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OM-RBV的我国3PLs物流服务运营能力构建及测度研究

2015-09-19郑广文魏修建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维度问卷基础

郑广文 陈 艳 魏修建

一、引言

第三方物流企业 (3PLs),作为现代物流产业的主要承载对象,以及社会生产各个领域 (环节)中平衡供需矛盾的 “润滑剂”,其服务运营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国 (地区)物流产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科学地识别、刻画和把握3PLs物流服务运营能力的内涵、特征、维度,将为合理评价3PLs服务水平、准确把脉物流产业整体服务能力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此,笔者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运营管理和资源基础观 (OM-RBV)双重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包含基础能力、应用能力和战略能力三个子维度的3PLs物流服务运营能力理论模型,及包含三个一级指标和19项二级测量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结构方程模型等定量化研究方法对该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的有效样本量远大于该评价体系在统计功效为0.8时所需最小样本量;评价体系中各二级指标均具有无偏性,各一级指标 (潜变量)均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结构有效性等。

二、文献综述

随着物流产业在全球范围的发展,3PLs异军突起。能力建设作为3PLs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备受关注。由于物流产业的兴起较晚,与3PLs能力相关的理论基础及相应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且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3PLs健康的最大障碍之一。基于此,本文将在对运营管理理论、资源基础观理论等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领域中对企业能力进行刻画和反映的基础理论进行回顾的同时,对国内外关于物流能力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以运营管理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理论为基础,结合相关研究动态重新对我国3PLs服务运营能力进行刻画和反映。

其中运营管理 (OM)作为现代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领域,并被普遍认为是组织 (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但关于什么是运营能力仍说法不一,如Dierickx和Cool(1989)[1]认为运营能力是企业经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一种战略资源,且这种资源不容易被模拟、获得或替代;Safizadeh等 (2000)[2]认为运营能力是企业某一维度的特定竞争力等。尽管关于运营能力的内涵表述各异,但总结相关文献发现,良好的运营能力一般具有如下特征:是企业内部经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一组能力群;这组能力能被企业很好地利用和执行;执行该组能力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有价值的、独特的、不可模拟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会进一步促进企业的成功。资源基础观 (RBV)[3]作为分析资源与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框架,已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领域,其核心思想是 “资源的异质性 (如不可替代性、不可复制性、稀缺性等)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占有这些资源是企业成功的必要前提,只有合理运用这些资源才可能获得成功。如世界上有许多知名品牌的大型连锁超市,其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大同小异,但几乎没有一家能够模拟 (复制)沃尔玛的成功。因此,如何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是促进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上述两种理论分析框架,虽已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鲜有学者将其引入物流领域,用以解释和构建物流能力。基于此,本文将以运营管理和企业资源基础观 (OMRBV)双重理论为基础对我国3PLs物流服务运营能力进行解释和构建,以期为我国3PLs物流能力体系的构建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随着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物流企业的能力建设备受关注。由于物流产业的基础性、派生性等特征,以及研究角度的差异,部分学者关于物流能力的内涵、外延及构成维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国外在此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Daugherty和 Pittman(1995)[4]在对世界财富500强企业进行深度调研访谈的基础上,认为基于时间的信息技术能力与企业柔性能力是最为关键的物流能力;密歇根州立大学全球物流研究团队 (1995)对17个国家111家公司的深度调研访谈后得出,物流能力是一种综合作用的能力群,并从最初提出的32种物流能力中筛选出17种通用能力,并进一步从配置能力、运营集成能力、敏捷能力和测度能力四个维度对物流能力进行刻画;Eckert和Fawcett(1996)[5]在对卓越物流能力进行研究时得出,人力资本、时间和质量是构成卓越物流能力的关键因素;Bowersox和Closs(2007)[6]则认为物流能力即企业能以较低成本为顾客提供较高质量服务的能力群,并从速度、一致性、弹性等方面对物流能力进行刻画;Yang等 (2009)[7]认为物流能力是由多种能力综合表现的能力群,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24种能力的能力群,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在剔除2种能力之后,构建了包含四个维度的物流能力体系;Lu和Yang(2010)[8]以台湾地区国际物流分销中心为研究对象,将物流能力定义为用以协调组织活动、满足顾客需求以及促进顾客服务的关键技术群和累积性知识的组合,并从创新能力、顾客反映能力和运营弹性能力三个维度对物流能力进行构建;Karia和Wong(2012)[9]在其2010年研究的基础上将资源基础观 (RBV)理论引入物流能力体系中,并建设性地发展了包含五个维度的物流能力理论模型;Yang(2012)[10]在文献阅读以及对航运专家调研访谈的基础上研构建了包含18种能力的物流能力体系等。

与国外相比,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则较为落后。其中,马士华和陈习勇 (2004)[11]从供应链的角度指出物流能力是由物流要素能力和物流运作能力综合而成,成为我国早期研究物流能力的经典文献之一而被广泛引用;刘莉等 (2009)[12]在参阅 Daugherty和Pittman(1995)[4]等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运营能力、柔性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三个维度的物流能力体系;翁心刚和索晓旭 (2011)[13]在文献借鉴的基础上认为快递企业物流能力是其对所拥有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以达到满足市场发展需要和顾客期望的服务水平的能力;贺厉锋和鞠颂东 (2010)[14]基于效率的角度对食品企业物流能力进行界定;胡玉洲 (2014)[15]直接引用Morash等 (1996)[16]所构建的物流能力体系作为其研究基础等。

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第一,关于物流能力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以及物流能力维度的划分仍未统一,虽然多数研究均认可物流能力的多维度特征,但具体包含哪几个维度则说法不一,这将使相关研究的普适性和代表性较差。第二,关于物流能力的称谓不尽相同,如服务能力 (Liu和Lyons,2011[17])、物流能力 (Yang,2012[10])、物流服务能力 (Cho等,2008[18])、物流资源 (Karia和Wong,2012[9])等。这也为相关比较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使得相关研究结论的可比性较差。第三,虽然部分研究是在相关理论基础上对物流能力加以构建,但多数研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这一点国内研究尤为明显,如刘莉等(2009)[12]、翁心刚和索晓旭 (2011)[13]等均是在文献参阅的基础上或直接援引已有的研究成果或直接提出所构建的物流能力体系,而使得相关研究实践有余而理论不足。第四,多数学者从 “静态”,即结果或表现的角度,对物流能力进行测度和描述。而物流能力作为既定资源配置的结果,其形成于服务提供的过程中,即为顾客创造价值增值的过程,“静态”结果仅仅是物流能力的外在表现,由于物流业具有价值创造 (动态服务过程)和价值消耗/实现 (静态服务结果)同步性的特征,而使得相关研究不具有全面性。第五,多数研究是以制造业等企业的物流能力为研究对象,专门针对3PLs物流能力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这种情况在国内相关研究中尤为明显,而3PLs作为物流产业的核心生力军、物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更应该加强对其服务能力的研究。第六,纵观国内外关于物流能力的研究,无论从研究的时间跨度上,还是从研究的深度、广度、综合度上我国均落后于国外,目前我国关于物流能力的研究仍处于援引、借鉴、模拟的初级阶段,理论创新较为滞后。

由于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3PLs作为物流服务的主要承载对象,其服务能力的高低不仅对3PLs自身竞争力和企业绩效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物流产业服务水平的高低。

基于此,本文以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领域的运营管理思想和资源基础观 (OM-RBV)双重理论为基础,以我国3PLs物流服务运营能力为研究对象,在参阅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的基础上,对我国3PLs物流服务运营能力进行重新识别和界定,并构建出相应的理论模型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结构方程模型等定量化研究方法对所构建理论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进行验证。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借鉴和理论支撑,也为我国3PLs衡量其自身及竞争对手物流服务运营能力的高低提供新的视角和手段。

三、模型构建

结合上述理论分析和相关文献回顾,本文以运营管理和资源基础观 (OM-RBV)为理论基础,对我国3PLs物流服务运营能力进行界定:以一定的资产性资源为基础,在企业内部经长期运作而形成的,能够被企业拥有、控制或利用且不易被模拟的一组能力群,企业应用该组能力群预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服务、最佳的方式和最优的成本满足客户的需求,进而促进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结合层次理论思想,本文将我国3PLs服务运营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应用层和战略层,详见图1。

由图1可知,第一层为基础层,即基于资产性资源的能力层。与应用性能力资源相比,资产性资源一般具有 “静态”特征 (Amit和Schoemaker,1993[19]),是一组能够被企业独立地拥有、控制或利用的资产群,是3PLs形成服务运营能力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依据资源基础观理论,结合Carmeli和Tishler(2004)[20]等研究成果,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基于资产性资源的基础能力层进行刻画: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具体的变量选择详见表1。

图1 我国3PLs服务运营能力理论模型

第二层为应用层,即基于服务过程和结果的能力层。由于物流业服务过程 (价值创造)和服务结果(价值消耗)具有同步性,因此本模型的应用层中包含服务过程和服务结果两部分。Amit和Shoemaker(1993)[19]的研究表明:企业能力的形成是资源配置的结果,具有 “动态”特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与应用,将为顾客提供最优的服务。此外,Lu等 (2010)[8]指出,不同的资源配置将产生不一样的运营能力和结果,进而获得不一样的公司绩效表现,即资源配置越合理,服务运营能力越强,服务结果越好。因此,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应用资产性资源,是获得高水平物流服务过程和结果的基础。由于物流业价值创造 (服务过程)和价值实现(服务结果)的同步性,要准确刻画3PLs实际应用能力,应将动态的过程和静态的结果相结合,从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衡量,具体的变量选择详见表1。

第三层为战略层,即基于竞争优势的能力层。高水平的服务过程和优质的服务结果将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支持企业更高、更远战略目标的实现。同理,强有力的物流服务竞争能力将进一步优化物流服务过程和服务结果,一定意义上,也是我国3PLs资源再配置与再优化的过程。与其他两个维度的物流服务运营能力相比,虽然部分学者已经将创新、客户关系等关键能力纳入衡量3PLs服务能力的体系中,如Karia和Wong(2012)[9]等,但鲜有学者将具有此特征的相关因素作为独立维度进行研究。鉴于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能力对3PLs未来的重要性,本文将其作为独立维度进行测量,具体变量选择详见表1。

上述三个层次中,基础层作为其他两个层次得以顺利实现的物质保障,在整个能力体系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应用层作为连接基础层和战略层的桥梁和纽带,既是基础层合理配置的结果又为战略层提供必要的支撑;战略层作为整个能力体系的顶层设计,既是对具体服务过程和结果的升华和深化,也是对企业资源的再配置和再优化。三者间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整的物流服务运营能力体系。

四、实证分析

(一)问卷设计及数据搜集

为进一步准确量化我国3PLs物流服务运营能力,本文借鉴Churchill(1984)[21]关于问卷设计的相关法则。首先,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设计出问卷初稿并邀请7位专家和学者 (包括本领域3名学者、3位企业高管和1名物流产业协调办政府官员)分别从可读性、易理解性、代表性、内容有效性等方面对问卷进行评估并提出修改意见;其次,综合所有意见或建议对问卷进行有针对性修改,并将修改后的问卷再次反馈给7位专家和学者作进一步的评阅;最后,在综合二次反馈意见的基础上经微调后形成了本文的调查问卷。本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受访者及其所在单位相关特征的描述性选择题,第二部分为受访者所在单位物流服务运营能力定量分析的主观判断题,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法,以企业过去一年中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照的实际情况为判别依据,进行综合判断。

为进一步增强问卷填写的便捷性和回收有效性,本文通过与 “问卷星”在线调查问卷专业平台合作,将问卷上传至该平台,通过增加 “遗漏问题提示”和 “未完成问卷不能提交”功能,进一步提高问卷回收的完整性。最后获得链接 (http://www.sojump.com/jq/2528678.aspx)。通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China Federation of Logistics&Purchasing,CFLP)官网(http://www.chinawuliu.com.cn/)获得910家A级物流企业通讯录,借鉴Dillman(1991)[22]研究成果,采用征求式E-mail向对方发出参与调研邀请并附有提醒卡和问卷链接,共获得96封有效回应,有效回应率为10.549%。同时,本研究获得了 “物流沙龙”(国内规模最大、最专业物流论坛)的支持,且被版主推荐为置顶精华帖在论坛进行展示 (http://www.logclub.com/forum.php),通过为期两周的问卷收集,最终获得问卷282份。

随后,对所有问卷按如下规则进行预处理:完成问卷所用时长、项目分数的一致性及总分数。因为本研究认为,如果问卷完成所用时间过长或过短,总得分过高或过低,同一份问卷中多数项目分数一致,则此问卷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最后13份无效问卷被剔除,共计获得有效样本量为269份。通过蒙特卡洛模拟法对样本量进行估计,当样本量为260时,模拟统计功效为0.817,大于最低要求0.800,而本研究有效问卷为269份,也稍大于260,表明本研究的样本量符合要求。

表1 3PLs服务运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方法选择及样本有效性分析

由上述可知,本文从三个维度对物流服务运营能力进行衡量,即基础能力、应用能力和战略能力。各个维度均由相应可量化指标进行测度。由于二阶段结构方程模型,既可通过结构模型很好地度量各个维度 (潜变量)对总体 (物流服务运营能力)的解释力,又可通过测量模型准确测量各指标 (显变量)对相应潜变量的解释程度。因此,本文采用二阶段结构方程模型对所构建的3PLs物流服务运营能力进行测度和研究。

本文以Mplus6.0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为保证问卷的科学性,在进行实质性分析之前,分别从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等方面对问卷质量进行检验。第一,借鉴Armstrong和Overton(1977)(23)相关研究成果,对前期回收的185份和后期回收的84份样本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两部分问卷之间在5%水平下不存在显著不同,即样本整体符合无偏性。第二,由于本问卷是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7位专家学者反复斟酌形成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问卷题项的内容有效性。第三,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 (CFA)表明,理论模型各维度及整体的拟合情况良好,进而保证了问卷的结构有效性。第四,通过KMO定值检验值,结果表明KMO=0.913,大于临界值0.900,即本问卷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第五,各能力维度的Cronbach's Alpha分别为0.891、0.886和0.810,均大于临界值0.700,表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由上述分析可知,本问卷设计科学、合理,进而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三)样本特征分析

本研究中,观察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受访者特征,详见表1和表2。

表2 受访者特征

由表1可知,所有观察变量中3PLs货物综合投递能力的均值最大,且方差最小,表明各企业货物综合投递能力平均水平较高,且企业间的差异较小。所有观察变量的平均值均大于2.500,进一步表明我国3PLs在过去一年中,整体服务能力均有显著提高。其余各观察变量的均值及方差详见表1。

由表2可知,从职位上看各种级别人员分布较为合理,从年龄上看40岁以下占92.565%,这也符合物流业作为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从受教育程度上看本科占43.123%,而本科及以上约占66.543%,也符合我国物流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中关于人才队伍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建设要求;从公司成立年限上10年以下的企业约占一半,符合我国物流产业作为十大新兴产业之一,正处于成长期的阶段特征;从企业员工数和年收入看500人以下的企业占59.851%,年收入3000万元以下的占35.688%,进一步表明物流产业仍处于新兴的成长阶段。

(四)测量模型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各能力维度 (潜变量)中所含指标 (显变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通过结构方程中的测量模型对各能力维度进行测试,经修正后各测量模型结果及相应的模型拟合度指标详见表3。

由表3可知,各测量模型的卡方/自由度均小于截断值3.000;RMSEA和SRMR均小于截断值0.050;CFI和TLI均大于截断值0.900。表明各能力维度的测量模型对数据的拟合良好,适合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能力维度所对应指标的因子载荷值均大于最小截断值0.300,且均在5%水平下显著,表明各指标均能很好地描述和反映其所对应的能力,从而为进一步分析奠定了基础。

(五)结构模型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本文所构建的3PLs服务运营能力模型中各维度对总体解释程度,在对各能力维度合理性进行分析验证的基础上,本文采用二阶段结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详见表4。

表3 测量模型及相应的拟合指标

表4 3PLs服务运营能力二阶段结构模型及相应的拟合指标

由表4可知,模型整体的拟合优度检验指标分别为卡方/自由度=2.224小于判别值3.000,RMSEA=0.048和SRMR=0.043均小于截断值0.050;CFI=0.931和TLI=0.918均大于截断值0.900,进而支持了结构模型的有效性。模型中各能力维度与整体物流服务运营能力之间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842、0.998和0.984,表明我国3PLs服务运营能力能够被这三个维度的能力进行很好的解释。其中基于服务过程和结果的应用层能力对3PLs整体服务运营能力的影响效用最大 (β=0.998),说明3PLs整体服务运营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日常服务的提供而获得。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运营管理和资源基础观 (OM-RBV)双重理论为基础,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物流产业发展特征,构建了反映我国3PLs物流服务运营能力理论模型及包含3个一级指标和19项二级测量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269份有效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等定量化研究方法,借助于Mplus6.0统计分析软件,对本文所构建的理论模型及相应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并得出主要结论。

(一)主要结论

1.本文所获取的有效样本质量较高,能较好地满足本文后续的实证研究。高质量的样本数据是保证一切实证研究结论真实合理的先决条件,基于此,本文在对理论模型中各种假设关系进行验证之前,首先通过用无偏性、一致性、有效性及测量模型等组合分析法,对本文所获得有效样本量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质量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获得有效样本量大于统计功效0.8时,该模型所需最小样本量,评价体系中各二级指标均在5%水平下具有无偏性特征,各一级指标 (能力维度)都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结构有效性等,继而为后续实证研究结论的真实性提供必要的保障。

2.3PLs服务运营能力具有多维度特征。由本文所构建的3PLs服务运营能力二阶段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及相应的运行结果可知:该理论模型科学合理,能够较好地拟合数据。模型中基础能力、应用能力和战略能力各能力维度对3PLs服务运营能力的因子载荷值分别为0.842、0.998和0.984,且均在1%水平下显著,即三个能力维度均能很好地对3PLs总体服务运营能力体系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进一步表明3PLs服务运营能力具有多维度特征,这一结论与已有相关研究相一致Yang(2012)[10]。也与制造业等其他产业领域中企业能力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结论相类似。

3.各能力维度对3PLs总体服务运营能力体系的效用大小不一。基于服务过程和结果的应用能力层在整个能力体系中的作用最大 (β=0.998),其次为基于竞争优势的战略能力层 (β=0.984),最后为基于资产性资源的基础能力层 (β=0.842),

(二)讨论及进一步研究

第一,尽管运营管理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等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鲜有学者将其引入到服务业尤其是物流产业中。基于此,本文将其引入物流领域,重新审视3PLs物流能力,并据此构建了包含三个维度的3PLs物流服务运营能力理论模型及相应的评价体系,在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与物流能力相关理论体系的同时,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借鉴。

第二,尽管关于物流能力的多维度特征已被广泛接受,但到底有多少个维度,每个维度是什么,划分标准为何,却没有统一答案。本文试图以运营管理和资源基础观双重理论 (OM-RBV)为依据,对3PLs物流能力进行维度划分,虽然不尽完善,但至少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第三,尽管本文证明各能力维度对总体能力的功效不一 (应用能力层>战略能力层>基础能力层),但并不意味着基于服务过程和结果的应用层能力(βMAX=0.998)在整个能力体系中最重要,也不意味着3PLs物流服务运营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应该按照三个能力维度影响力的大小依次进行。相反,我国3PLs要想实现整体服务运营能力的提升,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齐抓共管,这也与一个企业可以同时拥有和发展多种能力的论断相一致。

第四,尽管问卷测量在国内外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使用问卷进行实质性分析之前,如何根据问卷中题项 (变量)的多少确定最少的样本量,如何确定各题项是否是对问卷中所对应潜变量的合理反映 (结构有效性)和准确表达 (内容有效性),如何确定所采集样本 (数据)的代表性等,将对其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对此本文分别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对最低样本量进行测算,采用结构方程中的测量模型对题项的结构有效性进行判断,采用反复式专家反馈法来保证题项的内容有效性,采用无偏性、一致性分析法对样本的代表性进行验证。这样的组合分析法,在验证本文所设计量表科学性的同时,也为后续相关的问卷研究提供必要的借鉴。

第五,尽管本文将运营管理和资源基础观思想引入了3PLs物流能力及相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且通过一系列定量化研究方法对其科学性进行验证,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在研究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数据搜集上,受调研时间的限制,与大多数研究相一致,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问卷发放与回收,并据此所形成的有效截面数据对3PLs服务运营能力理论模型中的假设关系进行验证。数据分析的静态性,也许会对3PLs服务运营能力的动态性产生一定的偏差。对此在以后的研究中,笔者一方面将继续对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将进一步增强数据采集的动态性,通过长时间的跟踪调研,以获取相应的面板数据,并对3PLs服务运营能力理论模型中的假设关系进行再检验,以期获得更加真实的结论。

猜你喜欢

维度问卷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整式”基础巩固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人生三维度