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心理适应性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5-09-21陈思本易红陈思君

高教探索 2015年9期
关键词:学习效果大学英语

陈思本+易红+陈思君

摘要:培养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内的学者在如何营造语言学习环境,实现自主学习,促进教学模式的有效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和大量实践,但学生对上述新教学模式的感受和适应性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拟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学生的心理适应性进行调查,发现64.2%的学生支持新的教学模式,但是新的教学模式对学习质量的提高没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心理适应性;学习效果

最近几年,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的争论引起了广泛关注,争论的主要焦点为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蔡基刚认为:“大学英语消亡是必然的……大学英语的消亡表明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和世界接轨”,同时“学术英语应该成为我国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主流英语课程”。[1]文秋芳则坚持推行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并存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2]另有学者认为学术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不太适合将其作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全部内容。[3]不难看出,上述争论主要围绕大学英语课程地位、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宏观方面展开。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9 年至2010年在全国高校中对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调查发现,在教学目标方面,不管是大学英语、通用英语还是专用英语,其人文性目标都一致包括提高思辨能力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4]在教学模式方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 《课程要求》)提倡采用课堂面授和计算机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强调网络自主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微课程等全新的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全国范围内的大学英语教学均受到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的挑战甚至是冲击。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将以“信息传递”为主的传统课堂模式转变成“内化吸收”的活动过程,教师变身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综上所述,不管大学英语未来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将进行怎样的调整或改变,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无疑应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遗憾的是,上述的争论和调查主要集中在“教”的方面,而教学活动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方面——“学”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自主学习行为的主体-学生对于新的教学模式的反应也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显而易见,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最直观、最具体。本研究拟从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支持度、新教学模式下的语言焦虑、喜欢现代化教学手段程度、喜欢自主学习的程度四个具体维度出发调查学生对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的心理适应性。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我们把本文所涉及的研究问题具体为以下两点:1)学生对网络自主学习心理适应情况如何?2)学生上述心理适应性与学习效果是否相关?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为西部地区某“211”高校2013级3个英语实验班共152名学生,涉及土木、机械、电气、管理、信息、环境、生物等专业,按2013级新生英语分级考试成绩从高到低选取。英语实验班每周都有2个课时安排在自主学习中心学习,另外周末和晚上可不定时地去自主学习中心或自己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

首先在实验班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网络环境下新教学模式的心理适应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对他们的学习过程进行科学指导和监控调整,帮助学生找出最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和策略。

在实验中,我们的课堂教学采用合作学习中的STAD(Student Teams—Achievement Divisions)方式,把综合课课文学习内容,包括文章结构、词汇、语法等以讲义的形式提前发给学生,督促他们做详细的预习,课堂讲授时采用电子课件着重讲解重点、难点,同时在课上加强阅读和翻译的练习。听力及补充阅读内容(主要为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国际会议论文或国外期刊文章)交给学生在课下利用自主学习中心独立完成,定期以测验、小组报告的形式监督、抽查。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的调查工具包括一份调查问卷和一次英语期末考试试卷。调查问卷是学生对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心理适应情况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遵循了《课程要求》所强调的原则。为了确保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本项目课题组聘请专家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前后三次对问卷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修订,并在小范围内进行试测,最后定稿。

问卷共44个题,分为四大类:

1) 对新教学模式的支持度(Q1-9,Q43,Q44);

2) 新教学模式下的语言焦虑(Q10-16,Q41);

3) 喜欢现代化教学手段程度(Q17-28);

4) 喜欢自主学习的程度(Q29-39,Q40,Q42)。

选定用于测量比较学习效果的英语成绩是2013级英语IV的期末考试成绩,调查于2014年9月份,即2013级的第三学期展开,实验为期一个学期,英语实验班的基础较好,英语起点定为英语II。

问卷调查后,我们随机抽取了50名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具体了解学生的感受和反映的问题,进一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对策研究。

(三)数据分析

问卷采用Likert五级记分制,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自己实际情况最接近的选项,选项为“完全同意(A)”、“同意(B)”、“不确定(C)”、“不同意(D)”和“完全不同意(E)”五项。在调查中共收回150份有效答卷。

问卷所有问题的选项都进行了赋值,即A=5,B=4,C=3,D=2,E=1(其中Q40-44逆向赋值),然后运用SPSS对问卷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对学生心理适应情况调查结果做了频数统计(见表1)和描述性统计,得出学生对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心理适应性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对心理适应性和学习效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一)学生对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心理适应性

问卷的理论最高得分为220分(44*5),学生得分越高,对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心理适应越强。直观起见,将学生的实际得分换算成100制,归类为60分以下、60-69分、70-79分、80-89分和90分以上五个档次,然后统计出每个档次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随后进行的随机访谈,我们认定,得分≥70的学生在新教学模式下有较好的适应能力。从表1可看出,参加调查的64.2%的学生能较好地适应新教学模式;33.1%的学生勉强能适应;2.7%的学生则完全不适应。

在随后进行的访谈中,我们首先请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好、中、差),结果表明,得分为70分以上的学生中,英语学习自我评价较高的学生占2/3,英语学习自我评价较低的学生占余下的1/3。值得注意的是,这1/3的学生中约50%的学生将个人英语学习差的原因归咎于传统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同伴压力和学习条件等外部因素。对于这部分学生,新教学模式或许是提高其英语学习的途径之一,同时我们发现,他们对英语学习存在一定矛盾的观点:一方面,他们过多地依赖授课教师等外因,学习的主观积极性发挥较差;另一方面,自身期望值太高,一旦短期内达不到期望值,极易产生放弃情绪。因此,教师应该了解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个体观念,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英语学习,理解学习中不同的角色功能,掌握适当外语学习策略。在勉强能适应的学生中,绝大多数英语学习自我评价为“中”,他们很适应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不希望有变化,并表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只要紧跟老师的教学安排,就可提高学习效率,取得预期学习效果。而对于新的教学模式,他们均表示可以被动地接受。

上述结果表明多数学生(64.2%)支持新教学模式,反映了他们期待改善“哑巴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希望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此种心理预期和新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目标不谋而合,学生对配合新教学模式有较高的主观积极性。但是,在随后对这部分学生的随机访问中,几乎全部被访者都表示出对新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以及个体适应性的担忧。另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本研究的实验对象中城市生源约占86.5%,生源地多为江浙沪地区以及该校在山东的优质生源基地。他们英语基础良好,综合学习能力较强,在开放外网的课内自主学习时段表现出较强的网络资源搜索、识别和整理能力,尽管如此,学生对老师下发的学术会议及期刊论文以及自己在网上搜索的相关资料能“消化”50%的学生只占38%(参加访谈学生)。由此可见,蔡基刚倡导的“学术英语应该成为我国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主流英语课程”[5]的看法仍然值得商榷。

表2中“新教学模式下的语言焦虑”一项的统计数据表明,在新教学模式下,大多数学生(76.8%)没有(或较少)体验到语言学习焦虑,这将在客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众所周知,语言焦虑是困扰语言学习者的一大问题,中、高水平的语言焦虑对语言学习产生负面影响。[6]而Young研究发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关于语言教学的观点是学生产生外语课堂焦虑一个重要原因:教师的任务是帮学生纠错;担心课堂失控而不敢进行小组活动;教师的讲解是课堂安排的主要内容;教师是语言练习的监督者而不是协助者。[7]同时Young认为现代外语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低焦虑的课堂环境。[8]在前期研究中,笔者调查发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33%的普通学生报告了中等水平的语言焦虑,报告有中高水平焦虑体验的低水平学生比例更高。该统计结果表明,新教学模式减少了来自于教师角色本身的焦虑,在低焦虑环境下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有效掌握和英语水平的提高。

同时表2表明94.5%的学生喜欢现代化教学手段,该数据说明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现代化设备为教学媒介的新教学模式提供丰富有趣的学习资料,满足青年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诉求,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学生在访谈中报告了以下四点:第一,从中学阶段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和“题海战术”教学中解脱后,学生热切期待在大学英语课堂里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介入,感受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第二,在校大学生有教强的计算机能力和网络知识,而网络世界以其时尚、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等特点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第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得到和教师相同的教学辅助资料,教师垄断资料的格局被打破,师生资料占有相当,学生畏惧感、焦虑感得以有效降低;第四,师生共同确定英语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充分意识到“学习是为自己学,而不是为老师或家长”。同时,我们在访谈中也发现现代化教学手段介入时面临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希望能利用现代化设备更自由、更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安排学习进度,适当减少教师的参与;另一方面,学生又承认“自控力差,容易受和学习无关的信息的干扰,造成资源和时间浪费,因而产生焦虑”。因此,现代技术手段介入的程度和方式值得学界深入研究。

表2中喜欢自主学习的学生比例为56.9%,明显低于前3项。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多数被访者愿意尝试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但由于对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习惯,他们均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自控表示不同程度的担忧。在实验中,经过引导,学生掌握了一些自主学习策略,我们将听力、阅读的部分内容和综合英语中的词汇及难句理解交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后期的测验表明,听力和词汇学习完成较好,而阅读和难句理解部分不甚理想。几乎所有学生都报告除词汇学习以外,其他内容自主学习完成时间大大超过规定时间。部分学生(31.5%)表现出了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能较好地完成自主学习内容,而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实验结果告诉我们以下几点:1.自主学习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深度沟通,教师应全程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内容和方法;2.自主学习内容应选择理解难度小,学生操控性强,识记性的知识;3.自主学习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要严格控制低水平学生的学习内容;4.在进行自主学习之前,所有参与教师和学生必须经过系统、严格的自主学习策略培训;5.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技术性引导和监管,并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我们还对大学英语教改调查问卷中的44个有效问题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其中Mean值最高的是Q6,Mean=4.04,说明学生在心理上极大地认同多媒体网络在教学中所起的媒介作用,但如果监管不力,学生将沉溺于多媒体网络世界,浪费学习资源、时间和精力。Mean值最低的是Q9,Mean=2.7,充分说明学生无论基础好坏、自主学习能力强弱,都希望老师给予比例适当的课堂讲解、学习策略的技术性引导以及课堂内外的有效协助。SD 值最高的是Q22,SD=1.05,这说明学生对于“从头到尾操纵学习设备资源”的角色认定心理差异较大,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部分学生认为个人操作能力欠缺,缺乏自信,害怕由于操作不当或失误造成时间、资源的浪费;最低的是Q28,SD=0.67,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被多媒体网络系统中丰富多彩的音频、视频资料所吸引,体现了学生对于上述资源的普遍喜爱,也说明了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搞活英语二课堂活动、强调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性。

(二)学生心理适应性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表3中的Pearson相关分析(双侧检验)表明:学生对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心理适应性的四个维度中,对网络自主学习的支持度、喜欢自主学习的程度和英语IV成绩分别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程度不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190、0.113,P值分别为0.000和0.018<0.1);喜欢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程度和英语IV的相关关系不具有显著性(相关系数为0.083,P=0.084<0.1);而新教学模式下的语言焦虑和英语IV成绩则不存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的线性相关关系(P=0.284>0.1)。

对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支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在新教学模式下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动机、情感等,属外语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它和英语成绩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说明非智力因素在外语学习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内学者认为积极的非智力因素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健康发展,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态度端正、注意力集中、自制力强、求知欲旺盛,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9]其中,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10]因此,在研究新教学模式时,应该把该教学模式下的非智力因素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因为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作用是决定性的,他们对教学活动各方面的认识决定了他们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动机、情感诸因素,也间接决定了其学习行为及效果。

蔡基刚指出,我们正在进行的“语言学习中心”或“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目的是要摸索出在多媒体技术下的外语教学的路子,而不是要通过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在提高学生成绩上来证明多媒体教学模式有多少优越性。事实上,本研究结果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英语成绩成一定的正相关,学生英语成绩会受到自主学习态度、能力的影响,但是影响较弱。由此可见,不管是蔡基刚等人在理论和政策层面对于该问题的认识,还是具体的实验数据都揭示了讨论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及它支持下的自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关系的现实意义不大,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清楚认识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自主学习是拓展外语教学新路的一种探索,在教学中只是辅助性的,因为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强项,用传统模式,学生英语水平同样能达到标准,也非常好。

三、结论

以上调查和分析表明,大部分接受调查的学生(64.2%)都对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持支持和肯定的态度,对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新的英语教学模式表现出了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新教学模式和学生的英语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强,因此在研究中讨论教学模式能否使成绩提高的现实意义不大。新的教学模式的引入旨在摸索出在多媒体技术下的外语教学的路子[11],我们需要研究它的优势并且在目前的教学中将它和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

与传统教学相比,新的教学模式更强调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不同的研究者对自主学习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其中一点是共同的:自主学习一定是一种自我管理的、主动的学习。我们的大学英语学习者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在学习中常常表现出顺从、被动、依赖、不积极思考的惯性;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又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在大学里脱离了“贴身”管束也造成了自律性的缺失,所有这些都在客观上加大了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的难度。束定芳等指出自主学习在外语学习上的主要成分包括态度、能力、环境。[12]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首先要解决的是态度问题,这是自主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我们在教改中必须做到:1)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感兴趣;2) 学生相信新的教学模式对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很有帮助。统计数据表明,多数学生对网络自主学习是支持的,对新的教学模式也表示出了很大的兴趣,但是在面对面的访谈中,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是否能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表示出了担心,同时数据分析也表明希望通过改变某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的观点是片面而不切实际的。

另外,在推行教改期间,一定要认真思考学生的真正需求,否则教改很难达到其真正目的。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学习在大学里没有进步,反而有所退步(特别是阅读理解能力)。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教学改革,建立“语言学习中心”或“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学生却认为自己没有进步,这个矛盾是怎么产生的呢?答案就在于我们忽视了学生的需求,或重视不够。学生认为第一、二学期应该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主要针对四、六级考试,毕竟作为一门国家级的外语考试,四、六级考试成绩重要性在学生、学校管理者以及就业市场三方都是不容小视的。之后的英语教学应该和各个专业相结合,以专业英语的形式将英语教学深化、细化,为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应把学生对于新的教学及学习模式的喜爱程度同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等同起来,切忌把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带来的“表面繁荣”看成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性改变。作为教师,我们应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的长期目标,以实现学生语言自我意识和学习观念的彻底改变。

参考文献:

[1][5]蔡基刚. 我国大学英语消亡的理据与趋势分析[J].外语研究,2012(3):46-52.

[2][4] 文秋芳. 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1-8.

[3] 王守仁,姚成贺.关于学术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 中国外语,2013(5):4-10.

[6] Horwitz,E. K. Student Affective Reactions and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J]. TESOL Quarterly,1996: 573-579.

[7] [8]Young,D. J. Creating a Low-anxiety Classroom Environment: What Does Language Anxiety Research Suggest?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1: 426-436.

[9] 柯江宁.非智力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2):121-122.

[10] 李宏杰.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322-324.

[11] 蔡基刚. 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 (4):306-308.

[12]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39.

猜你喜欢

学习效果大学英语
基于信息化教学学习效果量化的课程考核研究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莲心宝宝有话说
小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效果的良方——良好英语课外学习习惯的养成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