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跨文化研究的文学理论

2015-09-20贾黎丽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论跨文化

贾黎丽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交通越来越频繁,随之在文化、经济、政治、艺术等方面具有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各国之间相互影响。我国文学理论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随之逐渐走向跨文化研究的文学理论,对跨文化研究的文学理论进行探讨,可以加强和中外文论之间的平等对话,有效的促进文学理论的发展。

当代西方文论的发展主要是在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点之间来回摆动,首先是内部主义成为文论的潮流,例如,新批评主义、结构主义等,随之后来又发展成为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外部研究。根据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一变化的过程主要发生在上世纪80、90年代。在这几十年的文学理论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我国文学理论的总体发展趋势和逻辑脉络是非常清晰的。然而面对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形势下文学理论受到何种文化思潮的影响,文学理论的未来逐渐向跨文化研究方向发展[1]。近年来,我国相关研究者对文学理论进行诸多的反思和研究,在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针对基于我国文学发展经验的文学理论,需要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面,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外文论的平等对话。

一、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概况

其一,我国建立新中国后,文学理论主要是借鉴前苏联的模式。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我国的文论对文学理论的批评思考,逐渐走向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道路,重新确立了文学艺术的理论体系。而这一项工程主要是由美学这门学科开始的。从而美学就成为我国文革之后的显学,其不仅是外在因素的驱动,也是文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当时由于毛泽东的一句话:每个阶级有每个阶级的美,同时也有共同之美[2]。这句话打破了阶级性的局限,为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依据,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的契机。随后有学者认为人性和阶级之间是共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部分无法取代全部,同时论证了共同美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有关人物性格、文学主体性等大多数文学理论问题成为热门话题,主要是围绕着共同美来探讨和研究的。在当时特殊的文学环境下,通过美学来研究分析文学理论问题,具有其特定的意义。首先,可以有效的改变文学理论的政治模式。其次,可以确立文学的审美特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具有逻辑上的相乘性。

其二,在新时期下文学的审美性。在新的时期下,文学审美自律论的演讲过程中就是最先从文学的审美性开始的。在着重强调文学的审美性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学科,即文艺美学。这种学科和其他的文学审美论相比,文艺美学的审美立场更加明确、清晰,主要是将寻求的文艺审美本质作为自身的根本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说,文艺的本质就是审美情感。之后逐渐出现了以审美情感为中心的文学理论专著和教材,这种由人为文学主体地位的观念逐渐转变为以人的内心生活再到以情感为文学主体的观念,这种转变正是文学审美论的进步发展[3]。

其三,上世纪80年代下半叶,文学理论中的语言论转向。在这一时期,我国文学领域中逐渐出现了一种语言论转向,其直接受到国外新批评、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等文论的影响,但是仍和文学审美性有关。具体来说,从审美范围角度出发,从西方国家中引进和应用文论,主要目的是对文学的自身特点进行研究和说明。重点分析语言形式和结构层次,对文学语言特殊性的研究具有比较浓重的审美论色彩,可以将其看成是文学研究中的进一步深化。在这个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取得较好的成就,首先,文学审美性有效的推动了文学理论基础的认识,打破了以往机械反映的模式,在文学理论中注重实践论、主体论方法,使得文学理论的观念和方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其次,文学审美性加深了人们对文学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使得在文学反映结构中加入了情感、思想、想象、意识、感知、愉悦、评价、理想和非理性等方面的观念,随之文学理论逐渐注重人的心理层面、认识层面和实践层面[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语言论的引进,作品的本体论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研发出一些新的方法,可以在内容和形式之外使用结构层次的分析方法,对作品的形式进行更细致和丰富的认识。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审美自律论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表现在:由于人们将文学看成是封闭的审美系统,无法对文学本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进行揭示和分析,从而造成文学价值观念的狭隘发展,对文学的社会文化关联不够重视。另外,由于将文学的主要属性归结为审美性,将文学的根本价值视为审美价值,忽视了文学和其他艺术的区别,在具体操作方面又将文学和艺术统称为艺术,没有进行有效的分别,从而导致文学的本质特征无法体现出来。

二、现代文学理论发展的现状

其一,文学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大众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还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文学审美性的理论困境逐渐体现出来。使得文学和政治之间的关系重新被人们提出来进行思考。然而文学当中的种族、权利、性别、国际政治关系等问题逐渐受到文学界的注意,人们认识到文学不能等同于政治,但是完全的忽视文学和政治之间的关联也是错误的,文学可以不为政治服务,但是文学本身具有政治性的特点。人们更加倾向于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分析和解说政治,例如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关注的就是男女之间的性别政治,对这种政治形式的理解明显具有社会文化的性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文学理论批评的关注焦点逐渐向外转[5]。

其二,大众文化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从审美到文化的转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在90年代的时候,“泛美学”概念逐渐兴起,主要关注美学对现实生活的参入问题,例如美学和市场营销、电子文化、社会犯罪等之间的问题。“泛美学”逐渐发展到后来的审美文化。审美文化关注的就是大众文化的问题,主要指的是在现代商品社会中逐渐产生的,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为介质,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化形态。这种具有强烈的商业色彩、现代科技生产出来的文化,主要有摇滚乐、流行歌曲、武侠小说、肥皂剧、明星传纪、时装表演、电子游戏、摄影等。这些构成了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整体结构。有人认为在当今我国流行的大众文化其本质是一种小众文化,这种文化之所以被称为是审美的,主要是在当代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中,审美已经成为必要的附加值[6]。从总体上来说,当今我国文化研究主要包括两种意义不同的文化对象。一种是中国的文化研究,另一种是中国文化的研究,前者主要指的是大众文化的批评和研究,主要是以审美形式体现出来的,其主要目的是实现中外文论的平等对话,解释精英主义的文化理念,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进行关注。另一种中国文化研究主要指的是作为观念文化出现的文化形态,其中传统的文化、现代新文化和中西文化等均属于这个范围[7]。在这方面的研究,需要注意中国传统文化捍卫者的意见。在文化保守主义中,认为自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激进主义和反传统态度过于偏激,过于反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导致中国文化体现出某种文化断裂现象。在新的世界格局中,我国属于“第三世界”中的一员,其“第三世界文化”的中国文化,就应该强调自己的文化传统,避免西方文化的霸权主义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另外,在文学和美学界有一种观念认为,自五四运动以来,由于我们大量引进和我们传统完全不同的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术语和体系,从而导致当今我国的文学话语严重依赖西方文化,一旦离开西方文论的话语,就几乎没有办法说话。他们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身的职责。在90年代中的文化研究,极大的开拓了文学研究的领域,强调文化需要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其具有积极的一面。但是也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由于对文学本身的规定性研究不够重视,从而使得文学理论的文化研究成为研究的重点,理论研究陷入到自言自语的境地,完全失去了学科的规范性和科学交流的共同语境。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中,过分强调特殊性,对普遍主义进行否定和抨击,认为普遍主义是一种乔装打扮的特殊主义,并成为了一种强大的压迫性力量。但是对这种虚假的普遍主义的批判,不应该成为放弃真正普遍主义追求的借口。同时,还需要充分认识到任何形式的普遍主义均具有历史的偶然性,针对一个不确定的、复杂的世界来说,应该同意具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存在,以便更好的把握现在和过去一直生活在中间的社会现实[8]。

三、新形势下走向跨文化研究的文学理论发展概况

目前,大众文化的文化研究对文学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应对这一影响和冲击,需要相关研究者重视。需要找到一条折衷并切实可行的办法,可以在积极研究文化丰富成果的时候,还需要确保文学理论自身的学科品质。随之跨文化研究就逐渐发展起来,跨文化是外来词,是一种特殊的研究方法,更由于实证研究和审美研究是一种综合性研究法,主要目的是追求审美和文化、内外部、自律和他律之间的相互结合。跨文化研究对文学内在的性质界定需要根据外在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从另一方面来说,其指的是文学作品有时可以偏离作者的意图并具有其自身独立的价值,但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需要读者通过阅读来实现,这样一来,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意图会对阅读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针对作者写作来说,无法完全脱离外在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写作的时候,需要将自己的语言表达转变为使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以便更好的理解和解读作品。因此,可以看出对文学理论进行跨文化研究是合理的、可行的[9]。

1.跨文化研究的文学理论特点。文学理论跨文化研究的主要特点是间性研究,其主要包括文化间性、文本间性和主体间性几个方面。其中文化间性主要指的是跨文化的审美交流和对话,同时也包含文化翻译的问题。文本间性主要指的是在符号系统的互换或者文本意义之间的相互开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跨文化沟通和交流。另外,主体间性指的是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跨文化解释和理解,其中包括超越主体和客体二分模式的问题。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多元化的普遍主义,主要强调审美的本土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跨文化研究的文学理论应该遵循相应的原则来分析和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现实优先原则,主要指的是文学理论建设应该顺应目前审美实践的主体,逐渐从以往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转变现今的影视、网络形式。从文学传播和文学欣赏的角度来分析,影视、网络文学更加具有跨文化的特点,同时,影视和网络为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

2.跨文化研究的文学理论目的。文学理论进行跨文化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对文学多元化的共同性把握,以及实现中外文论的平等对话。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首先需要对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进行细致认真的研究,要承认和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背景下的文学特点以及审美性。另外,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寻求文学平等对话的共同预警和各民族文学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和内容。这些文化系统中的文学理论均需要面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作者的相关内容,以及作者所面对的世界和环境。其次,需要对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了解。再次,需要充分了解读者。最后,需要对语言进行研究。这些问题和内容为文学对话的共同语境和探讨文学共同规律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可以当作是文学研究中的5个基本要素,从而构成了文学研究的整体结构,由于跨文化研究不是对个别因素的研究,而是对整体结构的研究,是对这5种基本因素之间的不同结构关系进行研究。跨文化研究是将文学内在的审美属性和外在的社会文化背景相互结合起来,并进行综合性的间性研究。如果文化间性主要侧重于文学跨语际传播和跨国界欣赏,文本间性就会比较重视不同民族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引用问题,而主体间性就会研究文学内外部的问题,比较侧重于研究作者、世界、读者和作品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

在对跨文化研究的文学理论进行研究的时候,不能将西方文学标准当作是普遍标准,也不能以东方理念为中心。在文学理论研究的时候,需要摆脱以往传统的观念,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约束和东方主义的限制,需要将国内外之间的文化相结合,从而更好的对文学理论进行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杰.文学理论“审美化”研究模式的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02):102-103.

〔2〕刘武.哲学时代:作为一种自足体的文学与文学理论[J].文学评论,2010,12(05):114-115.

〔3〕李春青.文学理论的“自性”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3(01):123-124.

〔4〕朱立元,郑克鲁,孟庆枢,等.关于文学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18(07):167-168.

〔5〕胡友峰.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知识空间的重组[J].文学评论,2010,17(05):116-117.

〔6〕梁静.浅析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理论[J].作家,2009,14(02):158-159.

〔7〕宋伟.从学术上的多元并存到理论上的综合超越——多视角全方位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J].中州学刊,2010,17(06):123-124.

〔8〕陆贵山.比较严密的文学理论新体系——萧君和主编《文学引论》(修订本)序[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4):147-148.

〔9〕聂希安.论文学理论引入记者风格研究的可能性及意义[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6(04):169-171.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文论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地域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有益尝试——评《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从文论医评《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