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生涯适应力与大五人格结构关系研究

2015-09-20孙丽璐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适应力宜人严谨性

孙丽璐,陈 熙

(1.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重庆 400054;2.中国建设银行重庆分行杨家坪支行,重庆 400040)

一、问题的提出

生涯适应力是通过对自我和环境的探索,对职业生涯计划的态度取向与决策方式进行自我调整的过程[1]。它强调个体在职业生涯角色不断变化中能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也是在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获得职业发展成功的关键能力[2]。随着时代的不确定性事件的增多,个体与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适应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面对非成熟性问题时[3]。生涯适应力作为一种心理社会资源,也是处理快速变化社会所带来的职业挑战的核心能力[4]。

生涯适应力模型为职业咨询和评价诊断提供了框架和依据,近年来相关研究主要采用Savickas多次修订后的四维度结构,包括生涯关注,即对自我未来发展的预期;生涯控制,即对自我未来方向的确定;生涯好奇,帮助个体探索目标职业;生涯自信,帮助个体克服职业障碍[5]。而以往的生涯适应力和人格特质关系研究中,Tokar,Fischer和Linda整理发现,严谨性、外向性和神经质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相关,而开放性、亲和性则在部分文献中相关[6]。Rottinghaus等发现美国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和开放性、严谨性、外向性、宜人性正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3]。Skorikov和 Vondracke发现青少年的积极定位和正向性心理预期可预防生涯适应不良,提升个体幸福感[7]。曾文志发现,有创伤经历和适应性高的大学生,其乐观程度、自尊水平、安全感、社会支持和积极程度更高[8]。李栩等发现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及其4个维度与主动性人格显著相关[9]。

此外,孙丽璐和刘燕认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跨情境和跨文化的适应能力提升[10]。于海波和何雪梅发现生涯适应力在大学毕业生主动性人格与求职绩效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11]。朱凌云认为应形成富有弹性的策略和保障性措施,应对各种生涯变迁与生涯困境[12]。董振华和苏霞认为生涯适应力是个体生涯成功的核心能力,而大学生自主性实践经历对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3]。于海波和郑晓明发现生涯适应力是组织中职业管理与个人绩效之间的完全中介变量,在职业管理和个人离职意愿方面的中介作用不显著[14]。由于已有研究尚未将硕士和博士阶段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到生涯适应力研究对象中,尚未对生涯适应力和人格结构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拟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阶段的高校毕业生生涯适应力和人格进行系统考察。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

抽取重庆地区4所大学的毕业生(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进行施测,回收问卷519份,其中有效问卷437份,问卷回收率为80.7%。男生251 人(57.2%),女生 186 人(42.6%),本科217人(49.6%),硕士 174 人(39.8%),博士 46人(10.6%),理工科226 人(51.7%),文科211 人(48.3%),平均年龄 23.3 岁(SD=0.71)。

(二)研究工具

1.大五人格量表。采用Costa&McCrae编制的《NEO-PI-P量表,Revised Neuroticism Extraversion Openness Personality Inventory》,包括外倾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5个维度,各维度有6个层面,共30个人格层面,240个项目,量表以Likert 5点计分,0~4分表示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数越高表示人格特征越明显。量表信度方面,a系数分别为外倾性 0.89、神经质0.92、开放性0.88、宜人性0.86 和严谨性0.90,效度方面,结构效度较高。

2.生涯适应力量表。采用Hou等修订的《生涯适应力量表》,包括生涯关注、生涯好奇、生涯自主和生涯信心4个维度。各维度有6个项目,量表以Likert 5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涯适应力更强。

(三)数据分析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变量描述统计结果和性别差异分析

从表1可见,生涯适应力总分处于中等水平,各因素中,生涯关注得分最高,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得分偏低。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性别总分存在显著差异(F(1,379)=14.20,p < 0.01),具体来说,男女的显著差异来源于生涯关注(F(1,362)=17.51,p < 0.01),生涯自信(F(1,362)=16.14,p< 0.01)和生涯好奇(F(1,362)=11.76,p <0.05),但生涯控制方面差异不显著。

表1 生涯适应力各维度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1 生涯适应力各维度描述性统计结果()

注:*p < 0.05;** p < 0.01

男女总体F生涯关注 3.89 ±0.55 3.61 ±0.71 3.71 ±0.64 17.51**生涯控制 3.75 ±0.71 3.63 ±0.56 3.70 ±0.62 2.93生涯好奇 3.69 ±0.61 3.53 ±0.58 3.62 ±0.60 11.76*生涯自信 3.64 ±0.72 3.50 ±0.66 3.56 ±0.67 16.14**总分 3.72 ±0.68 3.56 ±0.54 3.65 ±0.57 14.20**

(二)相关分析

各变量与大五人格维度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生涯适应力与开放性、宜人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严谨性存在正相关,与外倾性存在负相关。开放性与生涯适应力及生涯关注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存在正相关。外倾性与生涯自信存在负相关,神经质与生涯好奇存在正相关,宜人性与生涯关注存在正相关,严谨性与生涯关注和生涯控制存在正相关。这验证了Tokar,Fischer和Linda的结论,即职业发展和严谨性、开放性、宜人性相关,但与外倾性、神经质的结论则不一致。同时,比较Rottinghaus对美国学生的样本分析结果与本研究的结论,在生涯适应力与开放性、严谨性、宜人性的关系上结论一致,但在与外倾性、神经质的结论上存在差异。

表2 生涯适应力与大五人格的各维度相关分析

(三)大五人格对生涯适应力的回归分析

根据表3的标准回归系数B发现,入选生涯适应力回归方程的人格维度为外倾性、开放性和严谨性,3个变量可联合预测生涯适应力26.0%的变异量,回归方程显著,F(3,453)=11.14,p <0.05。入选生涯关注回归方程的人格维度为开放性和宜人性,两个变量联合预测生涯适应力17.6%的变异量,回归方程显著,F(2,454)=30.56,p<0.01。入选生涯控制回归方程的人格维度为严谨性,能预测生涯适应力12.9%的变异量,回归方程显著,F(1,455)=7.61,p <0.05。入选生涯好奇回归方程的人格维度为开放性,能预测生涯适应力 30.2% 的变异量,回归方程显著,F(1,455)=17.80,p<0.01。入选生涯自信回归方程的人格维度为外倾性、开放性和严谨性,3变量能联合预测生涯适应力16.0%的变异量,回归方程显著,F(3,453)=10.62,p <0.05。

表3 大五人格预测生涯适应力的一元回归分析

四、结论和建议

(一)高校毕业生生涯适应力现状

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生涯适应力处于中等水平,男性的生涯适应力得分更高,个体之间的生涯适应力水平差异更大,在生涯关注上男性得分最高,女性的生涯关注则存在更大的个体差异性,这可能说明在就业市场上男性对职业探索和尝试有更强的主动性,职业决策机会更多,因此对自我和环境的探索更充分。Rottinghaus等发现生涯适应力不存在性别差异[3],而台湾和内地的已有研究均发现男性的生涯适应力显著高于女性,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这可能和东亚文化有一定关系,男性是社会和家庭责任的主要承担者,这种角色需求会驱使男性的职业关注和寻求的主动性,在某些行业领域中的就业和升职空间也更大[15]。研究也表明高校毕业生群体大多初涉职场,无论男女都面临自身调整和环境适应的问题,特别在职业优势和劣势的自我决策和控制方面,易产生环境不适感和自信缺失,特别是女性更容易失去自信。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中应多开展情绪控制方面的训练,并提升女大学生的生涯关注意识[16]。

(二)生涯适应力和大五人格的关系

相关分析发现:生涯适应力与开放性、宜人性、严谨性正相关,与外倾性负相关,与神经质无相关关系。开放性人格与创新能力相联系,说明高校毕业生对外界采取积极态度,通过协调自我和环境的关系,提升自我的环境适宜度和职业匹配度,当面临挑战或困难时,能进行信息收集和辨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升处理职业问题的能力;宜人性人格与生涯适应力相关显著,与生涯关注相关,由于宜人性人格偏好人际交往,擅长创造轻松平和的人际氛围,在信息交流和情感联系中获得更直观的职业信息和感性的个体经验,促进高校毕业生进行生涯关注和职业预期;严谨性也称为尽责性,除了表现为职业态度端正和职业效能高等特质之外,在职业规划时进行理性的生涯关注和生涯控制、合理评价自身就业素质和环境、优化生涯决策的质量、减少生涯不适感的体验概率等也是自我尽责的充分体现。

外倾性与生涯适应力及生涯自信为负相关关系,此结论没有支持国外研究结论,研究推测高校毕业生处于职业寻求和自我定位阶段,即职业生涯初始阶段,面对行业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外在环境挑战,会产生如自我重新评估和目标设置的问题;生涯适应力和神经质无相关关系,而美国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和神经质人格负相关[3],这可能是东西方大学生的职业进入时间存在差异,美国学生大多在儿童期时,可通过各种方式获得职业实践机会,对职业世界的探索和反馈多源于自我感知和情绪体验,我国学生一般是大学毕业后进入职场,职业探索和生涯定位具有间接性,其自我感知和情绪反应会滞后于美国学生,因此这种关系尚未体现在研究中。

概而言之,本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生涯适应力处于中等水平,说明毕业生对自我的职业发展已有一定规划,但对自我和环境探索仍存在不足。生涯适应力与开放性和宜人性人格显著正相关,与严谨性正相关,与外倾性负相关。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是生涯适应力稳定有力的预测指标,生涯适应力和开放性、严谨性、宜人性的关系与国外研究结论一致,而在外倾性和神经质的结论上则与国外研究结论有差异。因此,在提升高校学生生涯适应力时,可以从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的职业特质等方面入手。同时,由于职业人格和生涯适应的关系研究历史较短,还有待于研究者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探索。

[1]SAVICKAS M L.Career adaptability:An integrative construct for life-span,life-space theory[J].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7,45:247 -259.

[2]赵小云,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及其与家庭社经地位的关系[J].现代教育管理,2012(2):111-114.

[3]ROTTINGHAUS P J,DAY S X,BIRGEB F H.The career futures inventory:A measure of career-related adaptability and optimism[J].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2005(13):3-24.

[4]HOU Z J,LEUNG S M,L X X,et al.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China Form:Construction and initial validat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2(2):11 -34.

[5]SAVICKAS M L.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areer construction[C]//Brown S D,Lent R W.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Hoboken,2005:42 -70.

[6]TOKAR D M,FISCHER A R,LINDA M S.Personality and vocational behavior:A select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1993—1997[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98(53):115-153.

[7]SKORIKOV V B,VONDRACEK F W.Positive career orientation as an inhibitor of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7(30):1131 -146.

[8]曾文志.大一学生历经创伤事件与复原力模式之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2007(39):317 -334.

[9]李栩,侯志瑾,冯缦.大学生父母生涯发展期望、主动性人格、生涯适应力和生涯决策困难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263-267.

[10]孙丽璐,刘燕.国外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7):24-29.

[11]于海波,何雪梅.大学生主动性人格与求职绩效——生涯建构理论的视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5):48-53.

[12]朱凌云.生涯适应力:青少年生涯教育与辅导的新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4(9):94-102.

[13]董振华,苏霞.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13):55-59.

[14]于海波,郑晓明.生涯适应力的作用:个体与组织层的跨层面分析[J].心理学报,2013(45):680-693.

[15]代应,宋寒,李海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1):127-130.

[16]赵岩,孙贵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客体因素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82-185.

猜你喜欢

适应力宜人严谨性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综议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积极影响
社区睦邻点的“宜人温度”
高职院学生严谨性培养
试谈参考书例习题中的“严谨性”问题
秋食养生 炖补宜人
关注解题中所设的隐患
适应力的内涵、测量及实证研究——基于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