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张爱玲与李清照之比较

2015-09-20李昌燕

关键词:李清照张爱玲人生

李昌燕

摘 要:李清照和张爱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才女,从两人显赫的家世、传奇的人生、出众的才情、独特的感悟以及不为人理解的精神世界来探析她们的共同之处,就是都以切身体会来描写女性经历,描写自身命运。不同之处则是李清照前半生书写自我、家庭,后半生因为国破家亡,笔调转变,意境开阔,超越了自我;张爱玲前半生才华出众,后半生仍然囿于自己的小天地,没有在文艺上跨出超越自我的步伐。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个女人的名字一直熠熠生辉,虽然相隔800多年,但她们都用传奇的人生和出众的才情以及独具一格的精神世界征服了世人,留下了光辉的一笔,这就是李清照和张爱玲。本文试从两位女性的相同点开始比较,进而分析其不同之处。

一、显赫的家世,传奇的人生

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李清照家世显赫,李清照的祖父与父亲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俱出于韩琦门下,韩琦在当时名重一时,与范仲淹同是以文人领兵的朝廷重臣,共称“韩范”。李清照在《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中云:“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谁比数。当年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如雨。”父亲李格非,元佑元年官太学正,受知苏轼与晁补之、张耒等游,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同具文名,被称为“后四学士”。官做到礼部员外郎及提点京东刑狱,后因党争籍名。李格非对经书造诣极深,又长词章,家里藏书甚丰。母系王氏一族在当时也是一门显赫。李清照的母亲王氏,《宋史》说她“善属文”。李清照的诗文赋,多引经据典,非常博学。这与她生长在贵族书香世家,父母两系都有很高的文学素养有关。李清照的父母与许多文人交结,她随着父母周旋于这些叔伯之间,终日耳濡目染。她那高超的文学成就,一半是受了遗传上禀赋的灵感,一半是受了父母的教育与熏陶。

李清照在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嫁给了才子赵明诚,赵明诚是当时的宰相之子,颇有才学,两人年龄又相当,有共同的文学爱好,且都爱好金石之学,所以琴瑟相和,结婚最初几年衣食无忧,生活在平静中又有很多乐趣。1127年,金人南下,靖康之难把李清照和赵明诚平静安稳的生活打断了,两人也像当时众人一样收拾家当,只带了些金银细软和名贵的金石名画匆匆南逃,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南渡过程中赵明诚去世,无依无靠的李清照顶世俗之风嫁给了第二任丈夫张汝舟,婚后却发现张汝舟是卑鄙小人,性格刚烈不肯凑活的李清照甘受牢狱之灾也毅然与张汝舟离婚,多年的背井离乡,婚姻生活的重大打击,使她伤透了心。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终年71岁。

张爱玲(1920—1995年),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张爱玲家世显赫,在现代著名作家中,张爱玲是唯一真正具有贵族血统者。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很有才华,靠父辈的余荫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但没什么远大志向,并沾染了富贵之家少爷的所有毛病,是个典型的公子哥儿。遗少父亲对她进行的是封建私塾教育,而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早年出国留洋,学习西方的油画艺术,朋友中不乏徐悲鸿、蒋碧薇等名人,是位典型的新派女性。嫁给张志沂之后,黄逸梵无法容忍丈夫吸食鸦片、嫖妓、娶姨太太,更看不惯他无所作为,最终两人的婚姻破裂,黄逸梵本人孤苦地死在异国他乡。显赫的家世,童年的不幸,父母对她截然不同的影响和教育,使得张爱玲既受古典文学熏陶又沾染了西洋文化的特点,知识广博,让这位深谙世故的女子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1943年,年仅23岁的张爱玲就因发表多部作品名满上海滩。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两人很快恋爱、结婚,也过了一段短暂甜蜜的生活,但胡兰成是汪伪政府的汉奸,而且到处沾花惹草,处处留情,最终张爱玲无奈又决然地分手,1947年6月,张爱玲给胡兰成写了一封简短的诀别信,信中提到“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是张爱玲关于两人恋情的优雅转身。自此以后,这二人的传奇之恋,就这样辛酸地谢幕了。1952年张爱玲离开上海只身去了香港,1956年张爱玲在美国见到了赖雅,很快与赖雅结婚,这一年张爱玲36岁,赖雅却已经是65岁的高龄了。赖雅于1967年去世,张爱玲与赖雅的婚姻持续了11年。这些年里,张爱玲从赖雅那里得到过爱,在英文写作方面也得到过赖雅的帮助,享有过一段短暂的清静而平和的家庭生活。但是年老多病的赖雅也带给了她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重负。经济的窘迫,生活的压力,更使她增添了忧愁,这些都影响了她的才能的发挥。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张爱玲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后几天才被其房东发现,当时她安祥地倒在客厅的地毯上,衣着整洁,一代才女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优雅的句号。

纵观张爱玲和李清照的一生,令人可感可叹。两位才女都出身名门,家世显赫,早年即才华横溢,也都享受过短暂甜蜜的婚姻家庭生活,中年后又都因为战乱经历了漂泊的生活,经历两任丈夫而终无子嗣,晚景凄凉,最后孤独地病逝于异地他乡。她们显赫的家世、传奇的一生也都刻上了时代的烙印。

二、出众的才情,独特的感悟

李清照是宋代文坛最有才华与襟抱的女词人,她终其一生都在以女性特有的柔情与领悟书写自我的喜乐与哀伤,所有的景物人情都成为其爱恨情愁的寄托与象征,直接指向女性特有的心灵境界和意识状态。李清照不仅直面这种女性视角的个性写作,并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女性立场,以弱质女流的纤弱臂膀在男权文化占统治和主导地位的宋代文化语境中开辟了一片专属于女性的领地,传达出自我认知的强烈女性意识,把婉约词派推向了极致。李清照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李清照擅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最著名的一首诗是《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志诗。李清照南渡之后,建炎三年(1129)年与丈夫赵明诚坐船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乌江》诗作于此时。这首诗中,李清照不以世人眼中的成败论英雄,对最后自刎于乌江的楚霸王项羽表现了极大的钦佩和崇拜。这首诗通过歌颂项羽,表现了诗人如男性般的豁达和崇高气节,同时也有力地讽刺了南宋朝廷的懦弱和偏安状态。

张爱玲以女性的独特感悟和独特视点去反观男权文化和专制暴力,书写女性生命体验。张爱玲冷眼看众生颠倒,流连于世俗生活的她,快乐着无人能懂的快乐,寂寞着无人能懂的寂寞。张爱玲的作品更多出现因婚姻失败而丧失人格的怨妇。父母早年离异,幸福童年的缺失,造就了张爱玲对待婚姻的悲剧意识。她年轻时与刚离婚的胡兰成情投意合而结婚,胡兰成亡命天涯时她不离不弃、誓死追随,却发现他到处拈花惹草,因此自己也有了一段失败的婚姻,这强烈的打击最终促使她悲剧创作观的形成。不堪一击的爱情、流离失所的婚姻,成了她惯用的题材。虽然张爱玲的小说里描写的大多是市井男女的情感纠葛,但真正爱的成分少之又少,笔下的每个人都是孤独而决绝,有的尽是苍凉,即使有稀少的爱,也最终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被折磨得变质了。比如《倾城之恋》里范柳原与白流苏起初并没有多少爱的成分,后来两人各自权衡、比较,加上阴差阳错的战争,最终走到了一起。

正因才情出众,加上经历过诸多挫折,两人作品中都有对人生对世态的独特感悟,都喜欢用白描手法,两人作品中的意境意象美让后人惊叹:李清照的词语言唯美,超凡脱俗,独树一格,且巧用口语入词,巧用修辞,字词凝练出众,像《醉花阴》中“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声声慢》一开头连用14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永遇乐》中“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看似平淡,可是在平淡中却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这也是旁人无法超越的地方。

张爱玲的名言不胜枚举,如“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人总是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她对于人的心理有深刻的洞察力:“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里面关于月亮的描写:“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苍凉凄冷,她在选择意向方面,形成了以月亮为主体,包括镜子、玻璃、石雕、白瓷、屏风等在内的意象群,从而营造了苍白空虚的人生、压抑而又冷酷的现实环境。

总之,李清照是古典词人,融合前代当代大家的风格自成一体,张爱玲的古典修养很高,加上外来文化的熏陶,融合古今中外自成一家,她们两人以出众的才情、独辟蹊径的语言抒发了独特的感悟。

三、不为人理解的精神世界

李清照生活在风雨飘摇的北宋末年、南宋时代,历经靖康之变,因为历经国破、家亡、夫死和自身漂泊无依,尤其是再嫁后又离异,不仅得不到同情和理解,更是被与她同时代的人视为洪水猛兽而大加挞伐,南渡以后李清照的心境与词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她不再书写个人的离愁别绪、爱情婚姻,开始侧重于写不幸的人生际遇,这是一种孤寂悲凉的生活倾诉,虽然仍旧是个人的,但蕴涵着深沉的家国之恨,也体现了李清照饱经忧患之后的沧桑心态。李清照词作中不断出现离乱后的悲凉凄苦和早年的幸福满足之间的惨痛对比,正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缩影。“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元宵佳节合家团圆万家欢庆之时,她却凄惨一人,反映出安稳的北宋与战乱的南宋的巨大变迁。最突出的就是《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悲秋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写这首词时作者已处于“桑榆之晚景”,在这样一个季节,更易想起年轻时的美好幸福,相比眼前的无夫无子,国破家亡,别人对其敢爱敢恨的勇气丝毫不理解是更让李清照无法接受的,晚年的李清照再嫁离婚后孤独无依,不但为人诟病,别人更觉得她不祥、道德败坏,都唯恐避之不及,李清照满腹心事无人诉说,无人理解,对国家的满腔热血也无人知晓更无从表达,她终于在最后吐出了心中的痛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张爱玲生活在乱世,抗日战争、国共战争,上海孤岛,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她的经典作品多以家庭展开叙事,家在作者笔下变得破碎并充满了杀机。笔下的主人公在进行人生的设计与奋斗时,充满着一系列的变数与错位,或是繁华之下的荒凉与悲情,或是彻头彻尾的凄冷与不幸。而后半生的张爱玲好像早已预感到自己苍凉的人生。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张爱玲也在努力地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她先后写下了《十八春》《小艾》等作品,可是天生对政治不敏感的她还是无法适应时代,于是她选择了逃避,先到香港,后移民于美国,一直到她去世。在美国期间,张爱玲主要从事以前作品的整理与改写,晚年投入很大的精力致力于《红楼梦》的考据与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的翻译。晚年时经济拮据、照顾第二任丈夫赖雅,费劲心力地写作,可作品却得不到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令她非常痛苦,1976年以后的张爱玲孑然一身,患上了心理疾病,她总是感觉住处到处是虱子,只好不停地搬家、搬家,张爱玲的精神痛苦可见一斑。从几千年封建压迫下挣扎着醒来的女性独立意识,张爱玲生活的空间与经历决定了她是在优雅的人生品味中制造属于她自己的生命的悲凉意识,最后一代才女孤独地死在美国的一处公寓里,死后7天才被人发现。

总之,张爱玲和李清照的共同之处就是都以切身体会来描写女性经历,描写自身命运。不同之处则是李清照前半生书写自我、家庭,后半生因为国破家亡,笔调转变,意境开阔,超越了自我。张爱玲前半生才华出众,后半生仍然囿于自己的小天地,没有在文艺上跨出超越自我的步伐。

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男性作家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也造就了一批批才华横溢的女子,其中李清照和张爱玲就是耀眼的两颗星,良好的家世和早期教育造就了两位旷世才女,短暂的美好姻缘又让她们体会到人生的苍凉,加上世事不平,战乱生活又给他们的人生增添了忧惧不安的色彩,时隔千年两位才女遥遥相望,等待着世人去品评。

参考文献:

〔1〕朱伟华,张挺玺.1943:三个人的“通俗世界”.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5).

〔2〕张艳梅,胡玉伟.爱与痛的歌哭——冰心、丁玲、萧红、张爱玲笔下的生命意识比较.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20(4).

〔3〕严家炎,范智红.小说艺术的多样开拓与探索[J].文学评论,2001,(1).

猜你喜欢

李清照张爱玲人生
九月雨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人生中的某一天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