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枪声不断——美国独特的枪支文化

2015-09-20张蕴初

关键词:枪击案枪支步枪

张蕴初

摘 要:近年来美国枪声不断,2010-2014年间美国陆续发生多起由滥用枪支所引发的惨案,其中2012年的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伤亡最为惨重,从而引发了美国新一轮有关“该不该禁枪”的热烈争论。由于美国宪法修正案中第二条规定:“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因此,围绕修正案的争论此起彼伏。然而,不论有关抢控的争论多激烈,枪支也不可能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彻底消失。枪支已然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不论从历史角度、政治原因还是人文因素,枪支在美国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与堕胎、同性婚姻一样,枪支暴力是美国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在过去的60年间,美国目睹了多起暗杀行动。而大规模的谋杀事件于20世纪60年代达到顶峰,其中以约翰·肯尼迪与其兄弟罗伯特·肯尼迪以及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暗杀最为轰动。因此,20世纪60年代枪支暴力问题成为美国政坛的热门议题。

一、近年来在美国发生的部分枪击案

进入21世纪,美国依然枪声不断。2010-2014年间最为猖獗,发生惨案的数量之多、情节之严重,震惊了全世界。其中2012年的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伤亡最为惨重。据报道12月14日,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西部纽镇的桑迪胡克小学,亚当·兰扎持枪向20名儿童以及6名校园工作人员开枪[1]。警方表示:“在校园枪击案发生之前,兰扎曾在家中枪杀自己的母亲。之后他又驱车前往桑迪胡克小学继续他的暴行。他最终杀死26人,警察发现他时他已死亡,死因为开枪自尽。”[2]

根据美国ABC和NBC新闻报道,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是美国有史以来伤亡最为惨重的小学校园枪击案[3]。同时也是继2007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之后,由一人造成的最为严重的校园枪击案[4]。另外,与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同年,在科罗拉多州奥罗拉的某学校也发生了一起枪击案,前神经系统科学的学生,24岁的白人男性詹姆斯·福尔摩斯,持枪杀死12人并造成58人受伤[5]。

除了以上残忍的校园枪击案,还有许多惨烈的枪案发生在日常生活中。2013年7月26日,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克拉克斯堡,西德尼·穆勒,27岁,涉嫌在毒品交易出错后杀害两人,并枪杀路过此地送报纸的父子。同年8月14日,俄克拉哈马城,丹尼尔·利文斯顿 格林,40岁,在家枪杀自己的母亲、妹妹和她的两个孩子,因4项一级谋杀罪被铺。9月16号上午8点多,美国华盛顿特区,34岁的国防合约雇员、前海军预备役军人亚伦·亚历克斯在华盛顿海军大院枪杀12人,打伤几十人,亚历克斯在与警方的枪战中被杀[6]。

另一起令人悲痛的事件发生在2014年。美国13岁华裔女孩不堪学校种族霸凌在家开枪自尽[7]。这些由持有枪支所引发的血案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据美国联邦调查局透露,下图(1)为2010年以后每年由枪支所造成的伤、亡统计数据,而图(2)则显示了杀手们最喜欢和常用的武器[8]。

尽管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枪击案还在不断上演,美国人却依然想持有枪支。根据盖洛普的统计,2014年有超过63%的美国人认为家中有把枪会使他们觉得更加安全,达到历年最高值。

二、国内外学者关于枪支问题的研究

到底该不该持枪已经成为美国社会长时间未能解决的问题,而国内外也有很多学者、政客、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以及医生从不同角度研究分析了美国的枪支问题。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是第一个提出“枪支文化”概念的学者,他在《美国传统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美国枪文化”中首次提到“枪支文化”并认为枪是美国传统的一部分[9]。他曾跟罗伯特·杰利夫顿谈起过他对于枪支的看法:“我毕生研究美国文化,最终发现给我们造成麻烦的是我们对枪支无能的态度。”[10]

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意见相左的是大卫·布朗森博士,他很担忧枪支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他认为枪支是造成国家分裂的主要元素[11]。而罗伯特·斯皮策却坚信枪支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他从历史角度证实了其论点并表示:“美国在西进运动时期,就是用枪开发并占领了西部,回顾历史,美国人持有枪支已经长达400多年。”[12]与此同时,斯皮策还进一步解释了美国枪文化所形成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在开发边疆战争中枪支的出现;第二个原因是个人在独立战争中为了生存所战斗而使用枪支;第三个原因是媒体宣传以及在电影和民间故事中对枪支的神话[13]。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在美国很难控制枪支是因为这既是一个有关公民自由又是一个有关公共安全的问题。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规定:“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而围绕第二修正案,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史庆璞在他的《美国宪法理论与实务》一书中写到:“关于宪法修正案最根本的分歧在于,究竟第二修正案保证的是个人的权利还是集体的权利。由此还产生了两种学说即‘个人权利说和‘集体权利说。”[14]

下表为盖洛普发布的调查报表,其中显示了美国公众对于宪法修正案到底保护的是谁的权利的调查结果。显而易见,不论是枪支拥有者还是没有枪的人都更加偏向于支持宪法修正案保证的是个人拥有枪支的权利。

此外,除了以上的两种学说以外,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撰稿人卡瑞·威尔斯提出了“虚无主义说”。他认为,第二修正案没有任何意义,该案只是麦迪逊在给美国人开玩笑罢了[15]。

随着美国枪击案数量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加入到了研究美国枪支暴力和枪支管控的行列中。其中,江振春和任东来合著的《比登天还难的枪控路—持枪权与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研究》从历史角度分析了第二修正案的来源和发展,并分析了为什么美国人如此痴迷于枪械。袁征在其发表在《美国研究》的文章“论美国枪支管制的发展与前景”中着重分析了美国控枪运动的发展以及从历史、政治以及利益团体角度阐述美国枪控之难。另一位作者孙昂在他的《美国枪支文化,一部用枪支写成的国家历史》一书中用自己在美国的亲身经历讲述枪文化,他认为枪文化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三、Americanness是枪支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美国的枪之所以屡禁不止,是由于美国人的性格所致。美国人信奉民主反对集权制;美国人崇尚公民自由以及拥护个人主义。回望历史,不论是西进运动还是独立战争,亦或是托克维尔所著的《美国的民主》中都表现出了美国人独特的“美国性(格)”即Americanness。如果历史太过久远,我们也可以从好莱坞电影中看到其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蛛丝马迹,在《蝙蝠侠》《蜘蛛侠》《美国队长》等一系列由一个人拯救全人类的电影中,不论过程怎样曲折,结局一定是这个英雄拯救了世界。认清楚这点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的控枪之路如此艰辛。除了历史原因、政治因素、利益集团以外,美国人自身的个性,即Americanness是阻碍枪控的最大障碍。①

四、美国步枪协会及其它组织

前任法官瓦伦·伯格认为,一切围绕修正案的争论都是美国步枪协会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不论人们支持哪种学说,第二修正案都不能成为枪支管控的借口。他还表示:“关于第二修正案保护个人持枪权的说法完全是由美国枪支协会杜撰出来的,具有欺骗性。”[16]美国步枪协会又是怎样杜撰出这样一种言论的呢?在学术界,步枪协会为自己培养了一大批“发言人”专门支持“个人权利说”。经查阅,1960年以后,特别是在1970-1989年间,学术界出现了超过75篇学术论文支持“个人权利说”。而在1991-1992年间,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学者阿希尔·里德·阿马专注于发表有关宪法修正案的研究成果,他支持人们对霸权专政使用武器,有强烈的“个人权利说”倾向。与此同时步枪协会花费三亿八千三百多万美金建立有关宪法修正案的学术课题并支持著名宪法学者史蒂芬·哈勃洛克主张“个人权利说”。直到20世纪90年代,有超过58篇支持“个人权利说”的评述论文问世[17]。1994年,杜克大学法学院教授威廉姆·凡 奥斯特尼也发表了19篇论文来支持“个人权利说”。卡尔·宝格斯声称,那些拥护“个人权利说”的学者要么是美国步枪协会的雇员,要么受益于该协会[18]。

美国步枪协会成立于1871年,是当今左右美国枪控进程最主要的力量。它最初仅仅只是一个帮助人们操练枪法的俱乐部,跟政治并没有什么关系。比如,1934年步枪协会并没有攻击联邦限制枪支合法化的法案。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持枪暗杀事件频发,联邦政府开始关注枪支管控之一议题时,步枪协会显得更加活跃[19]。

事实上,步枪协会直到1975年建立立法行动组之后才真正投身于政治,立法行动组是步枪协会专门负责政治游说的分支机构。此后,该组织渐渐的参与到了有关枪控的政府活动中来。到2001年,步枪协会拥有超过四百万的会员和十六亿八千万的预算[20]。在其强大的会员基础、充足的预算以及战胜枪控立法的决心下,它成为了对枪支立法最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利益团体。虽然步枪协会反对枪控立法,却受到人们的拥护,下面的盖洛普调查表展示了步枪协会在美国的受欢迎程度[21]。

而在提倡和支持枪支管控的利益团体中,最为著名的是预防枪械暴力布兰迪运动,同时他也是制衡步枪协会的重要力量[22]。

通过对一手材料和二手材料的认真查阅和深入研究,笔者发现学者们更多的是从历史、政治、宪法修正案的角度分析美国的枪支问题,很少有学者从文化的切入点来研究该问题并思考为什么大多数美国人,不论拥有或者没有枪支都不愿意放弃持枪的权利。例如,那些相信美国政府能很好的保护他们的人选择支持枪控,而那些不信任政府的人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也就是自己持有枪械保护自己。阻碍枪控的根源是美国人性格中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综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独特的“美国性(格)”,即一个美国公民的性格特点。目睹了那么多的枪击惨案,美国人依然反对枪控,有关枪控的法案也迟迟未能形成或执行的根本原因就是这种综合了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的独特美国性格。因此,由于这种独特的性格特征,枪支不可能在美国彻底消失或禁止。

——————————

注 释:

①Americanness是指美国人性格中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的综合,即一个美国公民独特的性格特点;阻碍枪控的根本原因就是这种综合了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的美国性格。因此,笔者认为由于这种独特的性格特征,枪支不可能在美国彻底消失或禁止。

参考文献:

〔1〕Barron, James. “Children were All Shot Multiple Times with a Semiautamatic, Officials Say.” The New York Times 15 Dec.2012.

〔2〕Richard Esposito, Candace Smith and Christina. “20 Children Died in Newtown, Conn., School Massacre.”ABC News,2012.

〔3〕Effron, Lauren. “Mass School Shootings: A History.” ABC News,2012.

〔4〕Bratu, Becky.“Connecticut School Shooting is Second Worst in US History.” NBC News,2012.

〔5〕Riccardi, Nicholas.“If Colorado Shooting was Premeditated, Can James Holmes Plead Insanity?”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2012-07-30.

〔6〕“There Have Been More Mass Shootings Since Newtown than You've Heard About (INFOGRAPHIC).” The Huffington Post,2013.

〔7〕美13岁华裔女孩不堪学校种族霸凌在家开枪自尽.凤凰教育,2014-12-19.

〔8〕FBI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http://leb.fbi.gov/2014/january/active-shooter-events-from-2000-to-2012,2014.

〔9〕Hofstadter, Richard.“American as a Gun Culture.”American Heritage.21(1971):4.

〔10〕Lifton, Robert Jay. “An Ideology of ‘Gunism.”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53.35(2007). Academic OneFile. Web. 25 Dec.2014.

〔11〕Ault, Alicia. “ACP will update firearms and gun violence policy.”Family Practice News 1 May 2013:34.Academic OneFile. Web. 25Dec.2014.

〔12〕〔13〕Spitzer, Robert J. The Politics of Gun Control. New Jersey: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1995.

〔14〕史庆璞.美国宪法理论与实务.三民书局,2007.

〔15〕Wills, Garry. “Why We Have No Right to Bear Arms.”New York Review Books 1995-09-21 1995:62,72,69.

〔16〕Burger, Waren. “Press Conference Introduction of the Public Health and Safety Act of 1992.”Federal News Service (1992).

〔17〕Bogus, Carl T. The Second Amendment in Law and History. New York: The New Press, 2000:7.

〔18〕Van Alstyne, William. “The Second Amendment and the Personal Right to Arms.”Duck Law Journal.43(1994):1236.

〔19〕Fleming, Anthony K. Gun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New York: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2.

〔20〕“About NRA-ILA.”:http://www.nraila.org/about-nra-ila.aspx.

〔21〕GALLUP.“Guns.”:http://www.gallup.com/poll/1645/guns.aspx.

〔22〕Brady Campaign:http://www.bradycampaign.org/.

猜你喜欢

枪击案枪支步枪
巴黎枪击案
大学枪击案
购物中心枪击案震惊丹麦
步枪口径之争(下)
纽约地铁突发枪击案
巴西成为全球因枪支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
“枪支共享”
步枪成长相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