也更能够充分利用本校的体育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

三、我校开展小学期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

目前我校开设小学期教学已有两年多,在安徽省高校中走在前列,我校各专业方向课程已普遍实行小学期教学,得到了广大师生以及其他各高校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且由于我校实施的是学分制教学体制,学生只要修完规定的学分即可提前毕业,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小学期教学一方面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宽阔的选课空间获得学分,另一方面,亦可帮助学生科学而合理地规划大学期间课程学习计划,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目前,我校体育课程还没有开始实行小学期教学,当前,我校体育课程也应跟上学校发展规划的步伐,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体育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充分利用本校的体育资源,充分利用空余时间,推行小学期体育教学,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下大学生提供更宽广的自主选择余地和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利用小学期教学来弥补我校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不足,为学生体育学习的延续性以及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提供保障。当然,合理规划我校小学期体育课程模块设置,对完善我校体育课程体系意义深远。

四、完善体育课程体系,科学建构小学期教学体育课程模块

(一)体育理论类课程模块

由于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我国大部分中小学主要以升学率为主,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不够重视(体育课经常被占用,毕业班根本不开体育课),对体育文化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到了大学阶段,由于体育锻炼意识淡薄,导致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也不能快而好地推行下去,不能真正落到实处。所以,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不容忽视,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体育健康知识的掌握都需要通过体育理论课去灌输[3]。但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在体育课程教学时数中所占比例太小(我校仅占7%左右)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通病,若体育理论教学得不到保证,对于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我国能否顺利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对于非体育院校公共体育课来说,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仍然存在着重实践而轻理论教学。而且,大部分高校理论课都是穿插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教授,没有形成一整套系统化的教学体系,且教学内容也比较“散乱和泛化”[4]。在现今,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以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信息化时代到来,以往的传统的体育理论(如体育的目的功能、运动项目发展史等)已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所以应充分利用我校的小学期理论教学,建立一套适合我校发展的体育理论体系,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5],运用篇、章、节的讲解方式,讲解内容函括:体育伦理学、体育与美学、体育理论进展、当今运动项目发展的热点与难点、运动项目国内外发展趋向等,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丰富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理论水平,满足其体育文化需求。

(二)室内外体育实践课程模块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现代高校学生的特点与要求,使教学内容体现出知识性、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基础性和时代性,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个性,促进身心健康。高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是提高一个高校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增强国民身体素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6],在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校地处多个社区中心,学校体育健身场所作为全民健身路径的一部分,校外人员的广泛参与,使得我校真正能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活动场地少得可怜。

近些年,我校在拓宽体育项目数量上也逐渐完善起来,但与其他高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后还应及时选派教师进修学习,引进一些新兴的、有特色的体育项目(这几年体育部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逐渐开设了安塞腰鼓和健身秧歌等项目),以拓宽课程设置,为学生需要服务。我校体育课也应引入素质拓展训练,培养我校大学生在体能、健康的心理、顽强的意志、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三)体能类课程模块

大学生身体健康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部分大学生体能素质开始下降,高校对大学生体能素质的评定,是体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高校大学生运动少、营养好,特别是一些网络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导致了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多年下滑,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表示喜欢上体育课但不喜欢跑步,心肺功能水平低下,稍微运动上一点强度就感觉疲惫、心慌、气短,普通高校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弱不禁风了。当前,国家对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控力度加大,教育部开始要求每年都要对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行一次测试,用动态线性图来准确地反映出大学生体能素质,根据监测结果来改进控制策略,并以此指标为参考依据,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教学中的盲目性,提高其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使体育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我校可以根据每年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测试结果,摸清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参数,在小学期体育教学中,根据当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实际情况,建议体质健康水平相对较差的同学选择体能类教学模块,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为社会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大学生做出体育应有的贡献。

(四)补考类课程模块

随着近些年来高校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已逐渐凸显。就体育课程来说,高校每年体育考核不合格的学生人数正在逐年攀升。由于我校实行的是学分制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选课后即需按照学校的教学规划以及院系的教学大纲设计进度与内容,在修完规定的学时后即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即可进行下一轮的学习安排,若考试不及格则需要重新进行选课学习。从教务处以及体育教学部成绩申报系统可知,我校每学年有近500人体育课程考核不及格,这些同学都要面临着重新选择体育课,这一方面打乱了学生原本的学习计划和进度,另一方面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在小学期体育教学中,我部可以统计我校每年体育课程考核不及格的同学,根据学生的需要,合理安排这部分学生集中在小学期中授课和考核。由于这部分同学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基本掌握了一些基本技术动作,通过小学期教学,一方面可以快速掌握运动项目而顺利通过考核,另一方面,也可跟上所在院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避免出现时间冲突,合理规划学业计划和进度。

(五)理论与实践混合型课程模块

国外体育教育即是采取的这种体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模块,如美国高校体育课中,体育理论课即占了50%比重的学分,日本理论部分占25%以上[7]。而在国内非体育专业的高校大部分还是以实践课为主,理论部分主要还是结合与实践课相关联的内容作简单介绍。这种在实践课中向学生灌输的理论知识往往引起不了学生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技术环节动作的用力顺序以及运动技术轨迹时,学生往往感觉比较抽象,不如在课堂中运用多种教具进行理论教学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消化。所以,在小学期体育教学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型课程模块不但可以弥补体育理论课课时的不足[8],而且对于那些技术性比较复杂的体育项目以及一些技战术运用(如排球的进攻战术打法[9])等,效果比较理想。

[1]吴东,蒋圣杰.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N].北京日报,2011-09-03(4).

[2]尹维增,张德利,查建芳.以人为本,构建我国高校课余体育生态化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6):93-97.

[3]高军,郄捍烈.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92-93.

[4]范春来,罗永生.关于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3):71.

[5]章茹.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模式的探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6):81-85.

[6]李德义,陆亨伯.论公共体育场馆多维分类与运营模式耦合[J].浙江体育科学,2014,36(2):67-70.

[7]李浩智.普通高校开设体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科教导刊,2011(8):215-216.

[8]宋修妮,曲爱宁.体育理论与实践课同步式教学法对提高大学生理论指导实践能力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6,28(4):74-75.

[9]张德利,尹维增.多媒体教学方法在排球进攻战术教学中的运用和实践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4(1):89-91.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大学生体育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我们的“体育梦”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