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大学生怀旧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09-20王昊李峣岑张文斐

关键词:心理咨询民办高校心理

王昊 李峣岑 张文斐

摘 要:怀旧心理是独立的社会人无法适应当下自身所处环境的一种表现。民办高校大学生在中国当下的高等学校体制内承受更多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学校定位、社会竞争、学历认可等方面,面对诸多压力很多民办高校大学生开始出现怀旧心理的群体化现象。分析民办高校大学生怀旧情结的心理原因和表现,深入研究他们怀旧心理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可为民办高校大学生解决怀旧心理问题提供合理有效的理论资源。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怀旧心理形成原因分析

(一)对学校和自身定位不准确

研究结果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高校大学生,民办高校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其优势不如普通高校,这给在校学生造成各种压力,尤其是心理压力,而这些压力和矛盾又一时无法消除,因而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矛盾[1]。这种心理问题和矛盾在今天看来,主要表现之一即是怀旧情结的群体性出现,他们沉浸于过往的学习生活空间,留恋于曾经的社交群体不能自拔,甚至仍然保持着高中时期的娱乐、阅读、交往等习惯,无法自我提升以适应大学生活。

考生在报考时,看重的往往是民办学校所附属的大学的名气,缺少对民办高校本身的了解,仅从学校的办学形式与批次划分,盲目地质疑学校的教学力量和师资水平,认知极为有限,对学校的定位不免有失偏颇。但这种学校规格定位却会影响到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评判,加之进入大学后,成绩评价标准的改变、周围人际关系的变化、家校距离的陡然变远等问题相继出现。尤其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说,与其他升入名牌大学的高中同学相比产生的巨大心理落差,同时从入学开始便预期面对的考研问题和就业竞争压力等问题,都会令处于“心理断乳期”的民办高校大学生适应不良,怀旧情绪明显。

进入大学后学生们普遍开始尝试独立思考和获取认知,自我意识增强。如不能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则会导致自我意识失调,而民办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比较消极,自我评价偏低,当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贬低自己[2]。因为对学校和自身的认知存在偏差,盲目地进行自我否定,所以民办高校大学生们会产生排斥高校生活的情绪,不愿面对学习与生活环境,希望仍旧生活在人际关系相对单纯、知识学习老师引导、生活起居家长照顾的中学阶段,从而增强了怀旧心理问题。

(二)排斥高校生活,逃避现实

怀旧心理是一把双刃剑,杜威·佛克马说过:“怀旧是朝后看的镜子,但是从不可挽回的过去中发现的东西或许有助于思考未来。”适度的怀旧能够借鉴经验更好地向前发展,比如回想自己过去的某些成功经历,更容易给自己以鼓舞,产生战胜困难的强大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形成积极心态,更好地适应新环境,适应大学生活。反之,怀旧过度则会发展成一种病态心理,令人沉浸于过往的生活不能自拔,失去面对现实生活的信心与勇气。由于对自己所处现实状况存在着一定的逃避心理,过于绝对地对自身能力进行否定,对于未来失去自信心。而“在怀旧重要性的评估上,一年级学生显著高于二年级学生,外省的学生显著高于本省学生”[3]。民办高校的部分大学生找不到人生方向,失去中学阶段为了既定目标不顾一切的奋斗动力,陷入迷茫状态,出现了频繁联系高中同学及父母、逃避式寝室“蜗居”、购物、谈恋爱与重返游戏等多种怀旧行为表现,通过怀念某些事物来拒绝接受自己当下所需要面对的诸多事物,这些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一定的怀旧心理。怀旧来源于人的失落感,失落促使回首,借曾经的美好来填补当下的空白。怀旧实质上是对过往生活或者事物的一种过度美化,试图通过怀旧的各种方式来弥补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抵触心理。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怀旧心理的社会隐患

当下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怀旧心理问题逐年增多,这种生活在当下思想情感却沉溺于过去的怀旧心理是否属于心理疾病?20世纪中后期人们将怀旧与相思病区别开来。在1997年Werman提出怀旧是较思乡病更为宽泛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怀旧是一种情绪体验,但这种情绪倾向究竟是积极、消极抑或是喜忧参半的,学界还尚未达成一致界定[4]。

怀旧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体现在大学生活的多个方面,比如同学间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学习上所引起的厌学情绪,更为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厌世、抵触社会的情绪。“大学生的社会怀旧更多地显示出一种对现实的焦虑和不满,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和谐,降低了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5]人际关系问题是贯穿人一生的重要问题,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存在,都处在社会关系网之中。在大学生活中,处理好同学关系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人只有互相接近彼此了解,才具备能够处理好彼此间关系的可能性,但是在怀旧心理的影响下,部分同学拒绝接受新环境中的新朋友,在过往的回忆中活得特立独行,与他人格格不入,不能敞开心扉,害怕接触认识新同学,直接导致其人际关系出现危机。

在学习方面,民办高校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低,处在一个相对水平较低的学习环境当中,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感与心理落差感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更有甚者可能会自甘堕落。沉浸于怀旧,会习惯于用比较的态度去看待自己,不断对比自己曾经与当下的生活状态,认为当下的生活不如曾经的生活。不断对比自己的大学生活同中学其他同学的大学生活,认为民办高校不如普通高校,从而开始逃避大学生活,厌倦学习,拒绝社交等等。怀旧行为最终可能导致厌世心理,这种厌世心理是怀旧心理重要的隐患之一。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怀旧心理的解决对策

(一)积极主动地进行自身调节

民办高校大学生怀旧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一群体无法对自身价值进行理性判断,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心理调整。因此我们应该对民办高校和个人进行正确定位,民办学校虽然在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与一般学校有所不同,在生源素质上与一本、二本学校有差距,但对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学习环境等评估却要进行整体观照。无论因为什么原因高考来到民办高校,都应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调节,把握正确的思维导向,努力挖掘自身优势,培养个人能力,避免怀旧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为自己的未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二)转移注意力,寻找新起点

大学是一个新环境、新生活、新起点,能够不断接触新朋友、新事物。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大学这一广阔的发展平台,找寻动力,挖掘潜力,证明能力。学会用正确的眼光对待过去的事物,活在当下,接受当下,享受当下。民办高校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人生的起点,人的个性、知识、能力都是不断变化的。本科第三批次录取的学生并不意味着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会是三流人才,我们应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大学生发展的新出路,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道路。主动融入学校构建的整体学习氛围,引导自己的思维方向,积极参与劳动与社会活动,寻找自己的兴趣。例如可以参加志愿者组织帮助弱势群体,在奉献中感受快乐,转移注意力,从而寻找一个新起点,为自身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三)教师参与解决

对于怀旧心理问题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也十分重要。一方面教师能够站在宏观的高度全面深入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问题进行科学诊断,总结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上普遍遇到的问题,运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群体性和个别性的心理疏导。对于专业的心理教师来说,与学校心理课程紧密配合,及时把握大学生心理动态,营造一个温馨、良好的心理咨询环境,才能取得同学们的信任,与同学们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由居高临下的教育者转为平等沟通的知心朋友,使同学们在发现问题后想说、愿说和敢说才是解决同学们怀旧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心理咨询把握情况

心理咨询是主动性行为,但在当下社会中,人们往往将心理问题与不正常的疾病相混淆,大部分人对心理咨询这一行为存在抵触情绪。心理咨询是指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的问题,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提供心理援助来达到解决求询者问题的过程。高素质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的基础,面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出现的怀旧心理问题,学校应建立合理的心理咨询机构,由专业的心理教师提供准确的心理援助,积极提倡校园心理健康科普活动,督促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遇到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民办高校心理教育的对象应是全校学生,以发展性、成长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重点在于对学生一般心理问题如人际、情感、适应、学习等问题进行疏导,最终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6]。达到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真诚、友善、宽容的性格特征,自尊、自爱的认知观念,自制、自律的良好意志品质及各方面均衡发展的较高心理素质水平。

(五)同学相互关注,结交新朋友

从民办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相关案例统计来看,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问题所占比例较大。民办高校的学生整体素质不如普通高校,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在家庭中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在处理同学关系上受自我意识和怀旧心理的影响,形成“新不如旧”“别人不如我”的心理暗示。要想消除怀旧心理对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应该做到关注、关心新同学、新朋友,结交优质同学、优质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学上进的朋友会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带来正能量。积极主动的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结交不同类型的新朋友,努力扩大自己的交际圈,通过与新朋友之间的沟通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开阔眼界。在克服怀旧心理问题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协调能力,为进入社会积累经验。

怀旧情绪是一把双刃剑,控制得当,便会促使自己走向更为积极的方面,控制不当,则会转变为心理问题。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应对这个问题时所需要做到的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大限度地降低消极影响带来的破坏性。应对怀旧心理问题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对怀旧心理的正确认识,还需要学校环境、教师以及心理咨询机制等客观条件的协调与共同努力。通过对民办高校大学生怀旧心理问题及对策的研究,能够在主客观统一的基础上剖析怀旧心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出准确的判断,总结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叶金辉,胡永萍.民办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J].中国校医,2005,(6):569-570.

〔2〕〔6〕沈琼.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08,(1):204.

〔3〕薛婧,张睿.大学生怀旧现状的调查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3,(5):31.

〔4〕李玥.怀旧心理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2012,(1):25.

〔5〕李玥.大学生怀旧心理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40.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民办高校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