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白山野生细叶杜香菌根真菌的分离及其特征

2015-09-20姜云天顾地周李玉梅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分离

姜云天 顾地周 李玉梅

摘要:本文以野生细叶杜香为试材,初步对其菌根真菌进行分离与培养,并对其菌落特征进行描述。结果表明:分离得到36株真菌菌株,菌落形态特征归为4种类型。菌落颜色各异,菌落边缘规则、无孢子产生、无分泌物,菌落呈绒毡状或棉絮状。

关键词:细叶杜香;菌根真菌;分离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吉教科合字〔2012〕第361号)

中图分类号: O657.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8.024

细叶杜香(Ledum palustre L. var. angustum N. Busch),又名狭叶杜香、喇叭茶、山白茶、绊脚丝,为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香屬(Ledum palustre)常绿小灌木[1]。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2]。细叶杜香体内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其叶及嫩枝、花、果实均含有芳香油,具有止咳、祛痰、消炎及止痒等功效,主要用于防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流感、皮肤病等疾病[3];在长白山区,民间有用叶制成药膏治疗月经不调和不孕[4]。杜香除了具有药用价值外,由于其特有的芳香还可作为天然香料应用于日用化工、制药皂、脚气水、洗发水等系列产品[5]。目前,俄罗斯、韩国等学者将杜香提取物添加到食品中,将其制成软饮料、罐头、面条、酸奶、冰淇淋等多种功能食品。此外,杜香嫩叶还被用于制作保健茶等保健品。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杜香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合理开发利用野生细叶杜香资源,人们采用种子、扦插及组织培养等方式对其进行人工繁殖,但是由于该植物存在根系与生境中某些真菌共生的特性,人工繁殖后的种苗出现存活率低、生长缓慢等问题。因此,为了探讨野生细叶杜香生境中与之共生的真菌类型,本研究以长白山野生细叶杜香为试材,对其菌根真菌进行分离与培养,并对其菌落特征进行描述,以期为细叶杜香菌根真菌的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菌株,分离自长白山北坡海拔1300米的针阔混交林下生长的野生细叶杜香(Ledum palustre L. var. angustum N. Busch)。

1.2 试验方法

2014年7月,从长白山北坡采集附带根际土壤的细叶杜香根样,用冰盒带回实验室。先用流水将根系上的土壤和附带物冲洗干净,然后剪成3~4厘米根段,用70%的酒精消毒30秒,再放入0.1%升汞中消毒4~6分钟,用无菌水冲洗5~6次后吸干根段上的水分,再将其切成约0.5厘米的小根段,接种于马丁—孟加拉红培养基(简称MD)和PDA培养基上,每个三角瓶中放3个根段,25℃下暗培养。待根段剪口处长出菌丝后,用灭菌的接种针挑取真菌菌丝,转接于新的马丁—孟加拉红培养基和PDA培养基上进行纯化培养,直至得到单一菌株。培养14天记录单一菌株菌落直径及菌落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离菌株的菌落特征

经过MD和PDA两种培养基分离纯化培养,从细叶杜香菌根中分离得到36株真菌菌株,根据分离培养菌株的菌落形态特征初步将其归类为4个类型(见表1)。两种培养基上分离的菌株均无孢子产生;菌落外形规则,呈圆形;菌落无分泌物产生。但是在菌落颜色、质地和生长速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MD培养基上分离得到的菌株生长较缓慢,菌株编号为a的菌落颜色呈黄褐色,边缘白色隆起,绒毡状,菌落直径为4.8厘米;菌株编号为b的菌落颜色则呈白色,中间隆起,棉絮状,菌落直径为2.1厘米。PDA培养基上分离的菌株生长速度相对较快;菌株编号为c的菌落直径达到6.5厘米,菌落呈黑色,边缘褐色,产生白色菌丝,绒毡状;而菌株编号为d的菌落直径达到9.6厘米,菌落中间部位微隆起,橘中带白,边缘橘色,辐射状。4种类型的菌落形态特征见图版1。

表1  分离菌根真菌菌落特征

3 讨论

两种培养基分离的真菌类型不同,但菌根真菌的菌落大多为绒毡状或棉絮状,菌落边缘规则,无孢子产生,这与杜鹃花科植物分离出的部分真菌特征相似,但是具体属于哪种真菌还需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做进一步的鉴定。

参考文献

[1] 赵子峰,沙伟,赵子云.我国的杜香属植物及杜香属植物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06,31(04):8-9.

[2] 孟彩云,巴俊杰,毕力格.HPLC法测定细叶杜香中熊果酸的含量[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01):51-52.

[3] 王晓琴,渠弼.细叶杜香中的化学成分[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01):53-54.

[4] 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长白山植物药志[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863-864.

[5] 姜云天,陈艳秋,朱俊义,等.细叶杜香高效快繁体系建立及种质试管保存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31(02):118-123.

作者简介:姜云天,硕士,通化师范学院生物系,讲师,研究方向:植物生理与生态的教学。

猜你喜欢

分离
论国际法下民族自决权与分离权的关系
好氧反硝化细菌LKX—1的分离、鉴定及初步应用研究
刑事庭审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分离观”
转型背景下的民办高校管理理念创新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