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叶供给质量保障与主体行为的博弈分析*

2015-09-22吴永辉姜含春栾敬东

关键词:供给茶叶监管

吴永辉,姜含春,栾敬东,夏 涛

(1.安徽农业大学 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 合肥230036;2.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230036)

一、引言

茶叶是我国传统的特色农产品,因其绿色、健康的优点而成为消费者喜爱的天然饮料。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茶叶消费量更是以年均3%的增幅上涨,而中国则高达5%[1]。在茶叶消费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对茶叶质量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茶叶生产涉及种植、采摘、加工和销售等环节,茶叶质量控制难度较大,尤其是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的使用所引发的农产品安全、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等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健康的重视,高品质无公害茶叶越来越受到青睐。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对茶叶质量保障问题做了大量研究。杨江帆研究了福建茶叶企业有机茶生产选择行为,认为正向显著因素有规模效应、生产方式、品牌和市场[2]。黄娇娣等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探讨了福建省茶叶质量保障问题,认为加强茶叶质量保障的宣传,建立优质优价的等级市场是有效措施[3]。黄祖辉认为茶园栽培管理活动中,农药使用行为是影响茶叶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4]。侯博研究了茶农的施药行为,认为茶农年龄、种植面积、种植年限、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是重要影响因素[5]。陈方涛认为 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认证制度有益于茶叶生产全程质量管理,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贵州省茶叶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差、价格低的现状,提高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6]。吴迪认为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可以提供产品生产的必要信息,使消费者可以买到真正的名优茶,提高了产品的透明度,维护了企业的形象和经济利益[7]。刘声传研究认为在部分主产茶区,茶叶生产加工比较分散,初制茶厂已办理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的仅占10%[8]。在茶叶交易市场,缺乏必要的检测机构和检测仪器,市场管理的有效机制不健全。

在实践中,国内部分大型茶叶企业也在质量保障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扩大有机茶园的生产规模等。安徽宣城敬亭山茶场通过茶园标准化建设,建立信息追溯体系,在茶园管理、鲜叶采摘、生产加工、产品包装到市场销售等环节都有适时的详细记录,为产品提供质量保障,争创市场品牌。浙江绍兴“御茶村”茶叶有限公司和武义县“更香”有机茶叶开发有限公司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可追溯质量管理控制体系,拥有一定规模的有机茶生产基地,市场优势明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很多学者和相关企业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茶叶质量保障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与尝试,然而,从茶叶供给质量控制和市场监管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还比较鲜见。鉴于此,本文深入分析茶叶供给主体的博弈行为,探讨茶叶供给质量保障的有效措施。

二、茶叶供给主体构成及行为特征

按照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9],茶叶供给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在茶叶生产和质量保障方面具有不同的行为选择。政府作为茶叶供给的潜在主体,肩负着宏观指导、产业扶持和市场监管的重要职责;茶农、茶商、茶叶生产企业作为茶叶供给方[10],在茶叶供给中具有不同地位和作用,呈现出行为多样性。

(一)茶农的理性行为

茶农作为茶叶生产的个体,主要行为涉及茶树种植、茶园管理、鲜叶采摘和毛茶加工等生产环节,主要向市场提供茶鲜叶和毛茶。茶农在面对茶叶产量与质量、短期经济收入和茶叶质量安全时,更多地考虑短期效益带来的经济收入,而忽视茶叶质量的安全生产[8]。

(二)茶商的构成及行为特征

茶商包括商贩、批发商和零售商,主要行为包括茶鲜叶购销、毛茶拼配、运输、储藏及销售,投入费用涉及鲜叶收购与运输、成品茶储藏及销售等方面。茶商的资质与实力差异很大,在市场上具有不同的行为选择。商贩实力小,一般以茶鲜叶购销为主要业务,交易场所在产茶区的集散地和集贸市场,交易价格和鲜叶品质依据感官和经验确定,通过差价实现最大利益,在茶鲜叶质量保障方面较少关注。批发商实力较强,以毛茶拼配或成品茶销售为主要业务,茶叶价格依据感官、经验、品质及市场行情确定,提供有质量保障的茶叶在市场抽检和品质评比中能够获得较好的评价和市场认同,有效的市场监管能够促使茶商向市场提供有质量保障的茶叶。零售商处于茶叶市场消费终端,在茶叶质量控制方面作用较小。

(三)茶叶生产企业的构成及行为特征

茶叶生产企业在茶叶发展及茶产品供给中具有关键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为市场提供毛茶、成品茶和相关产品,企业行为涉及茶叶种植、粗加工、精深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茶叶加工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加工原料来源于自建基地、茶农和商贩,加工条件和技术水平是企业获取利润能力和保障茶叶质量的关键。小企业受到资金、技术、市场竞争、人工成本及工艺水平的限制,倾向于在茶叶“柠檬市场”[11]中获取利益。大企业注重建立市场品牌,树立企业形象,从而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具有增加生产成本去控制产品质量的意愿。

(四)茶叶供给组织结构与政府职能

茶叶作为特色农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茶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吸纳就业和增强山区经济实力的积极作用。茶叶供给由种植、采摘、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组成,参与方众多、利益关系难以协调。茶叶质量保障涉及茶农、茶商、茶叶生产企业以及政府之间的行为关系,政府作为茶叶供给的潜在主体,通过政策引导、产业扶持、市场监管等方面职能作用的发挥,影响其他供给主体的市场行为。依据不同主体的功能与作用,构建茶叶供给的组织结构与流程(见图1)。

三、茶叶供给方与政府的博弈

生产成本和市场收益是理性主体进行选择的首要因素,茶农、茶商及茶叶生产企业是茶叶产供销的主要承担者,提供有质量保障的茶鲜叶、毛茶和成品茶需要支付更多的生产成本。政府承担茶叶供给质量监管的主要职责,通过制度、规则对茶叶市场交易行为进行约束和激励。

(一)博弈模型的建立

在茶叶供给方与政府博弈的过程中,参与人是政府茶叶生产管理部门(简称“政府”)和茶叶供给方。

假设一:茶叶供给方具有完全理性,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向市场提供茶叶有两种技术组合可供选择:一是有质量保障的茶叶,生产成本高;二是无质量保障的茶叶,生产成本低。

假设二:政府对茶叶供给方提供茶叶的行为是可控的,并假定只要政府监管,无质量保障的茶叶会被市场识别,难以获得市场收益。

这里,我们设定茶叶供给方提供无质量保障茶叶的市场收益为A,提供有质量保障茶叶的生产费用为C,政府监管综合收益为R(企业进行质量控制获得收益为R/2,其余收益为茶叶健康发展和消费者满意),政府的监管成本为G。一是茶叶供给方提供有质量保障的茶叶、政府监管时,茶叶供给方可得A-C+R/2,政府可得R/2-G;二是当茶叶供给方提供有质量保障的茶叶、政府不监管时,茶叶供给方可得A-C,政府可得0;三是茶叶供给方提供无质量保障的茶叶、政府监管时,茶叶供给方可得A+C-R/2,政府可得R-G;四是茶叶供给方提供无质量保障的茶叶、政府不监管时,茶叶供给方可得A,政府可得G-R。如表1所示。

表1 茶叶供给方与政府的收益矩阵

(二)求解博弈模型

假设R>2C、G<R<2G,在这个条件下,不存在纯战略均衡,我们来讨论混合战略的纳什均衡问题。假定p为政府进行监管的概率,q为茶叶供给方提供有质量保障茶叶的概率:

1.对q的分析

给定q,政府选择监管(p=1)和不监管(p=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解g (1 ,q ) =g (0 ,q ) ,得:q = 1- (2 G -R)/(3R -2G) 。当茶叶供给方提供有质量保障茶叶的概率小于 1 - (2 G -R)/(3 R -2G) ,政府的最优选择是监管;如果茶叶供给方提供有质量保障茶叶的概率大于 1 - (2 G -R)/(3 R -2G) ,政府的最优选择是不监管。当茶叶供给方提供有质量保障茶叶的概率为 1 - (2 G -R)/(3 R -2G) ,政府可根据经验和市场环境等来决定是否进行监管。

从以上结果可知,q与R成正比,q与G成反比。当G一定时,政府监管综合收益R越高,茶叶供给方提供有质量保障茶叶的概率q越大,因为政府监管收益高会提升监管积极性,提供无质量保障茶叶承担损失的可能性越大;当R一定,监管成本G越大,茶叶供给方提供有质量保障茶叶的概率越小,因为G越大,政府监管的力度相对较小,那么茶叶供给方就有提供无质量保障茶叶的动机。

2.对p的分析

给定p,茶叶供给方提供有质量保障茶叶(q=1)和无质量保障茶叶(q=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解g (p ,1 ) =g (p ,0 ) ,得:p=C/(R - C) 。可见,政府监管的概率p与C和R有关,当政府监管收益R越高,p越小,即监管的概率越小,因为政府监管收益高对提供无质量保障茶叶的威慑力越大,茶叶供给方提供无质量保障茶叶将面临市场损失的可能性就大,则政府就可以降低监管力度。而C越小,茶叶供给方提供有质量保障茶叶的成本越低,提高有质量保障茶叶的可能性越大,市场在没有政府监管的情况下也可以健康发展,政府可以适当降低监管概率。

(三)茶叶供给方与政府的博弈分析

当R>2C、G<R<2G假设条件成立时,混合战略的纳什均衡为(政府监管,有质量保障)。当R<2C时,政府监管获得综合收益小于茶叶供给方进行质量控制投入的生产成本,此时,纳什均衡无有效解。当R<G时,政府监管综合收益小于监管成本,政府进行监管无意义。当R>2G时,q=1- (2G-R)/(3R -2G) >1,茶叶供给方提供有质量保障茶叶的概率q大于1,讨论无意义。

综合而言,政府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监管效力对茶叶质量控制和企业生产行为影响较大。监管力度大,市场信息透明度高,茶叶供给方提供有质量保障茶叶能够获得更多市场收益,对于茶产业健康发展和确保茶叶质量品质具有正面的激励作用;监管力度小,茶叶供给方提供无质量保障的茶叶降低了生产费用,能够在茶叶“柠檬市场”获得更多市场收益,因而具有减少质量保障支出的动机,产生了个体理性而集体非理性的市场现象,这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消极作用。

四、茶叶生产企业之间的博弈

茶叶供给是保障茶叶质量的关键环节,茶农、茶商及茶叶生产企业在茶叶质量控制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由于规模、成本、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三者之间关系较为复杂,难以逐一讨论,为便于分析,假定以规模较大的茶叶生产企业代表茶叶供给方进行讨论。

假设市场有甲、乙两个规模较大茶叶生产企业,按照上文博弈模型建立的假设条件进行分析。

(一)政府有效监管条件下的企业生产行为

市场博弈过程中,甲、乙都有两个策略:S(有质量保障,成本高)与T(无质量保障,成本低),质量保障的单位生产费用为C,两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分别为Q1,Q2,产品平均价格分别为P1,P2,在有效监管条件下,企业提供无质量保障的茶叶是严格劣战略,在利益的驱动下都会选择S(质量保障,成本高)策略,以此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从而达到一个合作的纳什均衡。甲和乙博弈的收益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有效监管条件下企业间的收益矩阵

可见,在有效监管条件下,企业会选择提供有质量保障的茶叶。

(二)政府监管无效条件下的企业生产行为

假设甲、乙两个企业产品的平均价格和市场份额不变,提供有质量保障和无质量保障茶叶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C1、C2(C1>C2),甲和乙博弈的收益矩阵如表3所示。

表3 监管无效条件下企业间的收益矩阵

此时,企业提供有质量保障的茶叶是严格劣战略,在利益的驱动下都会选择T(无质量保障,成本低)策略,以此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茶叶质量难以保障。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第一,茶叶供给主体由茶农、茶商和茶叶生产企业构成,其理性行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依据市场环境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竞争策略。有效的监管市场能够消除“柠檬市场”效应,有质量保障茶叶能够获取更多市场收益,无质量保障茶叶逐步退出市场;市场监管缺位情况下,无质量保障茶叶能够获取较高的市场收益。

第二,茶叶供给由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环节构成,每个环节对质量控制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增加了质量监管难度和管理成本,这是茶叶质量保障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茶叶质量控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是,政府茶叶生产主管部门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相关建议

政府茶叶生产主管部门肩负宏观指导和微观监管的双重职责,在产业规划、财税政策、法制环境、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大有可为,通过构建规范有序的产业发展环境和市场监管制度,努力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第一,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介和开展科技下乡、专题培训等系列活动,大力推广科学的茶叶生产模式,规范种植管理和加工流程,积极宣传茶叶科学知识,增强茶文化辐射功能,营造保障茶叶质量的舆论环境和市场导向,为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创造外部条件。

第二,加大茶叶质量控制环节的指导和监管。首先,在茶鲜叶采摘和上市季节,随机选取种植区域样本点对茶鲜叶品质和等级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制定交易市场区域指导价格,确保优质优价,降低“柠檬市场”效应,引导茶叶种植区加强生产管理,提高鲜叶品质。其次,茶叶交易市场实行市场准入管理,根据申报的茶叶品种和交易数量收取相应的质量保证金,划分有机茶与普通茶的交易区域并制定指导价格,对茶叶质量进行审评和抽检,建立产品身份标识和流向信息登记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再次,对于从事茶鲜叶、茶叶购销贸易的市场主体进行申报登记管理,加强诚信教育,按规定开展年审工作。

第三,构建制度环境,增强监管成效。首先,建立茶叶市场信息公开制度、规范交易主体市场行为,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市场信息,加大对虚假信息提供者的惩戒力度。其次,建立有机茶园认证制度和质量可溯源信息系统,制订茶叶生产标准化规程和产品质量监测评价标准,对于不同等级的茶叶给予合理的评价和认证。再次,制订合理的财税政策,对于保障茶叶质量的生产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减少相关税费,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保障茶叶品质。复次,建立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形成茶叶生产主管部门为主、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管理格局,提高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郑龙章,张春霞,黄森慰.茶农使用农药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2):44-49.

[2]杨江帆.福建茶叶企业有机茶生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茶叶科学,2011,31(5):427-433.

[3]黄娇娣,李锦霞,佩芬.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探讨福建省茶叶质量保障问题[J].台湾农业探索,2010:67-71.

[4]黄祖辉,钱峰燕.茶农行为对茶叶安全性的影响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39-44.

[5]侯博.茶农的农药施用行为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4):16-21.

[6]陈方涛.实施茶叶GAP促进贵州茶叶可持续发展[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4):63-65.

[7]吴迪,鲁成银,成浩.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究进展及在茶叶行业应用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251-255.

[8]刘声传.无公害茶叶生产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5):73-76.

[9]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3-10.

[10]李道和.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19-28.

[11][美]平狄克.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06-610.

[1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0-100.

[13]谢识予.经济博弈论 [M].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50-150.

猜你喜欢

供给茶叶监管
《茶叶通讯》简介
数字监管 既能“看病”也能“开方”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香喷喷的茶叶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