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顺则心畅 功到自然成
2015-09-21侯宗萍
侯宗萍
气功的传播历史有几千年之久,因之以锻炼呼吸为主,达到调身调息调心的目的,故在历史文献中多以导引、吐纳等词语称之。气功的出现与中医的发展密不可分,《黄帝内经》上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未病”的意思就是未病先预防,因此古代名医多注重从养生入手,“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使身体的机能达到平衡的状态,促使人体健康。因而历代名医如战国的扁鹊、汉代的张仲景、三国的华陀等皆是气功爱好者,其中华陀根据古代导引、吐纳之术,研究了虎、鹿、熊、猿、鸟的活动特点,编成了适宜人们强身健体的气功——五禽戏,达到祛病、健身的效果,他的弟子吴普练习五禽戏,到了“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可见气功对人的肌体健康还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我也正是练习健气功的受益者。
健身气功的动作舒展大方,动静相宜,圆润自然,协调之美,独具东方韵味,引人不知不觉间沉迷其中。因此在接触之初,并未想到健身气功会获得多大的利益,只是觉得比较喜欢这项运动。通过四处拜访名师,勤奋练习,我渐渐发现原来患有的颈椎、腰椎椎间盘突出加以配合治疗竟然不再复发,病痛减轻了许多,慢慢的竟然有转好的迹象,连医生都说我恢复的快跟我健身有很大关系,这样的结果真是让人喜出望外,也促使我更为专注执著于健身气功的修习中,对名师的教学光盘反复观摩,寻找老师指点迷津。每天坚持练习,同一动作反复练习,力将每个动作做到标准到位,揣摩它的精细之处,体会每一动作所要达到的目的,逐渐的将几套功法熟练掌握。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功法掌握了,为了解每一式动作的来龙去脉,每一式动作对身体经络穴位的影响,及为什么锻炼后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又开始阅读一些理论方面的文章书籍,力争将每个动作都理解掌握得清楚明白,使练习的动作能达到功法所代表内涵与作用,达到“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的目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我从健身气功中获得益处后,我更乐于将这样的益处与大家分享,于是成为了健身气功指导员,开始了气功教学。
在教学中我发现,健身气功的动作简单易学,但想要让学习者学好、学得明白,能够体会到气功在一紧一松、一呼一吸、一静一动、一开一合的体会到气功独特的健身方法,就得注意练习对象的具体特点,做到因材施教,还得在教学中注意与学习者的沟通交流,做到有的放矢。
健身气功的习练者多为中老年人,他们接受能力与肢体的反应能力不如年轻人快捷,因身体条件受限,肢体表达似是而非,动作含糊,达不到功法所讲到的由外及内的健身效果。因此在教学语言上力求通俗易懂,对关键点的描述更要简洁明确,使学习者听得懂,记得易,记得牢。比如在八段锦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的教学中,在向学习者讲解完功法原理及动作要求后,我用以下语言总结每步动作的要点,引领学习者先将动作做标准:迈步搭手——回搂变掌——旋掌开弓——眼随手走——马步沉肩——意在商阳……后手劳宫对云门穴。在练习中用这样简练的语言,不断重复,强化学习者的记忆,达到领会动作要点的目的,促进动作标准到位,从而达到扩胸伸臂,调节手太阴、肺经等经脉,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预防肩、颈疾病的作用。
在教学之初,要清晰了解学员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人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配合简洁到位的语言表述,保证学员的每一次学习,都有不同的收获。对初学者,我会将气功的功法原理与人体经络穴位五脏六腑等对应关系讲述清楚,如《五禽戏》中的“熊戏”,通过模仿熊的憨厚,调节脾胃的功能,通过左右旋转,上下挤压,按摩脾脏,促进胃肠的蠕动消化,让学习者明白动作的功能与健身作用,领会功法内涵。对于有太极拳基础的练习者,则可以引用太极的原理,如沉肩虚腋、开档圆胯、顶头立项等等,帮助练习者尽快体会眼与手合,气与神合,尽快契入要领,领会到健身气功的独特境界。
指导过的学习者反映,通过练习健身气功,觉得心胸开阔明朗,精神变好;有学习者反映长期练习后有身体变轻,柔韧度增强的的感觉,等等。这些意见也提升了我坚持健身气功教学的信心。教学相长,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我也获得了相应的提升,在2008年获得气功一级指导员资格后,2014年又获得了国家级指导员的称号。
有些人在锻炼修身的过程中,总巴不得有所谓“大师”级的人,给自己一点指点,如一棒一击,当场得到“加持”甚至“顿悟”,从此摆脱锻炼的困惑。我只想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突破。古人说“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在行动上老老实实的遵循动作要领,持之以恒不断修习才能获得收益。健身气功无有他道,必须勤学苦练,才能在不间断的练习中,逐步达到安养心神,调节经络,强身健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